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对沿海11个省市1998—2013年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并对其时空差异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1998—2006年大幅波动上升,2007—2013年缓慢上升或小幅降低态势,区域相对差异逐渐减小,绝对差异缓慢增大;(2)空间上相关性不大,省际变化各异,目前,仅有上海市进入强可持续发展水平,河北、广西、海南一直处于弱可持续发展水平,其他均已达到较强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余弦夹角值权重法与TOPSIS法客观评价各省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总体居于0.4-0.6之间,省际差异较小,整体呈中低水平.(2)生态环境现状指数普遍较低.(3)子系统空间差异大小排序为:响应压力状态.(4)制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从准则层来看,系统状态是首要障碍;从指标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是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正确认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协调程度,构建3个系统的2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7年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及空间差异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D人员全时当量、人均GDP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贡献率较高,3个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均存在省际差异变化,创新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整体上呈正相关、与生态环境状况呈负相关;从时间上,2009—2017年3个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且部分地区年际差异变化大,而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且年际差异变化幅度较小;从空间上,该区域各省(市)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且呈集聚态势,各省(市)耦合度基本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且呈东高西低差异态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正向效益”与“负向成本”两个维度,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模块构建了机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正负距离组合的TOPSIS模型构建了机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以我国2021年五个上市机场为例,从多个角度开展了机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不同方向指标对机场综合评价研究具有必要性,不同指标内涵及不同经济属性下机场可持续性差异较大,体现了各机场在不同角度下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平衡,其中北京首都机场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5.
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与环境于一体的区域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方法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横向比较陕西省与其他各省份以及陕西省省内10个地市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分析省际与省内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结果 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且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仍较低,且区域差异较大.结论 实现优势转化、积极推进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加快陕西省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的内涵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3E协调度函数、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等,对环渤海地区2006—2012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协调性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2015—2024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了动态模拟,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在波动中微降(较重脆弱—中度脆弱)且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出"双环"的空间结构.(2)2006—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变化较小,呈轻度失调状态,其中,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协调度不断降低,而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性均呈上升态势,环渤海各地区间的内部差异也较为显著.(3)2015—202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仍不容乐观,长期处于中度脆弱与较重脆弱水平之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整体呈上升态势,发展势态良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的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了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高,但增幅有减缓趋势;经济子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社会、生态子系统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处于非协调发展中.指出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视角。构建生态、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同步、同向演进、协调发展的农业政策和措施体系,是推进徐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丁磊  轩敏收  田金磊  张贺 《河南科学》2012,30(2):244-248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我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差异以及城镇化的省际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及进程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及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构建起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级网络式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的协同作用使创新在既有需求水平的引导下,形成创新供给与需求适配,创新供给创造更高水平创新需求的区域创新体系.基于TOPSIS综合评价原理,测算了2011年—2019年中国省级区域创新需求和创新供给水平,采用哈肯模型,揭示区域创新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的协同演化趋势,并用泰尔系数分析了区域创新供需系统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 区域创新供给随着时间迁移不断增长,创新需求波动增加,创新供需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 创新供给系统作为主要的参量对于系统整体的演化发挥关键的作用,创新需求增长对于创新供给系统优化具有正向作用;3) 省级区域创新供需系统的协同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仅有中部地区创新供需系统的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从个体来看,东部的江苏、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的创新供需系统有序水平较高,中部湖北省和安徽省供需子系统的协同向有序状态演化,而西部地区除四川省以外整体协同水平较低;4) 创新供给的差异随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大,创新需求的差异在逐渐减少,东西部的创新供需差异较为明显.创新供需协同的差异逐年增加,主要是由各省创新要素供需差异引起的,创新要素的供需配置依然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改进SPA的乐山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对农田生态复合系统的全面诊断,也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SPA法分别对乐山市及各区县2007,2009,2012年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对其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乐山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逐渐演变为"较安全",区域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现象;2)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生态环境的优劣、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南北耕地生态安全差异的主要因素;3)改进的SPA法能够揭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异程度,提取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为准确把握中国省级基础设施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构建省级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三大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呈现“东—中—西”递减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省域差异,尤以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发展趋势上看,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对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呈现波动发展趋势。建议三大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省级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将其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苏州为案例,计算分析了其1993年~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算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苏州十年的人均生产性生态赤字均小于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4 hm2,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则均大于0.4 hm2,其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型,且生态效率逐年提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逐年上升,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是增强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及采用的发展能力测算方法可较准确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其范围的界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依据鄱阳湖区域的自然基础以及区域空间组织形式,从都阳湖平原、鄱阳湖区域网络型经济地域等方面界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洪水灾害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采用快速评估方法进行中国洪水灾害危险度评价分级和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分级,并在此基础上对洪水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关系的区域差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中国洪水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分异明显,根据两者内在关系特征可分为4类区域,各区域洪水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类型与机理有所不同。各区域又可细化为若干子区,通过落于不同区域及其子区内的县市分析,可找到各区域内大多数县市的共同特征和代表性的县市,为防洪减灾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创新水平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专利授权数为衡量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局部冷热点分析及相对发展率指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且创新水平空间相关性强,呈空间集聚的态势.同时,从区域创新水平的相对发展速度来看,中上游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迅猛.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动态化特征,其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为最典型的影响因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曾小平 《开封大学学报》2009,23(4):21-23,83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认识和评价区域系统的一种重要工具。目前比较流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有绿色国民生产净值(GNNP)、真实储蓄(GS)、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和真实进步指标(ISEW)、净初级生产力和承载力、生态占用、环境空间等。应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而充分地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区域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牛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沧,建立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鲁苏浙粤四省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状态进行剖析.通过对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山东省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城乡基础建设、科教就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提出促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邱耀 《科技信息》2011,(11):I0390-I0391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低碳建筑在营造城市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英国Bedzed太阳村等"产居一体.绿色低碳"开发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发展低碳建筑,可持续地开发建设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原理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活跃领域和发展前沿,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本文运用现代地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及在一定尺度的区域范围内,由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各要素组成的区域的结构关系,协调原理和演变的机理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时湖南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建立一套适合湖南特色、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借助于BP神经网络,时湖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智能评价和分析,从而提出湖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