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灯控路口非机动车交通流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通过对灯控交叉口非机动车流运行特性参数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灯控交叉口非机动车的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了不同交通管理模式下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情况和相互影响规律,其目的是为平面交叉口非机动车通行能力研究和混合交通流仿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公路信号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客观评价公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了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基本概念.分析了影响信号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的因素,给出了信号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方案.分别建立了基于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点的安全服务水平主模型和基于交叉口几何特征、交通标志等次要影响因素修正模型,并由此得到信号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总模型.根据多个信号交叉口的数据,把安全服务水平分为A~F等级,并验证了安全服务水平模型的合理性.应用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评价实际交叉口的安全状况,得到交叉口危险度为11.7,安全服务水平为B级.评价结果表明该安全服务水平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价信号交叉口的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对交叉口综合性的评估,安全性和效率被同时纳入评估指标中.研究典型四相位交叉口右转冲突过程,提出右转事件链模型.详细分析机动车右转过程中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产生的冲突行为,以及导致的交通延误.引入可靠度,从概率的角度计算事件链的安全性.引入延误,利用排队理论计算交通运行效率.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交叉口的运行情况,计算交叉口右转机动车的可靠度和延误.考虑公众心理承受度与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估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为交叉口优化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信号交叉口行人与自行车的等待忍耐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行人与自行车骑行者信号交叉口穿越行为的差异,本文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了行人与自行车等待忍耐时间分布及其等待行为影响因素的异同。选取北京典型交叉口通过视频获取了1 595个行为数据,运用生存分析的乘积极限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比较了行人与自行车的等待忍耐时间分布差异以及等待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表明整体上行人与自行车的等待忍耐时间分布无显著差异,但等待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自行车对等待位置和到达时正在违规的人数反应更敏感,行人对到达时正在等待的人数和机动车流量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通行的安全水平,本研究以广州市典型的搭接相位控制信号交叉口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C5.0决策树算法对非机动车过街行为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考虑到一个信号周期内的不同时段对非机动车过街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将一个完整的信号周期按照非机动车过街的风险冲突划分为对向绿灯风险期、同向绿灯安全期、同向绿灯风险期和垂直方向风险期4个风险时段,并根据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等待选择和闯红灯情况将过街行为分为冒险型、机会型和守法型3类,通过构建C5.0决策树模型分别研究3类过街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评价模型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分类结果的整体准确率大于83.04%,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值大于0.880,模型预测精度较优;搭接相位控制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的过街行为主要与交通环境显著相关,而与骑手的行为因素显著性较低,到达风险期、非机动车信号灯设施、冲突机动车流量、车道数和过街风险对冒险型过街行为的发生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到达风险期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车道数、红灯时间和到达风险期对机会型过街行为的发生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车道数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冲突机动车流量、信号周期、车道数...  相似文献   

6.
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微观行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典型的三相位平面交通信号交叉口处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现象和干扰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右转机动车穿越非机动车的Logistic行为判断模型和微观行为模型.该模型为解决信号交叉口机非混合交通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的仿真分析手段,为进一步研究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微观模拟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车冲突是影响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选取典型信号交叉口,分析了过街行人堆积与右转机动车之间的冲突行为。对北京市闹市口大街和宣武门西大街的交叉口高峰时段进行了全程录像,提取了行人等待和右转车辆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了影响机动车右转的相关因素,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解释了各影响因素与机动车延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过街行人堆积的数量对右转机动车延误的影响最大,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在今后的交通管理控制中,减少或避免人车冲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冲突技术法的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混合交通流条件下无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采用冲突技术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典型无控制交叉口的实际调查和观测,基于冲突理论,综合考虑各向交通流的相互影响,分别建立了各向机动车流、行人流和非机动车流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在模型中引入冲突系数反映各向交通流之间的优先关系,利用修正冲突系数反映交通流的实际观测优先级和优先程度,并对模型中的行人流和非机动车流进行了组团计算,进一步对无控制交叉口共用车道和拓宽路口的通行能力进行了计算.最后根据实际观测给出模型参数标定基本值,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叉冲突和膨胀冲突为研究对象,以交通流、交通冲突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简称"机非")冲突对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实际调查数据,构建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叉冲突数模型;从可接受穿越时间间隙理论角度,构建机非交叉冲突下机动车通行能力影响系数模型,定量分析绿灯初期非机动车占...  相似文献   

10.
平交口右转机动车穿越直行自行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面交叉口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干扰主要由于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的相互穿越行为引起的.本文以其中的右转机动车穿越相邻车道直行自行车的行为为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机动车穿越前自身的速度,机动车进入干扰区时,干扰区内自行车的数量,自行车提供机动车穿越的间隙和后辆自行车的速度等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机动车穿越自行车的行为决策模型,经实测数据检验和验证,模型拟合度和预测精度良好.  相似文献   

11.
王辉  秦华  冉令华  石熙普  张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8):12275-12281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无交通信号路口,需确保与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现以非自动驾驶汽车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与行人在无交通信号路口的交互过程。本文选取北京市内两处无交通信号灯的路口作为研究场景进行长期拍摄,基于视频数据从中提取行人的个体属性变量、行人的穿越行为变量、车辆的穿越行为变量以及间隙数据,将行人的过街行为分为穿越前、中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穿越阶段对行人的穿越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穿越路口对行人的穿越时间不具有显著性影响。对于穿越前的等待时间,在有右转车道下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有行人的拒绝车辆个数和来自方向,在无右转车道下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有行人的拒绝车辆个数和起始位置。对于穿越中的穿越时间,在有无右转车道下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均为穿越人数和车辆1的行为。今后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到无交通信号路口时,可以通过此结果去识别行人,并判断出行人的穿越时间,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心理及其行为特点,运用物理学中场论的方法,结合对过街行人的心理分析,将行人过街时心理上的受力进行量化,建立了行人在路段过街时的心理场场强模型。通过模型可以得出行人与车辆间的安全场强。将心理场模型运用于对重庆市回龙路三处地点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对行人进行心理受力分析可以为过街设施的改进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Cellular automata modeling of pedestrian's crossing dynamic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ellular automata modeling techniqu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traffic flow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2-dimensional model presented here for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s crossing dynamics. A conception of "stop point" is introduced to deal with traffic obstacles and resolve conflicts among pedestrians or between pedestrians and the other vehicles on the crosswalk. The model can be easily extended, is very efficient for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s crossing dynamic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raffic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has been proved feasible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一次过街方式交叉口的交通拥堵状况,以感应控制为核心的行人二次过街系统能够对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进行改善,并实现智能控制。系统基于对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相位的合理设置,同时利用行人和车辆检测器实时传输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得出交叉口感应控制系统应显示的放行时间,设计出能够兼顾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三者安全通行的最佳方案,以此来提高交叉口道路的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以美国某典型全向停车控制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类交叉口进行理论建模分析,研究行人过街延误与机动车延误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交叉口中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状况,并将冲突类型分为12种,得出行人半过街和完全过街两种情况下行人与机动车延误相互关系模型,并利用实地数据做验证以及模型误差来源分析。最后利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模型做进一步评价,指出现有仿真软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公交站点区域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冲突行为,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首先,考虑激进型行人和混合非机动车流,通过行人穿越决策规则和非机动车避让规则耦合行人运动模型和非机动车运动模型,采用双向行人Blue模型模拟进出站行人的运动行为,采用改进的NaSch模型模拟非机动车的运动行为,建立公交站点区域行人与非机动车交互模型。然后,在北京市西单商场公交站B站台开展观测实验,微观层面展现行人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在不同流量构成下二者冲突演化规律以及进出站行人到达率、非机动车到达率对延误和冲突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机动车堵塞多发生在非机动车与行人刚开始的交互处,并向来车方向延伸。与进出站行人到达率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受非机动车到达率影响更显著;在进出站行人比例为0.5时,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达到峰值;进站行人比例为1时,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比出站行人比例为1时延误小;在行人到达率一定时,冲突数随着非机动车达到率的增大而增加,当行人到达率较小时,冲突数呈缓慢地增长趋势,随着行人到达率的增大,冲突数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姝淇  魏丽英 《山东科学》2019,32(1):93-101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对车辆右转的临界间隙进行了计算,发现右转车辆的临界间隙服从威布尔分布。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间隙接受模型,结果表明,间隙值较大、行人流量较低时,司机对间隙接受的可能性较大,对单人过街的间隙接受的可能性更大,对较短的时间间隔比较谨慎,更倾向于接受较短的时间滞后。本研究既为对交叉口进行安全评估打下基础,也可用于对交叉口通行延误及通行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保证路段行人过街安全与过街需求的前提下,同时提升路段车辆运行效率,本文充分考虑车队离散到达与路段行人过街的动态影响,建立了路段行人过街感应式信号控制方法。首先,本文基于Robertson车队离散模型,以车头时距对上游到达车队进行动态划分,并根据路段行人过街点位预测下游车辆排队状态;以车队离散度选择下游到达车队中车辆作为信号优化输入参数建立感应控制方法,同时分析了路段行人过街位置对配时方案的影响;然后,通过SUMO的交通控制接口(Traffic Control Interface, TraCI)搭建仿真环境,以车辆与行人的综合平均延误,分别对路段单向与双向交通环境的信号配时方案进行仿真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感应控制而言,优化后的感应控制在单向交通与双向交通情况下,行人与车辆综合平均延误分别降低5.56%、7.06%。  相似文献   

19.
白辂韬  白翰  白燕  赵亮 《科技信息》2010,(3):I0008-I0008,I0042
本文首先分析了机非混行交叉中交通参与者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三者的交通特性,其次,通过研究常用的交通管理控制措施,从交通性、安全性以及环境要求等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机非混行条件下的适用性分析,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同时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道路、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利益的交通管理控制模型,由此建立了基于效益最大化的机非混行交叉口交通管理控制模型。并研究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张惠玲  彭丹  庞鲜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4):10530-10539
为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比年轻人,分析了老年人在信号交叉口面对不同过街场景时精神负荷情况。针对不同的交通环境,选取重庆市南岸区内3个交叉口8个进口道的8张不同的图片作为实验场景的刺激物,并利用眼动仪采集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两类行人的注视、眨眼、瞳孔直径等数据。本文通过因子分析,采用注视总时长百分比、眨眼频率以及平均瞳孔直径作为评价两类行人过街精神负荷的典型指标,对行人等待过街时精神负荷进行量化。结果表明,两类行人在面对部分场景时,注视总时长百分比、眨眼频率和平均瞳孔直径均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精神负荷最大为场景2(1.38);两类行人的精神负荷相对差值最大的为场景4,老年人高于年轻人55.02%;面对不同过街场景时,年轻人的精神负荷的变化更为敏感;部分精神较为紧张的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信号灯和路桩的影响;相比于场景2中的过街等待部分台阶和缓坡,老年人对场景4中的黄色台阶和深色缓坡投入更多注意力(16.59%);老年人在场景6、7中对远处车辆的注视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7.84%和17.62%,说明老年人对远处车辆的注视时间百分比并不受近处行人的影响;老年人对场景2中的灰色路桩注视时间百分比为20.44%,对场景8中的蓝白色路桩注视时间百分比为27.01%,说明醒目的路桩可以显著提升老年人对远处安全设施的注意力。研究结果可以为提升老年人过街的安全性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