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何先生。您是我们早已久仰的前辈。您为中国科技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年3月。我有幸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访问。在访问人文社会学院时。我提出要采访科技史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并跟黄一农教授说。我打算采访他。他连忙说:“你应该先采访我的先生何丙郁教授.”我说:“好的。但何先生在澳大利亚。怎么和他联系呢?”黄一农教授当即拨通了您的电话。于是我和您有了第一次而且是越洋通话。您欣然同意我们在参加北京国际科学史大会时访谈.这个愿望今天实现了。我感到非常高兴.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终于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您几十年来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请您谈谈国际科学史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感想.  相似文献   

2.
陈梦熊是中国当代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作者于2001年3月12日对他作了采访,了解到他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成就.文章整理了陈老谈到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解放初期地质机构的调整及地质学方向的转变等有关内容,以期为中国近代地质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些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吴文俊院士获得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年逾八旬的他还坚持奋斗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上.同时,他还从获得的奖金中拨出巨款设立科研基金,支持多个科研项目.他为祖国的科学发展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说这是"还债",是科学上的"债",是对党和国家的"债".他的这些举动体现了一位老科学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科学的无私奉献.吴院士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曾经处于世界的巅峰,他呼吁中国数学不仅要振兴,更要复兴!吴院士还对年轻的学者们提出了希望,希望他们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开放的思想,有坚强的毅力,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从事"古新星新表"研究的这段实践,使席泽宗院士走向了天文学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50年,一辈子.席泽宗认为,这50年,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科研队伍比西方大得多,有了很多成果,成绩很大.席泽宗对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成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席泽宗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5.
1997年6月25日,刘、李两位女士专程赴北京市中关村王老的寓所采访了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这篇采访录记录了王老在英国留学期间走上天文学研究之路的过程,以及新中国建国初期天文学研究的状况和北京天文台的筹建过程.文章后半部分记录了"文革"结束后天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6.
何丙郁先生是海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漂流学者的回忆录:科学、人文和李约瑟》是2005年出版的何丙郁先生的英文学术性自传。这本回忆录非常值得一读,不仅因为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中国科技史研究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有关李约瑟研究所近年来的发展动向及其背景,更因为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海外学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执着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7.
从文献的角度按时间序列尽量弄清黄河及其支流究竟在何时、何地出现河清,持续多久、发生的范围及其程度,以及朝野做出的反映与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对针刺麻醉机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韩济生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麻醉是195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医疗实践。针麻的有效性和生理学机理曾经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韩济生院士是针麻机理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访谈者在研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口述史访谈问题。受访者就这些问题讲述了自己走上针麻机理研究之路的原因,描绘了此项研究与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评析了不同研究进路的利弊得失,总结了研究结果得到国际认同的原因以及留下的遗憾,并论证了自己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坦诚地指出了针麻研究面临的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9.
<正>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何丙郁(Ho Peng Yoke;封二)教授于2014年10月18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澳洲逝世,享年88岁。何先生1926年4月4日生于马来西亚,是何其汉先生与吴贤贵女士的长子,原名何燕恬,后来在入学时改名为何丙郁。1933~1940年,他就读于怡保的圣米高(St.Michael)学校,1946年考入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1950年在马来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是物理学的一等荣誉毕业生。随后,他受  相似文献   

10.
11.
今年4月4日是活跃在海外的著名中国科技史家、德高望重的何丙郁先生80寿辰,我们特向何老表示最诚挚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何丙郁先生是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生前的合作者和好友,是中青年科学史学者的良师益友.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团结了一批有志于中国科技史的学者,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他当之无愧地被选入澳大利亚人文学院、台湾中研院、欧亚科学院院士.有人称其为李约瑟第二",然而,何丙郁则谦逊地认为他本人不能与李约瑟博士相提并论.何丙郁祖籍浙江上虞县,1926年4月4日生于马来西亚,后随父定居澳洲.自幼在父…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4日是活跃在海外的著名中国科技史家、德高望重的何丙郁先生80寿辰,我们特向何老表示最诚挚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中国最早的两台加速器——700KeV和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建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叶铭汉院士讲述了自1946~1974年间采购、研制、建造、改进和运行这两台加速器的历史。其间涉及赵忠尧美国之行筹集加速器部件的前前后后,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变迁及静电加速器组的成立、人员组成和工作情况,赵忠尧、钱三强等老一辈物理学家对发展中国加速器事业的贡献,加速器建造中所培养的人才和每个人所做的贡献,静电加速器对中国发展"两弹"所起的作用和它们最后的归宿等。  相似文献   

15.
16.
不动点理论是拓扑学中的重要篇章。中国拓扑学家姜伯驹因其对尼尔森不动点理论的研究而具有国际影响。在这篇访谈录中,他回顾了尼尔森不动点理论的早期发展,介绍了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有关尼尔森数研究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7.
受访者何祚庥院士是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本访谈讲述了他在1950年代的红区党和白区党之争、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争、思想战线的阶级斗争、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中科院党组的几次改组,1960年的超声波化运动,1980年代的钱学森和于光远之争等事件中的经历及感受,并对其根源、背景、是非做了揣摩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事“古新星新表”研究的这段实践,使席泽宗院士走向了天文学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50年,一辈子,席泽宗认为,这50年,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科研队伍比西方大得多,有了很多成果,成绩很大,席泽宗对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成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席泽宗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19.
吴文俊院士获得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年逾八旬的他还坚持奋斗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上.同时,他还从获得的奖金中拨出巨款设立科研基金,支持多个科研项目.他为祖国的科学发展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说这是“还债”,是科学上的“债”,是对党和国家的“债”.他的这些举动体现了一位老科学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科学的无私奉献.昊院士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曾经处于世界的巅峰,他呼吁:中国数学不仅要振兴,更要复兴!吴院士还对年轻的学者们提出了希望,希望他们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开放的思想,有坚强的毅力.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新时,1934年6月30日出生,山东省高唐县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森林系,198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学与系统学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资源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