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11月,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而又意味深长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进入“信息空间”(Entering the Infosphere)。在这次研讨会上,只有会议主席、来自美国艾森豪威尔世界事务研究所的迈克尔·沃勒霍斯教授的一篇论文,题目是《一个寓言》(A Fable)。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描述全球信息化未来的新词汇——Infosphere,即“信息空间”。这是一个目前在英语字典  相似文献   

2.
1962年年初,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谈论消费者债务的文章中,大声歌颂了借债对刺激美国经济的重要:“伟大的美国债务人已经成了经济的主要支柱和美国生活水平的创造者。没有他们,这个国家的工业将像蜗牛一样爬行……”但是,曾几何时,美国报刊的调子大变。《华尔街日报》不久前突然惊呼,目前美国私人债务日益增长的情况是一枚“正在缓慢地滴嗒滴嗒响的定时炸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更是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惊呼:“私人债务的增长——特别是抵押债务的增长——已经成为货币政策当局日益烦恼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余万里 《世界知识》2011,(22):30-31
当卡扎菲死讯传开,西方领导人弹冠相庆的时候,对利比亚干涉行动期间不断酝酿的“奥巴马主义”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英国《金融时报》10月2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主义开始成形”的文章,称赞其为“一种新形式的干涉主义,即高科技、低预算、政治上精明同时又使美国的影响力最大化、政府支出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今年二月十四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转载了美国明尼苏达州《洛克县先驱报》一篇题为《我是一个厌倦的美国人》的署名社论。在这篇不足两千字的短文里,作者麦金吐什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描绘了“一个厌倦的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美国无论在国内和海外,到处都碰壁,几乎没有一件说得上是称心如意的。这篇文章充满着阴郁、凄凉、失望和幻灭的情绪,同时对劳动人民和一切进步现象又有着刻骨的仇恨和无可奈何的恐惧。这是处于腐朽没落时期美国资本主义代理人的绝望的抽泣,是世纪末心理状态的绝妙的自供。我们特摘译刊载。作为美国统治集团喉舌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次以社论版的地位破格转载了一家不知名的县报的一个不知名作者的文章,说明这个“厌倦的美国人”情绪,在某些美国人当中发生了多么强烈的共鸣。——编者  相似文献   

5.
下面摘译的是英国“约克郡邮报”以“美元和外交”为题的一篇社论。它发表在美国国内陷于经济危机、国外威信扫地的这个时候,不是偶然的。它告诉人们一件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英国终究是不甘于充当美国的小伙伴的,随着美国处境的越发困难,英国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的挣扎就越发激烈。  相似文献   

6.
近来报章的标题,越来越喜欢用两个字母: VS。《体坛周报》奥运期间一篇报道的标题写到——两门炮VS六条枪:中俄女排决战前“火力”大比拼。《市场报》今年6月份的一个标题——电子报VS印刷报,谁将笑到最后?  相似文献   

7.
欧美间又在“吵架”,而且是罕见的论战。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话题和争论颇引人注目,“欧美矛盾已经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亚洲周刊》);“欧美联盟已开始失去根基”(《朝日新闻》);欧美“团结几乎突然之间就消失了”(《纽约时报》)。一位美国前政府官员对此不无感慨道,“在9.11事件前,美国和欧洲是在缓慢地分道扬镳,但现在它们似乎走在一条将迎面相撞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五年二月,英国工党政府发表了《国防白皮书》,全面闡述英国“国防”政策。这是工党政府一九六四年十月上台后的第一个关于“国防”政策的声明,它确定了工党今后“国防”政策的基調。在这个《白皮书》中,工党政府除了一般談到对国际形势的估計,对欧洲、亚洲、非洲各地“防务”的主张等等以外,着重提出王党政府今后将以“苏伊士以东”为“国防”重点,表示决不放弃該地区的任何基地;并且叫嚣对付所謂的中国“原子威胁”和要求西方盟国特別是美国“分担义务”。工党政府提出“苏伊士以东”政策,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科技界,美国的《科学》杂志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一样,被并称为“双子星座”。多少科技工作者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在这两家杂志的任何一家上发表一篇论文。而在《科学》和《自然》上发表论文的教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09,(10):5-5
英国《卫报》文章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际首航——伦敦,斯特拉斯堡,布拉格和伊斯坦布尔——让全球为之注目。奥巴马之旅试图掩盖一个惊人的事实,却遭遇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那就是:在“全球经济路在何方”这个问题上,“华盛顿共识”已成为明日黄花,人们现在关心的是什么能够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1.
主角:瓦努阿图、不丹配角:津巴布韦庞大的G DP未必就是人类的终极追求。2006年7月,英国“新经济基金”偕同“地球之友”组织推出一份报告——《幸福星球指数》。在报告中,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居然是一个飘零于大洋大海上的岛国瓦努阿图,而传统的西方八国集团成员则无一国进入前50名。瓦努阿图位于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是一片由84个大大小小岛屿以罗马大写字母“Y”的形态拼凑出来的南太平洋岛国,它是惟一一个一年四季可以通过“海底邮局”把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地的悠闲之地,是一个可以近距离观看犹如“上帝的焰火”一样垂直喷射的活火山口的…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教授斯卡拉庇諾于1959年在“康倫报告”中所提出来的“纵深外交”,其后又被罗伯特·肯尼迪称之为“纵深冲击战术”的外交战术,目前正为肯尼迪政府的海外工作人員、尤其是驻外使节所广泛采用。美国《时代》周刊为此欢呼:“新型的外交活动已經展开”。近来美国与論界更肆意渲染,美其名曰:“新边疆外交”。“纵深外交”究竟是个什么玩  相似文献   

13.
格林尼奇村是紐約的“名士派”居住的地方,最近那里又創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它把电影、雕塑、繪画和活的标本溶汇于一体,因而可称之为“綜合性艺术”。据一个目睹者、英国《每日鏡报》的記者斯坦恩·迈斯报道:在一个并不怎么大的房間里挤滿了一些奇形怪状的“名士派”——“被搞垮的一代”的代表者。男的蓄着大胡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人权外交”也成了一个颇为时髦的字眼。什么是“人权外交”?它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以“人权问题”作为其对外关系基石的一项外交政策;二是特指美国自卡特总统任职以来所推行的将“人权原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是讲后者。形成过程“人权外交”这一名词,是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D·纽瑟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  相似文献   

16.
在1991年9月24日出版的美国《世界日报》上刊载了一条新闻:《中国黄瓜移植培育成功,投入美国市场颇受好评》,同月2日,美国《费城咨询报》刊登了杰佛·阿玛德写的特稿《东方与西方会合于切斯特大地上——切斯特土地产出中国珍品》。两条消息说的是同一件事:中美合怍,由中国专家将中国优良黄瓜新品种移植美国土地获得成功,生产出被美国人称为“世界珍品”的“漂亮、美丽、直溜溜的黄瓜”。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8.
时下,“黏”“粘”在使用中常易混淆,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习惯问题。现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予以辨析。该词典由李行健主编,吕叔湘、李荣、许嘉璐任首席顾问,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次印刷。该词典中的3篇《序》、1篇《前言》及其[凡例]令我们深感其权威性。该词典第953页对“黏”“粘”都有注释。黏(nián),形容能把一种东西粘(zhān)连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这胶水黏得很;糨糊不黏;黏液;黏附;黏性;发黏。还指出: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增加,冷战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在作出相应调整,连驻外大使的活动也增添了新的内容——“推销”,帮助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集团争取一切机会。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在商业部杂志《美国商业》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将外交的性质由政治转为商业”,他认为,“任何一个头脑清  相似文献   

20.
东非事变后,英国的《经济学家》周刊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开明的新殖民主义”。大概因为“新殖民主义”这个牌号虽然推销不久,却已经发霉发臭,所以要用“开明”二字,加以装璜吧。大家知道,所谓“新殖民主义”,最初是指美国式的殖民主义特别是指“艾森豪威尔主义”而言的。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初,正当英法老殖民主义者武装侵略埃及失败之后,提出了一个填补中东“真空”、取代英法地位的侵略扩张纲领。这就是臭名昭彰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它以反共为幌子,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军事干涉为手段,以政治控制为目的。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都积极推行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