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公众的具有公共性的利益,是能够满足公众共同需要的对象或可能性.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惟一目标.公共管理也不是万能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必须以科学、民主与法治为手段.科学、民主、法治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新的丰富内涵。这一新的定位与内涵,要求我国公共行政主体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责任冲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各种公共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即公共行政主体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对人民负责的责任精神、为人民谋利的公共利益精神、情系人民的公正协调精神,这些构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应展开科学执政、民主行政与理性施政,以更好地服务于公民、平抑公共冲突、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优化地方政府治理,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民主治理理念,强化“法治行政”的制度化治理素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性改革,优化利益均衡实现的公共政策过程,提升政府综合治理的技术化水平,建设具有公共协同性的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和人和谐相处、人和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建设一个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些现代理念、各个社会阶层利益协调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社会成员良好的规则意识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要加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及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而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并把这种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理念。法治建设是以民主建设为基础的法制建设。以人为本通过民主引导法治建设的方向、内容。法治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保证民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理念。法治建设是以民主建设为基础的法制建设。以人为本通过民主引导法治建设的方向、内容。法治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保证民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社会法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从价值指向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实践取向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对人的现实进行关切,以民生为基点强化权利保障和救济;从评价标准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权,并以此来评价社会法本身。准确把握以人为本在社会法中的这三重价值维度,有助于我们推动社会法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尊重权利、崇尚人文关怀的人本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意同时保证公平和效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意利益均衡。和谐社会的真正和谐离不开法治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法治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法律理念,同时还要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前提,但由于每个公民的出身、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差别,这种平等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民主法治国家的标志.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保障,应当将法律援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法律援助,培养好法治土壤,号召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帮助,让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让公平正义洒满人间.  相似文献   

11.
论应对公共危机与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政府的政治权威能否得到公众的承认与信任,关键看这个政府有没有足够的社会控制能力。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它导致社会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使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非均衡状态下。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状态下,如何发挥自身影响力,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平复公众危机心理、恢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威望,既是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挑战,也最能集中体现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公共价值是指客体的公共效用、主体的公共表达和规范的公益导向.公共价值一经形成必然寻求实现,而公共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组织和管理.人类实现公共价值的组织管理形式可以区分为:政府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公共权力的扩张和腐败,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和体现公众的意志,所以是实现公共价值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进行个人公共关系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对个人公共关系的调查,提出了个人公共关系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公共品提供不足与过剩并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区域公共品的提供目前呈现出提供不足与过敏并存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区域公共品当前是分散提供,在分散提供的情况下,各提供地区都面临大致相同的需求,由于提供能力的不同从而形成不足与过剩,基于上述原因,我国需要建立区域公共品的协调配套提供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对公共图书馆收费项目性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免费开放"的范围与程度,对免费开放后如何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免费开放后应对国家、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竞技体育的公益性,如何理解和解释其含义,对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共利益的释义出发,阐释竞技体育的公共利益,对竞技体育的公益性及其政策意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债务风险这一概念出发,阐述了公债风险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之外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公权力是公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控制公权力是公法学的重要内容。宪政国家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控制公共权力必须的和有效的方法是司法制约。在我国,从司法角度分析建构控制公权力的理论框架应当包含司法对立法的控制和审查,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建立刑事案件“程序中的审查”和将社会组织公权力的行使纳入到诉讼范围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伦理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使公共道德问题成为关于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情境的弱化等的分析,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以及重视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关怀及其德业以构建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