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界面聚合技术获得了新型信息记录材料光热敏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包裹聚合体系自由基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体系经包裹后曝光瞬间聚合速度与程度迅速增大,氧对微胶囊内部自由基聚合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单体不饱和双键最终转化率降低;囊芯单体的聚合速度与程度随曝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饱和C=C双键转化率与曝光能量的平方根[Ⅰ]1/2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温度对微胶囊内部自由基聚合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结合热敏技术、微胶囊技术,在制备出粒径1 μm以下热敏微胶囊基础上,测量了囊壁材料的玻璃化温度,对显影后的影像进行了对比.随显影温度提高、显影时间延长,影像密度呈现出先增大再逐渐达到稳定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显影温度、显影时间条件对影像密度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显影温度为130 ℃,显影时间为5s.  相似文献   

3.
以双环戊二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醛树脂微胶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TGA)、光学显微镜(O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微胶囊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50μm,脲醛树脂囊壁的厚度为10μm,微胶囊分解温度为150℃,囊芯质量分数可达65%左右,且囊壁有良好的密封性。  相似文献   

4.
W/O/W法制备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溶性有机膦甲基膦酸二甲酯作为芯材,以聚乙烯醇与戊二醛反应所得缩醛为壁材,应用相中相乳化法合成DMMP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合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DSC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囊芯物磷的定性检测等测试方法表征了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的壁材与囊芯物。  相似文献   

5.
红色电子墨水显示材料的化学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聚乙烯(PE)改性大红粉为电泳颗粒,Span-80为稳定剂,四氯乙烯为分散介质,制备了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的电泳基液.并以此基液为囊芯,脲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红色电子墨水微胶囊.用红外光谱和显微照相技术对经表面改性的大红粉和所制备的红色电子墨水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微胶囊的动态电场响应行为.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微胶囊包覆法提高阻燃剂八溴醚的热稳定性.包覆过程为:三聚氰胺与甲醛反应制得氨基树脂预聚物的囊壳材料;将囊芯八溴醚乳化分散到水相后,氨基树脂预聚物以原位聚合的方式在八溴醚粉体表面聚合成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镜(TEM)等结构表征分析证明八溴醚已被完全包覆.原位微胶囊包覆将八溴醚的初始分解温度从160 ℃提高到了240 ℃以上.  相似文献   

7.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含氢硅油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一步法制备微胶囊,用于液体硅橡胶的自修复研究。研究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阿拉伯树胶(GA)及其复配对不同反应时间的微胶囊微观形貌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分析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分别采用溶剂萃取法和热重分析法对微胶囊的芯材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以SDB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微胶囊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芯材质量分数较高;采用GA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粒径分布较宽,芯材质量分数适中;采用SDBS/GA复配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布较窄,但芯材质量分数较低。微胶囊的起始分解温度(质量损失率5%)为229.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尿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UMF)为壁材,石蜡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相变微胶囊,并探讨了尿素含量对相变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及渗漏率对相变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相变微胶囊相比,UMF相变微胶囊的表面更光滑,破损率更低,热稳定性能更高。当尿素与三聚氰胺质量比为10%时,相变微胶囊的渗漏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为囊芯,密胺树脂为高分子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微胶囊.利用激光粒径分布仪、光学显微镜、微机差热天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研究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态、热性能和化学结构.讨论了乳化剂用量、搅拌速度以及芯材与壁材的投料质量比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胶...  相似文献   

10.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E-51环氧树脂为芯材,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自修复环氧树脂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微胶囊形貌,金相显微镜测量了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了微胶囊化学结构,综合热分析仪分析了微胶囊热稳定性.将E-51微胶囊与潜伏性固化剂邻苯二甲酸酐植入到E-44环氧树脂基体中,制备了自修复微胶囊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利用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测试了试样冲击强度和自修复效率.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体,囊芯质量分数高,热稳定性好;微胶囊的植入使得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从平整形态向针状斑纹形态转变.当自修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微胶囊和潜伏性固化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和3.0%时,自修复效率达到81.5%.  相似文献   

11.
微胶囊技术问世以来,因其自身技术特点赢得了许多行业和领域的重视与关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微胶囊技术在信息记录领域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光热敏微胶囊光信息记录技术,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在数字影像领域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保护胶体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敏型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制备了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仪、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保护胶体不同质量分数下制备的微胶囊的结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玻璃化温度和热敏释放性能等.实验表明,保护胶体质量分数为4.5%时,所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为189.7 nm,粒径分布最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包覆率为95.0%,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热敏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3.
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模型药物消炎痛(吲哚美辛)作为芯料,在W/O型乳化体系中分别以复凝聚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和以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包药微囊,测试并分析了两种微囊的形貌、粒径、成囊率、包囊率和释药率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丝素-壳聚糖包药微囊的成囊率、包囊率比壳聚糖包药微囊高,药物缓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酸和环氧大豆油(ESO)为原料合成了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通过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及硬度测试,研究三乙烯四胺作为固化剂时大豆油丙烯酸酯改性双酚A环氧树脂(DGEBA)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硬度. 结果表明:三乙烯四胺固化大豆油丙烯酸酯的焓变(?H =28.63 J/g)远小于三乙烯四胺固化双酚A环氧树脂的焓变(?H=428.25 J/g);随着混合体系中大豆油丙烯酸酯质量分数的增加,焓变、玻璃化转变温度(Tg)、拉伸强度、拉伸模量以及硬度都会减小,峰值固化温度(Tp)、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会逐渐增加,改性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逐渐变为韧性断裂,证明大豆油丙烯酸酯对双酚A环氧树脂有优良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钨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与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SC方法研究了烧蚀材料钨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及其动力学,用TG方法研究了固化产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钨含量增加,钨酚醛树脂固化温度略有增高;等速升温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高于等温固化表观活化能。结果又表明,随着钨含量增加,钨醛树脂的固化产物在N2中的百分失重逐渐减小,热稳定性逐渐提高,耐烧蚀性能逐渐提高,最后,用红外光谱法阐明了固化机理。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进行陶瓷制品无损检测的研究,并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陶瓷制品红外无损检测的可行性,找出了影响红外无损检测的一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以及红外检测陶瓷制品的一些基本规律,从传热的角度上探讨了红外无损检测的机理,为陶瓷制品的无损检测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AM/AA/MMA 聚合物颗粒,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进行表征,研究NaCl 质量浓度对聚合物颗粒水化膨胀性能的影响及水化时间对聚合物颗粒运移封堵性能的影响,并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中进行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AM/AA/MMA 聚合物颗粒为规则球形,干球粒径约为500 nm。随着水化时间增加,聚合物颗粒粒径逐渐增加,水化时间增至200 h 后,粒径基本不再增加。随着NaCl 质量浓度增加,聚合物颗粒的膨胀倍数逐渐减小,质量浓度由5 g/L 增至20 g/L,膨胀倍数减小了1.01。随着水化时间增加,聚合物颗粒对岩心的封堵作用增强,水化时间由24 h 增至120 h,岩心封堵率增大了40.62%。注入0.5 倍孔隙体积、质量浓度为1.5 g/L 的聚合物颗粒溶液段塞,可平均提高采收率9%以上,随着渗透率增加,提高的采收率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大于50×10-3 μm2后,提高的采收率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双酚F环氧/环硫树脂,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确定了合成树脂的结构,对比研究了环硫基团/环氧基团为0/100、15/85和50/50(质量比)的双酚F环硫/环氧树脂与脂环胺DMDC固化剂体系的固化行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力学热分析仪(DMTA)等手段研究了固化剂配比对体系固化程度、固化物的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环硫基团质量分数从0分别增加到15%和50%时,环硫/环氧树脂/胺体系不仅固化速度加快,且固化剂用量相应减少约15%和50%,说明胺基与环硫基团开环反应形成的—SH或—S-可作为固化剂进一步与环氧基团和环硫基团进行开环反应;另一方面,固化物的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提高,说明环硫树脂固化物交联网络更密集,也证明了环硫/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行为与环氧树脂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