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弥散强化铜的研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弥散强化铜材料的研制现状,分析了在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MoSi2弥散强化铜的制备过程,通过比较MoSi2弥散强化铜和纯铜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的有关性能(硬度、导电性、密度),指出MoSi2弥散强化铜是一种有潜力的强化铜,其最佳烧结温度为900℃。  相似文献   

3.
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埋法对Cu-Cr-Zr合金圆柱试样进行内氧化处理及相关的组织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控制氧分压,经过一定时间在Cu-Cr-Zr合金表面形成一层Cr2O3/ZrO2颗粒弥散分布的内氧化层。内氧化层晶粒大小由外向内逐渐增大。内氧化层硬度由表面向内逐渐降低,平均硬度略高于未氧化层硬度。固溶时效处理对内氧化区域的硬度影响不大,经冷变形后,无论是内氧化区域(弥散强化区域)还是未氧化区域(时效析出强化区域)均可获得较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   

4.
WC对弥散强化铜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能球磨冷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Cu—WC弥散强化铜合金,并对添加不同成分WC的弥散强化铜试样进行了性能检测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WC的含量多少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WC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增高,导电率降低、当WC的体积分数低于1%时,导电率接近纯铜,但硬度较低,当WC的体积分数达到4%以上时,硬度变化不大,导电率下降明显.所以,弥散强化铜中WC的成分应控制在体积分数1%到4%之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酸溶法萃取铜-氧化铝系弥散强化无氧铜中氧化铝弥散相的超细颗粒,并进行X射线分析。研究了弥散强化无氧铜材料中弥散相的结构状态、颗粒大小及其分布,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能之关系。通过X射线分析证实了CuAlO_2化合物的存在是弥散强化无氧化铜焊接起泡的根本原因。所有这些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机械合金化(MA)作为一种制备弥散强化合金的方法,可以导致硬质稳定相弥散分布的细而均匀.本文对用MA法制备弥散铜电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MA是制取弥散铜电极比较简单、成本较低的一种方法;制备的弥散铜电极不仅导电率高,而且高温强度也好.另外,还对MA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点焊电极用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高强度、高导电氧化铝弥散铜基复合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尤其是对内氧化法进行了述评;从内氧化热力学的角度初步介绍了内氧化介质和内氧化工艺参数对制品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弥散强化铜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特性,孔洞是影响导电率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高速压制成形技术,对Al2 O3质量分数为0.9%的弥散强化铜粉压制成形,研究了压制速度对生坯的影响.当压制速度为9.4 m·s-1时得到密度为8.46 g·cm-3的生坯.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烧结所得Al2 O3弥散强化铜试样导电率的影响.当生坯密度相同时,烧结温度越高,所得试样的导电率也越高.断口与金相分析表明:烧结温度为950℃时,烧结不充分,颗粒边界以及孔洞多而明显,孔洞形状不规则;烧结温度为1080℃时,颗粒边界消失,孔洞圆化,韧窝出现,烧结坯的电导率为71.3%IACS.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制的喷射装置将Co3O4和T1O2粒子分别喷入锌铝合金(ZA-12)中,研究它们对该合金的机械性能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喷射Co3O4和T1O2粒子能有效地提高合金在室温和100℃下的综合机械性能,特别是高温性能,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表明:弥散分布在基体中的氧化物粒子是提高合金机械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高塑高强纳米Al_2O_3 -Cu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u-Al水雾化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内氧化方法制备了Al2O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结合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γ-Al2O3弥散相粒子在基体内均匀分布,尺寸约6nm,间距30~50nm.挤压态棒材的相对导电率为87%IACS,软化温度达850℃.挤压态的25mm弥散强化铜棒材不经过任何中间热处理,直接冷拉拔得到1mm的铜丝,其抗拉强度高达680MPa.  相似文献   

11.
利用稀土化合物CeCl3对纯铜表面渗铝进行催渗。采用工业N2中的余氧作为内氧化介质对纯铜渗铝后的试样进行内氧化,可在纯铜表面制备一层细小弥散的Al2O3粒子。对内氧化层的硬度分布、显微组织及有关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化合物CeCl3对纯铜渗铝过程具有明显的催渗效果,在同等工艺条件下渗层厚度较高且更加均匀;内氧化后,能在渗铝层形成Al2O3弥散硬化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石英管渗流水淬法制备了钨丝/铜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60%的钨丝/铜复合材料具有1 185 MPa的拉伸强度和1 340 MPa的压缩强度,压缩时的塑性应变达到6.4%,复合材料存在一定的拉压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平连铸制备出直径16 mm的C46500无铅铜棒坯,研究了铸造速度、机械搅拌耦合纳米粒子及退火工艺对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造速度影响脱锌层的深度,在63 cm/min的铸造速度下,脱锌层深度最低,说明耐脱锌腐蚀性能最佳;通过Al2O3纳米粒子耦合机械搅拌制备的棒坯晶粒最细,脱锌层深度最低达66 μm.;退火能降低脱锌层深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脱锌层深度降低的趋势递减.纳米粒子耦合机械搅拌可以得到100 μm以下的高耐脱锌腐蚀的无铅铜.  相似文献   

14.
传统测定常量铜的方法常采用碘量法,其准确度较高,但是试剂较贵。用EDTA滴定法有时终点误差较大。以铜切口指示终点的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也可以测定铜,但铜的测定范围不很宽。我们曾用DDT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作为有机螯合沉淀剂,并以它的切口出现为终点成功地进行了定影液中银的测定。利用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15.
对粗铜氧化精炼过程中发生的五个基本化学反应的自由焓进行了详细计算,并对自由焓-温度图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得出了杂质氧化的顺序及可除去的程度,从而得出了粗铜经氧化精炼后产出的阳极铜的合理成分.结合工厂实例,求得该厂粗铜中各种杂质在火法精炼中可除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工业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镀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随着通讯和电力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镀锡铜材的需求量随之增加。镀锡铜材的抗氧化能力强,接触电阻小,因而具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导电性。热镀锡技术作为镀锡铜材生产中的一种关键工艺,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工艺流程简单、环境友好等特点,在电工、电子、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热镀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影响热镀锡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包括预处理、助镀剂、镀液的成分等),常见工艺缺陷以及废锡的处理和回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铜加工材热镀锡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Thomson Reuters公司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提供的SCIE(网络版)数据库为数据源,以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为分析工具,对2008-2012年间发表的SCIE收录的铜矿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铜矿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各年度增长率有一定差异;其重点研究方向一是侧重于黄铜矿和黄铁矿等铜矿成因、采矿和选冶方面的成矿条件、生物浸矿、矿石浮选等,二是侧重铜矿勘探开采和选冶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中国、美国、伊朗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其主要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及其主要研究机构的铜矿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其论文量遥遥领先于国际其他机构,但在研究水平、影响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斑铜和乌铜走银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它们工艺独特,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多次到云南会泽、昆明等地实地调查和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获得其大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以调查材料为基础,介绍和分析了生斑铜、熟斑铜和乌铜走银技术背景、工艺流程、技术原理、现状。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几年我国铜冶炼行业的生产、分布、贸易及供需平衡情况;阐述了国内产能规模在40万t以上的大型精炼铜生产商情况及发展动态;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精铜的价格走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铜冶炼行业发展及价格趋势进行了初步预判,指出中短期内,我国铜冶炼行业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态势,原料对外依存度提高、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完全成本上涨等将成为制约我国铜冶炼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铜价将继续保持震荡走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