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议题。数字经济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它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在阐述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深刻意蕴基础上,数字经济以其自身独特的创新效应、协调效应、普惠效应及溢出效应,分别从全面富裕、全民富裕、共建共富和渐进富裕四个方面赋能共同富裕;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群众积极主动性不高、市场秩序紊乱等问题得以提出,并从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快数字技术创新、缩小数字鸿沟差距、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凝练出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路,以期高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它有效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价值旨归和重要保障。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不仅阐释了共同富裕“是什么”的理论问题,也明确了共同富裕“怎么干”的实践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宏伟夙愿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3.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但是,共同富裕决不等于同步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也是带动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既要鼓励先进,提高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兼顾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定不移抓产业、惠民生、促发展,实现了“由穷到富、有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呈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特质。山东经济总量雄厚,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上新高度,构建了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但与浙苏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通过梳理山东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和限制条件,研究山东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优势、弱项短板,总结潍坊市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按照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对如何走出一条山东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个紧迫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本质体现。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防止和治理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积极推进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重要执政目标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共同富裕”做过专门论述,但两人思想论述中的相关内容却十分丰富,如马克思明确提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旨归。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可以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参考,为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目标、程度、标准、过程四个方面探究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并发现国内外发展环境刺激下“不充分”矛盾和城乡、区域、收入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矛盾是当前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双重挑战。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动数字乡村平台化发展,经历碎片化平台建设扩张期、整合化平台业务融合期和平台化应用场景贯通期三个演变阶段,发挥整体效应构建数字乡村大市场、大治理、大服务新体系,以充分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未来仍需夯实数字创新基础;激活配套制度红利;依托县域统筹推进,健全监管保障体系,以更好建设数字乡村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是一体的、不能分割的.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离开共同富裕的“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主题是摆脱贫困,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实现共同富裕,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转换.解决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问题,关系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 ,但要实现共同富裕 ,必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1.
论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原则有两条,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富裕。本从“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三方面对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论断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建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共同富裕”的研究路径,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路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省共同富裕程度随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提高;(2)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共同富裕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在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表现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共同富裕”的传导路径;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5.7%;(3)政府干预水平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效应的最大化,同时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干预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方向。新发展阶段作为我国新的历史坐标,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内涵: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在把握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时代意蕴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一是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统筹共同富裕大局,二是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衡量共同富裕成效,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共同富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吉瑞 《华东科技》2022,(1):42-4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充分阐明了共同富裕的含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了路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科学构想.邓小平批判了“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富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富应该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进而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部分先富,从而为中国走向富强指明了方向.共同富裕及其实现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以及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积淀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不断成熟,其核心要义是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共建共富、逐步共富。新时代继续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协调发展,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绘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新动能和关键要素,其如何赋能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运用我国2013—2020年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市场分割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市场分割会抑制共同富裕的发展,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抑制市场分割局面的恶化来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的不同维度对共同富裕的发展存在不同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综合上述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邓小平波浪式共同富裕道路的指引下,20世纪末在已经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如何走好共同富裕之路,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第三次分配就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就此,对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几点建议:加强理论研究,以促进第三次分配的深入发展;完善慈善事业的专项法规,尽快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注重慈善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源于物质生产生活,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原理,升华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定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于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民族文化的力量之源、党的执政之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新时代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共识、团结统一,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充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