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液膜分离模拟生物细胞膜分离、输送物质的机理,具有高效、快速、专一的特点,是近一、二十年来发展的一门崭新技术,正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作者采用液膜处理镀铬废水中的有毒 C_r~(6+)离子,使之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常温下,以民用煤油作稀释剂,用磷酸三丁酯(TBP)萃取处理镀铬废水。经4—5级萃取,可使水相中Cr~(6+)由70mg/L降至国家排放标准以下。有机相用稀碱溶液经2—3级反萃取再生,Cr~(6+)完全回收利用,这对环境保护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3.
电镀含铬废水,毒性很大,是必须处理的有害物之一。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钡盐法、电解法、离子交换法、铁氧体法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车间中不同镀种的含铬废水都集中处理,这样存在着设备多、投资大、成本高,沉渣回收困难,有二次污染等缺陷。新的处理法克服了这些缺陷。  相似文献   

4.
以重金属回收和废水回用为目的,研究了纳滤膜处理镀铬废水。本文讨论了操作压力、膜通量、CrO4^2-离子浓度以及浓缩过程等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操作压力对CrO4^2-离子的截留率影响较大,而CrO4^2-离子浓度以及浓缩过程的影响较小。在低压和废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CrO4^2-的截留率可达99%以上,从而实现了镀铬废水分离处理,并达到了回用目的。  相似文献   

5.
生物法处理电镀铬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研究生物法处理电镀铬 [Cr6 ]废水 .采用生物技术从电镀淤泥中分离出高效还原杆菌——脱硫孤菌 ,探讨菌量、铬离子浓度、溶液值、作用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还原杆菌去除溶液中铬离子效率 .结果表明 :在菌废比为 1∶ 1 .4 ,温度控制为 2 0~ 3 5℃ ,p H控制在5~ 7,最佳作用时间 1 6~ 2 0 h,[Cr6 ]=75 mg/L时 ,Cr6 去除率可达 99.9%.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纤维电化学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ACF)作电极电化学处理染料废水的问题.考查了电极材料、电压、电解时间以及电解质等因素对电化学处理染料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CF作阴极,ACF 不锈钢作阳极,在电压为15V,电解时间为30min,电解质NaCl加入量为5kg/t的条件下,染料废水的色度去除率可达96.10%,COD去除率达56.78%.在电解后的废水中加入少量CaO可以解决返色问题.研究表明,ACF是一种新型的催化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7.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研究了活性炭对染料废水色度和COD的去除率,考察了温度、pH值和活性炭量对废水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量是脱色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室温下.初始浓度为250mg/L时,处理酸性品红、碱性品红、活性黑B-133染料废水的活性炭最佳用量分别为0.8%、1.0%、2.0%.脱色率均在97%以上.COD去除率分别为63.28%、95.66%、84.62%.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处理含油废水技术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活性炭作为吸附过滤材料,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找出COD、油类、悬浮物三项指标的去除率与外界条件的变化关系,以达到有效地回收表面浮油,处理乳化油,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的目的。其中COD的去除率都在90%以上,油类的去除率都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9.
在厂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为了消除电镀“三废”污染,组织了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小组,群策群力于七六年七月试验成功了镀铬槽六价铬废水亚硫酸氢钠工序封闭处理方法。投产一年多来,效果良好,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方便效果好,节约用水成本低,沉渣可制抛光膏等优点。现将此法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炭处理含铅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重金属元素,它对水体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采用活性炭为吸附材料,研究其对废水中铅的吸附作用和机理。研究内容分以下几方面:选用吸附剂粒径、吸附剂用量、搅拌时间、pH、废水浓度以及吸附剂再生等因素对吸附效果影响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可不选粒径直接使用,活性炭用量为2.0g/100mL,室温下搅拌(110r/min)30min,pH选择6-7,经处理后,废水的铅离子去除率最高可达99.3%,剩余浓度是0.08mg/L,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25466-2010)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采用活性炭纤维处理含氟模拟废水,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研究,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动态穿透曲线,并研究了吸附平衡时间、pH、活性炭纤维用量、氟离子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氟的吸附速率快,对低浓度含氟废水的处理效果也相当好,溶液pH、吸附时间均存在最佳值。吸附饱和的活性炭纤维用0.01%~0.05%的氢氧化钠溶液再生,重复实验,吸附效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活性炭处理冶炼厂废水进行了研究 ,筛选了活性炭种类 ,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 ,并根据细孔扩散模型计算出颗粒内液相有效扩散系数Di 为 1 .33× 1 0 -7cm2 /s。图 5 ,表 1 ,参 7。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废水的絮凝-活性炭吸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处理前后废水中重金属、硫化物、挥发酚、苯胺等污染物测定,研究了两级絮凝-活性炭吸附法对实验室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硫酸亚铁(FeSO4·7H2O)与聚合氯化铝(PAC)结合的二级絮凝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重金属和硫化物等其他污染物,二级使用聚合氯化铝(PAC)对一级絮凝中去除效果不好的Cr6 的去除效果显著,去除率达到90%。而活性炭对挥发酚、硫化物和银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98%,70%和95.4%,全部达到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改善了污水的浊度,并有效地降低了色度。在絮凝温度、搅拌、曝气及污水pH值调节范围一定的情况下,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理想,多种污染物的去除率都在90%以上。实验表明:两级絮凝-活性炭法处理实验室废水效果显著,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降低实验室废水对环境的危害,是快速、低成本、工艺简单的处理实验室废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添加微波改性活性炭SBR法处理有机磷农药乐果的效果和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添加适度微波改性活性炭具有明显提高乐果降解率的作用,粒径为0.2~0.3mm的颗粒活性炭,经微波辐射处理60s,用量2g/L(混合液),进水CODcr为1614.98mg/L,出水CODcr为42.15mg/L,乐果去除率为97.4%。出水COD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微波再生铁屑-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提出一种运用微波再生活性炭与铁屑混合物处理染料废水的新方法,结果表明:炭铁混合物较单独活性炭对染液废水的去除率有明显提高;铁屑的加入可以促进微波再生、活化活性炭,同时吸附在活性炭中的染料得到降解;微波作用多次后炭铁对废7K的去除率仍能保持色度去除率99%以上、COD去除率64%以上;探讨了铁屑粒径、炭铁比例、微波作用时间、微波作用次数等因素对废水去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以活性炭纤维(ACF)作为微波诱导催化剂,采用微波诱导氧化工艺处理活性艳红K-2BP模拟废水.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的微波催化效果要远好于颗粒活性炭.实验在微波辐照时间为150s,微波辐照功率为650W,活性炭纤维用量为2.5g,反应pH为2时,65mg/L的活性艳红K-2BP脱色率达到99.73%.动力学研究发现氧化过程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动力学方程为:lnc=-0.02964t+4.3445(r2=0.98455),反应速率常数为k=0.02964s-1,半衰期t1/2=29.ls.  相似文献   

18.
利用活性炭作为载体吸附固定微生物去除水中苯酚,分析活性炭固定化微生物吸附降解苯酚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活性炭固定化微生物对苯酚吸附降解能力比活性炭单独吸附提高了约30%,其吸附降解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KOH活化法,利用废弃橘皮制成活性炭用于吸附处理染料废水,并以去除染料废水的COD和色度为考察目标,从吸附时间、投放量、废水酸碱度和温度四个条件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橘皮活性炭对模拟染料废水脱色处理的最优条件为活性炭投加量为2 g/L、吸附时间为90 min、pH值为4、温度为30℃,此时脱色率为100%.橘皮活性炭对模拟染料废水中COD的去除,最优条件为活性炭浓质量度为4 g/L,pH值为2,COD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达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活性炭吸附预处理后的莠去津农药废水中的有机物,研究了活性炭种类、溶液pH值、盐含量对吸附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探讨了活性炭的再生性能.结果发现:pH值小于3时粉状木质活性炭对农药废水的吸附效果最好;废水中的盐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吸附;Freundlich模型比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pH值为3时的最大吸附量为250 mg/g.碱液可以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有机物解吸下来,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量可达到新鲜活性炭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