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南美洲、澳大利亚,人们较早就发现了恐龙化石,最近科学家又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距今大约2亿年前)和白垩纪后期(距今大约1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不同地方的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概率非常小,更可能的是,其一物种在一个地方产生,然后经迁徙扩散到世界各地去。所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得科学家猜测,在侏罗纪,澳洲大陆与南极大陆、南极大陆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恐龙就是从南美大陆进入南极洲,然后横穿南极大陆才到达澳大利亚的。  相似文献   

2.
《创新科技》2005,(6):57
2005年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征服南极DOMEA点,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的这次成功征服在国际南极科学竞争中第一次抢得了先机。据悉,如果2005年1月中国的这次探险没有能够成功,那么DOMEA点极有可能被已经计划在中国科考队行期半年后出发的日本科考队占据。作为南极大陆的最高点,DOMEA点被认为是南极大陆上除地磁极点、低温冰点以及地球极点之后最后一个有着极高科研价值的南极点。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国际陨石数据检索,目前南极陨石数量已经超过了5万块,南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陨石宝藏。南极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大陆,整个1300多万平方千米的大陆完全被冰层覆盖,这里也是世界上陨石最富集的地区。中国拥有的南极陨石数量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日本、美国的世界陨石大国。众所周知,陨石非常罕见,隔数年才会有陨石降落的报道。那么,南极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陨石?难道是因为地球磁场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侏罗纪,澳大利亚位于冈瓦纳大陆的西南部,南极大陆的外侧,南极与位于现在的南美南端的部分连接着。恐龙就从这里进入南极大陆,然后横穿南极大陆到达澳大利亚。这样的大陆关系被证实是基于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后期的恐龙化石。那时,南极大陆已经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但那里仍生存着恐龙,这太令人惊奇了。  相似文献   

5.
南极考察是个伟大壮举,我国自1984年至今已对南极和南大洋进行了8次科学考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极考察,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上有着“世界级”的重要价值外,对人类生活也具有战略意义。考察表明,南极是一个资源富饶的“聚宝盆”,这里蕴藏着220多种具有重大经济潜力的矿物和燃料矿床,还有巨大的磷虾、海豹、鲸等渔业资源,更有地球上约90%的淡水以冰的形式聚集在南极大陆,它将是未来世界上所渴望的重要水资源。生物资源首先是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南极磷虾外形象普通的河虾,体长3~5厘米。…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都知道,不同于南极地区有大陆,地球的北极地区主要是散布着浮冰的海洋——北冰洋。最近,科学家证实了在远古时期曾经存在北极大陆。他们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新地岛、北地群岛和新西伯利亚群岛的岩石样本,发现北极大陆不仅存在过,而且与别的大陆"合并"过两次。岩石圈首次合并是在数十亿年前。北极大陆当时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一部分,后来在约7.5亿年前彻底解  相似文献   

7.
仁青 《少儿科技》2014,(2):38-39
正地球的最南端是冰封的大地,这里天寒地冻、风雪肆虐,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它就是南极大陆(以下简称南极)。不像其他大陆那样,有不同肤色、种族的人在繁衍生息,南极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进行科学考察,多国的建筑师、科学家不得不在南极修建科考站。迄今为止,中国已在南极建成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也正在建设中。在南极盖房子可不简单,不仅施工的难度大,而且所建的房子有许多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沉睡了千万年的南极,是人类正在认识的最后一块大陆。它面积约为140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面积的1.5倍,日本面积的37倍。南极也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陆,平均高度为海拔2350米,为地球平均陆地高度的2.5倍以上。南极大陆常年为冰雪所覆盖,坚冰把它与地球其他大陆相隔开。它每年只有在夏季  相似文献   

9.
 南极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遥远的距离和迥异的环境让这块大陆长期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随着科学家对南极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这块大陆的环境和物种有了新的了解。同时,人们也不情愿地承认,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南极,使这块大陆面临巨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科学意义。南极洲是一个科学考察的圣地,一是因为许多学科必须在南极这个“天然实验室”里进行,在其他地区不能进行,也无法代替;二是因为南极的许多问题有全球性的意义,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由于南极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独特自然环境: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是世界厂最干燥的大陆,是世界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在大气(CO2)和海洋生物间的C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学说,是在南极洲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之后,才正式确…  相似文献   

11.
封面故事     
《大自然》2012,(2):71-71
勒美尔水道(Lemaire Channel)是通向南极洲的一条海峡,位于南极大陆格拉汉姆地区(Graham Land)的幕辅半岛(Kiev Peninsula)与波斯岛(Booth Island)之间,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球各大洲中,南极大陆是最高大、最冷酷、最纯洁、最美丽、最神秘莫测、最桀骜的。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拥有青藏高原的亚欧大陆的平均高度的2.5倍。地球上最低的地方也在南极。南极大陆上的本特莱冰下槽谷,在海平面以下2500多米,比北冰洋的平均深度还要深两倍多呢!这是在巨大冰盖的重压之下,大陆地壳向下弯曲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解惑释疑     
科学家们认为,南北极地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在南北极地区,由于终年冰雪覆盖,冰层极厚。据测算,冰层达到了这些地区总面积的80%-90%。厚大的冰层对底  相似文献   

14.
南极地区温度,海冰和臭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957-1993年南极及邻近地区温度资料,1973 ̄1992年海冰北界资料和1957 ̄1992年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对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区域性,气候变化趋势的时空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其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近35年来的大气温度,臭氧和近20年以来南极海不的变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多样的,近年来南极温度与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并不致,这种变化和  相似文献   

15.
冯建同  陈华根  潘增弟  苏晓丹 《科技信息》2012,(34):I0001-I0002,I0007
通过对南极地区与油气相关的科考资料的归类整理,设计并建立了南极地区油气资料GIS数据库,并通过GIS二次开发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南极油气潜能初步综合评估GIS系统。主要目的是通过GIS空间数据查询与分析技术提供综合分析评估南极油气潜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寒极赏石记     
南极大陆绝大多数地方常年雪锁冰封。每年一至二月的“盛夏”期,太阳昼夜高照,大陆边缘有一部分冰雪融化,于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露出了头角。南极石奇,首推蜂巢岩。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你随处可见,一片片坚硬的石头表面,孔穴密布,酷似蜂巢。有的地方孔洞有规律地层层排列,犹如人工雕凿一般。有的大洞联小洞,盘根错节,深不可测。你若凑前细瞧,也许冷不丁会有一只藏鸟在掩蔽处大声呜叫,或向外喷出怪臭的唾液,使你不忍再越“雷池”一步。不少蜂巢岩有形。我们曾见到一头“绵羊”形石,满身的“绒毛”和那头顶的“犄角”,均是活灵活现,还有一只“小狗”,不仅栩栩如生,那张嘴巴还向上翘起并微微张开,像在撒欢,还有一块石头,下部纹理若树干,上面孔洞如果实。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13,(7):22-23
500多年前,哥伦布曾以为横越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能到达印度。虽然结果并非如此,但他却发现了“新大陆”。在500多年后的今天,火星就成了人类新的“新大陆”。现在,美洲大陆早已住满了人,就连南极大陆的冰原也在一天天热闹起来。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人类足迹不能抵达的大陆了。  相似文献   

19.
<正>据日媒报道,日本第58次南极科考队正致力于调查生长在南极大陆湖底的植物。科考队希望通过调查湖底神秘的生态,弄清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有迹象显示,在南极大陆的湖泊里"绿色森林"正在扩大。据报道,日本南极科考队2月在位于昭和基地以南约50公里的一处湖泊的水深约7米处设置了摄像机。覆盖湖底的是"苔藓堆"。这些苔藓  相似文献   

20.
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与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南极向你招手——南极考察展览》今年春天在天津展出,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有关南极方面的展览."南极向你招手",是敬爱的陈云同志在1985年初为一本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