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虚假”一词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差不多五十次,也是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事实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无论在校内、校外还是在他接触的成人世界里,他总处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之中。尽管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这种心理的扭曲与他生活的那个虚假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描写叛逆青少年的杰作。霍尔顿的故事经久不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此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年轻人喜欢这本书,他们模仿霍尔顿的衣着、举止、言行等各方面。但很多成年人不喜欢,他们认为这本书废话连篇,一点好的影响都没有。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从多个视角剖析其间的诸多原因,及该作品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戴倩倩 《科技信息》2010,(28):I0156-I0156
由于胆小懦弱的本性,面对丑陋畸形的社会,《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不愿同流合污,选择了对教育制度、主流文化的反抗。最后,遭到社会的拒绝和排斥,霍尔顿只得选择从现实世界中逃离。  相似文献   

5.
李佳芩 《科技信息》2012,(35):I0161-I016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当他们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假后,他们决定和这个丑陋肮脏的世界断绝联系.却又无法逃离这个世界。作为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青少年的一个缩影,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内心充满孤独、矛盾、压抑和彷徨。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他感到迷茫和疏离,主要原因包括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霍尔顿与父母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以及学校的氛围和老师让他感到的虚假。霍尔顿经历了成长路上的种种阵痛,但由于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他眼中仅存的一些美好事物,他最终再一次在成长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和这个社会达成了一定的妥协。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故事的叙述中提到三十多次他的"寂寞"事实上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心并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却生活在一个缺失爱和温暖,并且处处被背叛的世界.正是这样的环境导致了他的寂寞、学业上的失败甚至精神上的崩溃.  相似文献   

7.
关于《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诸多红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但均忽视其法律意义。以《大清律例》为视角,时贾宝玉“违反教令”的行为予以法律考察,可以发现贾政杖责贾宝玉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清律》对家长权的规制是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石。由此可以管窥《红楼梦》塑造的法律世界。  相似文献   

8.
夏金桂的形象塑造颇具特殊性。作者是把她作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来塑造的,是作者直观现实世界的结果,是恶的化身。作者塑造夏金挂这一恶女形象,是让她在书中形成一条独立的情节线索,来发挥表现主题的作用;并通过这一形象表明作者对贾宝玉官自尊崇女儿的观点的否定,从而寄寓自己的色空思想。  相似文献   

9.
鲁滨孙和霍尔顿分别是《鲁滨孙漂流记》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孤独者,但二者的孤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鲁滨孙的孤独是一种客观状态,霍尔顿的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感受。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就这两个孤独者形象进行对比,他们的对比体现了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梅什金和贾宝玉是小说《白痴》和《红楼梦》的男主人公。他们在抛弃了旧的世俗生活观后 ,却不可避免地陷入错综复杂的矛盾漩涡中。无论他们如何努力 ,都无法为自己寂寞的灵魂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从希望到幻灭 ,从努力到失败 ,贾宝玉和梅什金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他们最终的解脱是认清黑暗现实后无可奈何的选择 ,反映了在一个黑暗得不见一丝亮光的社会中的时代痛苦 ,启迪着后代人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的痴与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古今第一大情人,也是天地间第一大痴人。他的痴是一种对美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更多地表现在对大观园内女儿们的关怀上——即他看重的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他经过了情惑、情悟的体验,最终是上了”情绝”——“悬崖撒手”、“归彼大荒”之路。贾宝玉从痴到悟,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贾宝玉的悲剧结局是时代的必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堂吉诃德》和《红楼梦》中的两位主人公堂吉诃德和贾宝玉,他们两者在出身(身份)、对女性(爱情)的态度、崇高人格、伟大理想等方面,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从而使他们成为东西方文学史上叛逆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两个男主人公安琪儿和阿历克身上运用了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原型进行对照。神话原型的运用使他们超越简单的善恶意义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他们神话原型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作者对两性关系、爱情婚姻、理智和欲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以描写性爱题材的小说登上五四文坛的。纵观其一生的创作,爱情一直是他探讨的一个基本母题。由初期表现的灵与肉的交锋,善与恶的搏斗,到后期强调的自然对肉欲的净化,人格的自我塑造,这是他爱情小说的一个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云南壮剧植根于民间,审美取向上与普通民众的精神、理想、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着平民百姓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的评价,并具有鲜明的包容、宽容意识,且都希望有一个光明、美好的结局。具体到各类型戏中又各有具体特色:在英雄戏中突出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在起义戏中突出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在清官戏中突出维护正义、惩治邪恶;在爱情戏中突出阿哥阿妹式的自由恋爱,突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神话戏中突出神仙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在伦理戏中突出好人有好报;在生活小戏中突出平民百姓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7.
王宁 《科技信息》2007,(24):158
该文从人们对惩恶扬善的大团圆结局的追求与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爱情两个方面来分析《白蛇传》故事演变中蕴含的情感寄托的。  相似文献   

18.
妙玉新论     
“金陵十二钗”除了妙玉以外,均为贾府女子;作为女尼的妙玉能上“金陵十二钗”者,则在于对宝玉之有一种特殊情缘。栊翠庵品茶,妙玉对宝玉“奉杯邀饮”;芦雪庵联诗罚宝玉乞梅,妙玉“慷慨赐予”;宝玉生日,妙玉“飞帖祝寿”;贾府中秋团圆赏月,妙玉出庵“踏月品笛”,——私衷在企盼与宝玉有邂逅之会焉!而其最后之“终陷泥沼中”,则表明了妙玉之异于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的另一种美的毁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