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本文介绍的微机控制系统,采用了Bitbus,大电流阵列驱动器,E ̄2PROM等先进手段,简化了系统结构,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及可靠性,实现了参数在线修改,提高了产品质量,使橡胶硫化控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针对温吉桑油田的地质特点,推广使用了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极大地提高了喷射钻井的效果,提高了钻井速度,减少了井下复杂情况,缩短了钻井周期,提高了井眼质量和固井质量,降低了钻井液成本和钻井总成本.  相似文献   

3.
碳酸钠半微量合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以粗盐和碳酸氢铵为原料,经过粗盐的提纯,复分解等系列反应,以半微量的操作方法,合成碳酸钠。减少了药品用量,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环境污染,严格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失败后,不少立宪派变成了革命派,即使那些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者,对革命派的态度已开始发生变化,多了一些同情和包容。在国内外压力下,西太后被迫搞假立宪改革,然其大权在握,不能取信于立宪派。光绪帝死后,立宪派无君可忠了。宣统小皇帝继位后,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局面并未发生实质的改变.激起了立宪派的不满。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放弃了一贯坚持的君主立宪的主张,加入了革命洪流,积极参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我们开展题为“阅读中国经典,与学生积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研究”的师生读经典诵经典活动以来,对教师而言,增强了人文底蕴.树立了高尚的师德,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丰富了教育生活。对学生而言,促进了“精神发育”,培养了优良品德,提高了能力。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萍 《天津科技》2004,31(6):25-27
列举了发达国家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这些国家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事实和数据,分析了造成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成因,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东科技》2007,(5):I0001
事实上,广东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展了知识产权工作,一些企业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逐步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例如,在广东已有一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注册商标和专利,大量的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培训,而有的企业甚至还建立了适合本企业的专题专利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高丽凤 《科技信息》2009,(35):105-105,97
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突出发展的是美术和音乐,但美术的发展要早于音乐,特别使得建筑、绘画、雕塑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各种风格不断涌现出来,到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美术具有了时代的特点,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这也使古典音乐受其影响,在这个基础之上,古典音乐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黄金时期,像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作曲家的出现,促进了古典音乐的发展进程。到了19世纪新古典音乐的发展以大大超过了这一时期美术的发展,不管怎样,在那个革命、上升的时代,古典艺术以其辉煌灿烂的一页,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纯、超细二氧化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用四氯化钛合成钛醇盐,钛醇盐水解制高纯,超细二氧化钛,探索了生成,水解的条件,得到了实验结果和产品,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把生活引入课堂,改变了原有的课堂结构,为学生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他们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改变了机械、粗糙、繁琐的复习与练习方式,拓宽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催生了课堂结构的变化,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程序研究及其改进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WSR,从数学模型角度,考察了传统价值工程(VE)程序的“硬化”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WSR分析步骤.与GB8223-87中的VE程序相比,改进后的VE程序从单纯考虑客体的功能-成本扩展为系统考虑主体-客体的功能-成本,即物理、事理和人理方面,从而使VE能够有效面向复杂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投影栅相位法曲面形体检测系统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投影栅相位法检测精度不够高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从检测系统的原理出发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结构 ,其核心是应用摄像机定标技术。新系统消除了现有系统结构的系统误差 ,减轻了系统标定的复杂程度。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检测精度 ,相对检测精度达到 1/ 3 0 0 0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以丁醇作为流动相,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新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体系.采用分子模拟法建立和验证了仲、叔、正丁醇-环糊精的相互作用模型,在用褪色光度法验证后,以模型为依据选择叔丁醇作为流动相,成功地在Waters 515-717-996液相色谱系统上分离了盐酸克伦特罗、硫酸沙丁胺醇、普萘洛尔、酪氨酸和色氨酸5种对映体.实验结果表明,丁醇流动相可通过和环糊精的竞争性相互作用提高色谱固定相对对映体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4.
输电系统传输线的传统距离保护受到不同故障条件的影响 ,而且 ,有时会产生继电器的误动作。本文探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作为样本分类器来实现输电系统传输线的距离保护。利用EMTP( Electro- Magnetic Transient Program)软件和 MATLAB软件的有关工具对一个简单三相输电系统进行仿真 ,结果表明 ,人工神经网络 ( BP网络 )对于三相传输线中单相接地故障的不同故障点距离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新的四维超混沌系统及其电路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产生复杂的超混沌吸引子,基于一个三维混沌系统构造了一个新的四维超混沌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吸引子的相图、系统的分岔图和Lyapunov指数谱等基本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新的四维超混沌系统随着新引入的参数变化呈现周期、混沌及超混沌动力学行为.最后设计了一个模拟电路,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与数值仿真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实现小相移数字式微带负载线移相器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种微带负载线移相器的新设计方法,构建了一种蝶形负载线移相器,实现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实现的小相移(22.5°,11.25°,5.63°,…),可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相控微带天线阵.研制样品实测结果证明了这一新设计方法的正确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从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的原理出发,在低频注入法的基础上,为弥补低频注入法的固有缺陷,针对对地电容和谐波干扰对故障检测影响大的传统难题,提出了Duffing振子的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新方法.先以双Hilbert变换去除检测特征量中的直流分量,再以lyapunov指数、相图和时域图作为判据,判定系统发生相变时的状态;由相变条件求得故障特征量的幅值和相位,得到接地电阻值,判定接地支路.该方法与小波检测法相比具有稳健性好、精度高,抗干扰性能强的优点,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个新的描述溶质在二元流动相液相色谱体系中保留的三参数方程并以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研究液相色谱体系中溶质分子和溶剂或稀释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得到一个溶质在液相色谱体系中保留的三参数方程,并用不同极性的溶质分子的甲醇-水、乙腈-水和四氢呋喃-水反相色谱体系和极低流动相浓度下的正相色谱体系对此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 在全浓度流动相范围内,实验数据均能用此方程良好描述,且保留方程中的3个参数与所研究的色谱体系的特征紧密相关。结论 所提出三参数溶质保留方程可以用来良好描述二元流动相液相色谱体系中溶质保留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光纤本身具有的高精度相位延迟的性质,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激光动态定距测量系统中,通过测量参考光路与测试光路的光信号之间基于光程差而引起的相位差,来测量预定距离的一种原理方案。根据鉴相的理论基础,该文阐述了光纤传感器在动态定距测量系统中的功能;针对待定的环境,对鉴相系统作了重要改进;分析了改进后系统的测距灵敏度、精度,讨论了改进后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并对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变量相重构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该预测方法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获取与待预测时间序列相关的信息组成多变量时间序列,首先进行多变量相空间重构,然后利用局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相空间中进行预测,最后从预测出的高维相点中分离出时间序列的预测值.由于考虑了动力学系统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耦合的关系,从而增加了重构相空间的系统信息量,使得相空间的相点轨迹更加逼近原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与采用单变量进行预测的方法相比,基于多变量相重构的预测方法无论是单步预测还是多步预测,都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且具有嵌入维数的选择对预测精度影响较小的优点.通过对Lorenz混沌信号进行预测,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