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nmAl粒子多层复合膜的电磁波散射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射频溅射工艺制备了nmAl粒子的多层复合膜,通过控制Al粒子和AlN膜的生长时间,成功地控制了Al粒子的粒径和在复合膜中的纵向分布。用TEM,暗场法并结合TV图像分析测得了Al粒子的粒径,并导出了粒径和生长时间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nmAl粒子的电磁波吸收和金属—绝缘体相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mAl粒子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对电磁波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其吸收率a≈0.4.在这个粒径范围内,Al粒子既不具有完全的金属性。也不具有完全的绝缘性。nmAl粒子的金属-绝缘体相应不是一个个突变过程,存在“过渡区”。  相似文献   

3.
nmAl粒子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10-17nm)对电磁波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其吸收率“a≈0.4.在这个粒径范围内,A1粒子既不具有完全的金属性,也不具有完全的绝缘性,nmAl粒子的金属·绝缘体相变市是一个突变过程,存在“过渡区”.在过渡区中A1粒子对电磁波的吸收来源于量子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空间分辨光谱测量技术,研究了308nm紫外激光烧蚀Al表面发射粒子的动力学过程。通过测量溅射粒子发射谱中Al(I)396.1和Al(Ⅱ)281.7nm线强度的空间分布,以及激光能量密度和不同烧蚀环境压力对它们的发射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讨论了紫外308nm激光溅射Al表面发射粒子的微观过程。认为Al原子和Al离子的激发机理不完全相同,它们除被等离子体中的高电子碰撞激发外,Al离子和电子的复合,也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研究了钛酰化物溶液的制备、保存以及钡原料来源等关键工艺对正丁醇钛—乙酸钡水解法合成粉体BaTiO3的影响。XRD、ICP—AES以及TEM分析表明,采用此工艺方法合成的BaTiO3粉体,纯度达到99.80wt%,一次粒子粒径分析在10~100nm之间,少数粒子超过100nm,二次粒子粒径界于20~300nm之间,多数小于150nm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杂多阴离子柱撑化合物Zn2Al-SiW11与Zn2Al-SiW11Z,XRD,IR,TG-DTA及^27Al^29SiMAS NMR研究结果表明:它们是具有0.99nm通道高度的大层间距层柱合物;层板对通道杂多阴离子及其硅氧四面体对称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XPS分析了盐酸处理前后的GaAs(100)表面。未处理GaAs(100)表面上有约1.7nm厚的氧化层;盐酸处理可除去氧化层并在表面上形成一层氯化镓物种。本实验还用355和193nm激光研究了此含氯物种的激光诱导脱附过程。结果表明,355nm激光导致氯化镓热脱附,从激光的热效应可推测出表面氯化镓物种可能是GaCl;193nm激光可将GaCl解离,从而导致光解Cl脱附。  相似文献   

8.
以H2TiO3为原料,经过TiO(NO3)2水解的放大实验,制备了金红石型TiO2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比表面吸附(BET),对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粒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粒子的平均粒径在11nm左右,晶型为金红石型,粒子分布较松散,部分颗粒呈纤维状排列。  相似文献   

9.
高温气溶胶反应器中制备纳米TiO2颗粒的形态和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高温管式气溶胶反应中,利用TiCl4,气相氧化制备纳米TiO2颗粒,研究了TiO2颗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氧气预热温度升高,TiO2粒子粒径减小,分布变窄,反应气氛中加入AlCl3后TiO2粒变得圆整,TiO2粒径随AlCl3用量增加而减小,粒子中金红石含量随AlCl3用量增加而增大,反应温度升高时TiO2粒子粒度增大,但金红石含量在反应温度为1200℃时出现最大值,控制反应温度为11  相似文献   

10.
微乳液法制备γ—Al_2O_3超细粉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氢氧化铝溶胶-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酸-环己烷体系的微乳液反应为基础,制取超细γ-Al2O3粒子,最初获得的粒子为α-AlOOH,经400℃加热处理后可完全转化为γ-Al2O3,粒子的平均直径约为9nm,并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 CO气相燃烧合成纳米颗粒材料技术 ,利用 Ti Cl4 气相氧化合成粒度小于 1 0 0 nm的纯金红石相以及锐钛和金红石混合相的 Ti O2 颗粒。当混合温度升高、Ti Cl4 进料量减少、停留时间减小时 ,Ti O2 颗粒粒度减小。随混合温度升高、Ti Cl4 进料增大以及停留时间延长 ,Ti O2 颗粒中金红石含量增大。在反应物中加入 Al Cl3 作为晶型调节剂时 ,Ti O2 颗粒粒度减小 ,金红石含量增大。在 Al Cl3 含量 w>0 .0 5时 ,金红石达到 1 0 0 %  相似文献   

12.
气相燃烧合成TiO2纳米颗粒的形态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CO气相燃烧合成纳米颗粒材料技术,利用TiCl  相似文献   

13.
以硝酸铝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尿素为均相沉淀剂,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OP-10)为分散剂,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颗粒大小在0.12μm左右且粒径分布较窄的超细球形磷酸铝粉体.首先考察了OP-10对磷酸铝颗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OP-10对磷酸铝颗粒大小有十分显著的调控作用.然后在OP-10浓度为1%的条件下,用正交试验进一步考察了反应物初始浓度、尿素与硝酸铝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四个因素对磷酸铝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P-10存在下,反应物Al(NO3)3初始浓度对磷酸铝颗粒大小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Al(NO3)3初始浓度的增加,磷酸铝的粒径增大.在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其他三个因素对磷酸铝颗粒大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4045铝合金铸造过程中分别采用Na盐、Al-Sr中间合金、Al-P中间合金等不同的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检测并分析了铸造组织中的初晶Si、共晶Si以及复合铝合金钎焊层Si的形貌与尺寸。结果显示,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处理的铸造组织中没有块状初晶Si,且共晶Si为球化的短棒状。对复合铝合金钎焊层的形貌进行检测发现,经变质处理的试样中Si颗粒发生球化且呈短棒状,未发现大的块状Si颗粒;而未经变质处理的试样中有明显的呈长条状的Si颗粒,且平均最大Feret直径、平均最小Feret直径、平均颗粒面积、颗粒总面积、颗粒面积分数等较大。表明Al-Sr中间合金变质剂对高硅铝合金铸造组织中的Si相以及复合铝合金钎焊层Si颗粒的形貌与尺寸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制的激波驱动气-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装置,选取SiO2、Al2O3和SiC颗粒,对煤化工常用材料1Cr9Mo钢进行高速气-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研究.结合试件表面冲蚀磨损形貌,分析冲击速度、冲击角度、颗粒硬度、颗粒粒径、试件温度等因素对材料的冲蚀磨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和400℃下,1Cr9Mo钢的最大冲蚀磨损率均出现在15°~25°的冲蚀角之间,体现出典型塑性材料的冲蚀磨损特征;低角度冲蚀时磨损机理以颗粒的切削作用为主,高角度冲蚀时颗粒垂直撞击材料表面产生凹坑并致使凹坑周围的片状物碎屑从材料表面剥离;试件冲击速度指数在2.3 ~3.2范围内,磨损率受颗粒硬度影响较大;在相同冲蚀条件下,硬度较高的Al2O3和SiC颗粒对试件的磨损率比SiO2颗粒高一个数量级;磨损率随颗粒粒径的增大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趋势;在400℃时SiO2颗粒对试件的冲蚀磨损率明显提高,磨损率最大值约为20℃时的3倍.  相似文献   

16.
稳定铝酸钠溶液分解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波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中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出现的周期性细化问题,在实验室模拟工业条件,主要从添加剂、细种子添加量和碳分晶种对产品氢氧化铝粒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把添加剂的使用和晶种粒度的控制相结合可以减弱周期性波动的振幅,缩短细化时间;通过补充细种子可使用于分解的种子粒度分布比较均衡,能够减弱产品氢氧化铝粒度产生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在种分过程中加入部分碳分晶种可获得粒度比较稳定的氢氧化铝产品.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元素粉末法制备体积分数为12%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利用三维高效混料机混料,研究了混料工艺对S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球料比、混料时间和颗粒尺寸对SiC颗粒在基体中的分布均匀性有重要影响;球料比1∶2时,由于输入的能量较低,难于实现SiC颗粒在基体中的均匀分布;球料比5∶1时,随着混料时间的延长,SiC颗粒分布均匀性逐渐提高,达到一定时间后不再提高;当球料比5∶1,混料时间20h时,尺寸为3.5μmS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性最好,0.8μmSiC颗粒在基体中的分布则存在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适合于高源速率沉淀过程的凝并生长动力学模型,系统地考察了操作参数对超细颗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凝并生长速率加快,粒径及分布均呈单调增大趋势;生长速率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在较高过饱和度之下,温度对合成粒子粒径影响很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粒径变大,分布变宽,并趋于“自保”形式。提出了液相化学合成法制备超细颗粒过程中颗粒性能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80)、聚醚二元醇(N210)、二羟甲基丙酸(DMP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己二酸二酰肼(ADH)和二丙酮丙烯酰胺(DAAM)等为原料,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先制得水性聚氨酯(PU)预聚物,然后加入引发剂进行自由基聚合,分别得到无交联型PUA-1、合成交联型PUA-2和室温交联型PUA-3 3种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PUA),并用这3种乳液配制了清漆.探讨了DMPA、HEMA、ADH和DAAM加入量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DMPA中的COOH、HEMA、ADH和DAAM的含量(占PU的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2.5%、1.44%、3.5%和2.0%~3.0%时,乳液和涂膜性能较好.通过粒径和透射电镜(TEM)分析发现,PUA-1胶粒的平均粒径在40~50nm之间,粒子呈规则球形;PUA-2胶粒的平均粒径在90~100nm之间,核壳间形成互穿网状交联结构,胶粒形态偏离球形,与PUA-1相比,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PUA-3胶粒的平均粒径在30~40nm之间,壳层分子与核内分子的互穿部分呈无规状态,胶粒形态非常不规则,但粒径分布比较均匀.由PUA-3配制的清漆的耐水性、耐干热性及耐粘污性都很好,但涂膜干燥速度很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