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45钢和50CrVA钢马氏体—铁素体混合组织的耐磨料磨损性,试验通过亚温淬火低温回火获得硬度相同,但马氏体和铁素体体积比不同的混合组织,进而在ML—10型肖盘式磨损试验机和SKODA—SAV IN快速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铁素体相对量对耐磨料磨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硬质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适量(10~20%)细小条粒状软韧相铁素体对耐磨料磨损性是有益的。但软韧相铁素体过多或无软韧相铁素体存在时都使耐磨料磨损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在无钛GDL-4工具钢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添加钛元素对GDL-4材料耐磨性能的影响.并从材料硬度、摩擦系数、显微组织等方面分析了磨损性能变化的原因.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加钛后材料的耐磨性能得到改善,在300 N和400 N载荷下,含钛GDL-4工具钢耐磨性能优于高速工具钢M2,在500 N的高载荷下两者耐磨性能接近.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含量的硅元素和热处理工艺对中碳低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在中碳钢中,加入少量的硅、锰、铬合金元素,采用中频感应炉进行熔炼,砂型浇注.炉料由废钢、生铁、硅铁、锰铁、铬铁组成,浇注出的试样用箱式电阻炉加热到910℃,保温2h,于硝盐槽中进行等温淬火,分别为280℃保温1.5h,2h和2.5h.对热处理后的试样和铸态下的原始试样进行洛氏硬度和冲击韧性试验,对比发现,经过热处理后的试样硬度和冲击韧性性能均有明显提高,采用金相显微镜对试样进行组织观察,发现热处理后的试样得到贝氏体与马氏体组织.试验表明:贝氏体与马氏体复相可以有效提高硬度和冲击韧性,冲击韧性最高为27.623J/mm2,洛氏硬度最高达到57.25.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三种耐磨涂料和A_3碳钢进行了耐冲蚀磨损性能试验研究。通过比较发现其中一种涂料的耐磨性能明显高于A_3碳钢,而且便于制造,对簿壁零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WCp/Mn13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冲击磨损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克服高锰钢Mn13在中低应力条件下冲击磨损性能差的问题,利用离心铸造法制备了WCp/Mn13表面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WC陶瓷颗粒与Mn13基体的界面结构,并用不同粒径的WC颗粒复合材料与高锰钢进行了冲击磨损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WC与基体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扩散层,扩散层中有细小复合碳化物析出,WC与基体间的结合为冶金结合;小颗粒WC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磨损性能优于高锰钢,而大颗粒WC增强的复合材料在冲击载荷较小时,抗冲击磨损性能优于高锰钢,当冲击载荷较大时,抗冲击磨损性能不如高锰钢,因此在冲击磨损工况下,应当选择颗粒尺寸适当的WC颗粒增强高锰钢.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硅对低碳Si-Mn双相钢纤维状马氏体形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热度△T_Ⅱ(奥氏体化温度与A_C1的温度差值)相近的条件下,钢中硅含量提高有阻止马氏体纤维粗化的作用。原始组织为高温淬火态的钢,在(α十γ)两相区二次淬火组织中,纤维马氏体开始消失的温度随钢中硅含量增多而升高,钢中硅含量每增加一倍,该温度相应升高约40℃。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Gcr15轴承钢在M_s点上、下等温处理时的相变过程所获得的各种体积比的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及其强度与韧性、并通过断口分析讨论了贝氏体体积率变化对断口形貌及断裂机制的影响。Gcr15轴承钢在稍低于M_s点的220℃等温4小时所得到的复相组织,弯曲强度比普通淬火、回火的提高1470MPa,冲击韧性增加1倍多,断裂韧性约递增70%。具有优异的强韧性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8.
9.
结合合金的相变热力学对离散点阵平面(DLP)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能够处理多元置换型合金中诸如马氏体与奥氏体这类化学成分相同而结构不同的两相共格界面能。利用改进的DLP模型计算了Fe-Mn-Si基合金的{111}fcc//{0001}hcp共格界面能,分析了温度、合金成分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它们对层错能的影响一致。体系的共格界面能作为马氏体相变临界驱动力△GMs^γ→ε中的阻力项所占的比例小于10%。 相似文献
10.
朱锦侠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7,13(4):347-350
研究了生产B/M混合组织球铁时Si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或少量添加合金元素条件下,通过淬火处理获得B/M混合组织球铁时,球墨铸铁基体中贝氏体数量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则明显减少;随着Si含量的增加TTT曲线左移,这种现象不同于Si在钢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Fe—Mn二元系中相能量MEA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修正嵌入原子法(MEAM)研究了Fe-Mn二元合金中γ相(fcc)和α(bcc)随Mn含量变化的不同能量,它们的能量变化趋势与Fe-Mn二元相图的推测结果一致,由此表明,用MEAM法研究Fe-Mn二元系中两种立方相的能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利用粘土、SiC为主要原料,直接合成的Sialon/SiC复相耐火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并研究了材料中Sialon含量对复相材料的密度、抗折强度、耐压强度和热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相材料的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均随Sialon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抗折强度为876MPa,最大耐压强度为193MPa;材料的体积密度随材料中Al2O3残余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材料的最大体积密度为265g/cm3;材料的热震稳定性随Sialon相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材料的显微组织为Sialon和Al2O3形成的连续基质相包裹着SiC颗粒的显微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14.
在室温干摩擦条件下,对WC—Co热喷涂中温烧结涂层/GCr15摩擦副作了滑动摩擦试验,观察分析了磨痕显微组织,并对WC—Co热喷涂中温烧结涂层的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情况下,WC—Co热喷涂中温烧结涂层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磨损过程,WC涂层具有与GCr15相当的硬度和耐磨性.WC—Co热喷涂中温烧结涂层的磨损机理为脆性微剥落和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5.
中碳空冷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精细结构与强韧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空冷B/M组织中,B下分割γ晶粒,使M板条束细化,李晶M减少,具有优于同成份的全M组织结构。但因空冷过程中在γ晶界上形成部分连续的碳化物薄膜,掩盖其组织的优越性,致使低温回火时韧性低于回火M。因回火过程中,状碳化物聚集球化,故中温回火时,不仅强度与回火M相同,而且韧性高于回火M组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X光衍射仪、金相显微镜和声发射等手段对38CrMoAlA,35CrMo,40Cr钢经纯氨离子氮化,纯氨加钛离子氮化以及气体氨化后的渗层组织,硬度及干式滚动磨损性能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加钛离子氮化可以显著提高工件渗层的硬度;但由于脆性增加而不利于干式滚动磨损;离子氮化处理后抗干式滚动磨损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用TEM和XRD详细研究了Fe-28Mn-6Si-5Cr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经多次“训练”后的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及微观组织。发现了4H-(2,2)和6H-(3,3)两种具有正交点阵的新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切变模型。上述正交结构被认为是应力诱发γ→ε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受到阻碍而协调的结果,正交结构的出现不利于形状记忆效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MgSiN2为烧结助剂,在1 600~1 750°C下,热压烧结制备α/βSi3N4复相陶瓷,并研究其力学性能与相组成及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显微硬度随α-Si3N4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α-Si3N4质量分数为60%时,显微硬度达到最大,随α-Si3N4质量分数继续增加,显微硬度变化很小,约为23 GPa。随着β-Si3N4质量分数的增加,断裂韧性先增加后又下降,抗弯强度先增加而后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热轧试样的组织性能测试,研究了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铁素体和马氏体强度是影响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C-Si-Mn系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的数学模型,可以作为热轧双相钢基本力学性能参数预测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显微组织参量对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轴承钢屈服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GCr15轴承钢在M_s点上下保温不同时间等温淬火并低温回火后,显微组织参量和残留奥氏体量随贝氏体体积分数变化的规律,测定了不同贝氏体体积分数时复相轴承钢的屈服强度、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数据.复相组织中马氏体相屈服强度与有效晶粒尺寸的关系符合Hall-Petch 晶粒细化强化模型,而下贝氏体相的铁素体条片宽度((?)_B)和碳化物粒子间距((?)_c)分别按Langford-cohen 亚结构强化关系和Orowan 弥散强化关系为屈服强度增值作出贡献,残留奥氏体量则将导致屈服强度下降.综合复相组织中各相的显微组织参量对屈服强度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数学处理,导出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轴承钢屈服强度的数学表达式,并用力学性能测试数据予以校核,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