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东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重要产区之一,砂体成因类型包括砂质碎屑流、浊流和滑塌。针对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利用X井长7全井段取心资料,分别开展了厘米级砂体成因解释(小尺度)、不同成因(期次)砂体组合解释(中尺度)和测井相解释(大尺度)。通过厘米级砂体成因解释,识别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366层,单层厚度以0.3 m以下居多;识别浊流成因砂体225层,单层厚度以0.1 m以下居多;识别滑塌成因砂体91层,单层厚度以0.15 m以下居多。通过不同成因(期次)砂体组合划分,识别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共106层,浊流成因砂体共37层,滑塌成因砂体共38层。通过测井相组合解释,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厚度范围是0.6~6.03 m,浊流成因砂体厚度范围是0.6~6.14 m,滑塌成因砂体厚度范围是0.46~1.26 m.从各尺度砂体类型(或组合)厚度和层数2方面综合分析,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是长7主要的的砂体类型。各类型砂体的发育规律与中期基准面有较好的响应关系,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发育程度最高,浊流成因砂体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早期发育程度较好,滑塌成因砂体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晚期较发育。  相似文献   

2.
以物性分析、铸体薄片分析及压汞分析等实验室数据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下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浊流沉积所形成的浊积砂岩,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含量高;储集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绿泥石膜、溶解和破裂等成岩改造,微裂缝较发育。储集砂体孔隙结构表现为:孔隙半径平均为40.84μm,喉道宽度平均为13.22μm,具有中孔细喉特点。以上特点导致研究区储层具有储量规模大、定向井开发单产低、体积压裂能有效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致密油是指储集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赋存于油页岩及其互层共生的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油藏;包括致密砂岩油和页岩油2大类。延长组致密油主要发育于半深湖-深湖相区,延长组7段(简称长7)油层组油页岩、致密砂岩是最典型的层系。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马岭地区长7致密油密度为0.84~0.86g/cm3,全烃色谱图的主峰为nC15,油质较轻。轻烃组分丰富,芳烃含量低,呈姥植均势(Pr/Ph为0.85~1.10),致密油的δ13 CPDB值为-31.7‰,甾萜烷分布与主要参数特征为:重排藿烷类相对丰度很高、伽马蜡烷低,Ts/Tm比值高,甾烷中重排甾烷较高,ααα-20R构型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反映了较为典型的湖相油型油特征。以马岭地区长71致密油具有高异常的C30-重排藿烷、低异常的C30藿烷;长72致密油具有低异常的C30-重排藿烷、高异常的C30藿烷,这一显著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的油源对比表明,马岭地区长71、长72储集层致密油与长7黑色泥岩、油页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鄂尔多斯盆地长9的沉积背景、湖岸线位置、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展开深入剖析。方法通过野剖面、钻井剖面和岩心观察,结合分析测试及测井资料进行详细的沉积特征分析。结果长9期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南陡、东北缓、总体向东南开口的不对称湖盆,长92—长91期沉积中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迁移,晚期发育的长91与长92具有较好的继承性;首次湖侵期,长9油层组沉积格局以发育三角洲—半深湖相为特征,砂体十分发育,各个三角洲雏形为延长期三角洲的发育奠定了基础。结论长9期盆地四周均有砂体发育,局部地区油层发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近年在三叠系延长组长7层不断获得新发现,该层位已成为志丹地区后期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层位之一.根据岩石类型、岩石结构、测井资料等综合判识沉积环境,划分沉积相类型并研究其空间展布.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可对后期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自动矿物识别系统(QEMSCAN)、微图像拼接(MAPS)等测试新技术结合常规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具有微米—纳米级多尺度孔隙连续分布的特征,大于2μm的微米级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颗粒间充填胶结物质剩余的各尺度残余粒间孔及溶蚀形成的各尺度溶蚀孔隙是最重要的孔隙类型;致密油储层各尺度孔隙连通性较好,可以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深湖细粒沉积及后期强压实、强胶结及强溶蚀为主的成岩作用是现今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由于具备源储近邻或互层配置及异常高压驱动优势条件,致密油储层微孔隙中形成了富集石油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2)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3)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4)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油藏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了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的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结构特征和孔喉特征。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长7储层属于特低孔超低渗透储层,岩石主要是岩屑砂岩,并且填隙物含量高,其中水云母对喉道的切割作用是研究区成为致密油藏的重要原因;孔隙类型以微孔为主,喉道细微,储层物性主要由喉道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分析,对姬塬地区长8段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后可知,研究区长8储层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岩石类型主要为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一般的特点;粒间孔及长石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孔喉分布为偏小孔细喉型,且分选性差,非均质性强。砂岩孔隙度平均为9.448%,渗透率平均为0.685×10~(-3)μm~2,为特低渗储层。研究后认为,研究区储层特征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沉积相带在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条件及分布;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造成孔隙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溶蚀作用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粘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高岭石为主,具细粒结构,分选好,磨圆度中等.储集性能具有中孔、低渗的物性特点.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是长石溶孔.孔隙结构为中小孔、中细喉型.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为长2油层组的三角洲沉积背景以及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实验模拟、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模拟软件,对长6致密油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开展分析。结果显示,长6致密油成藏动力为长7烃源岩生烃产生的过剩压力,主要成藏期为距今160Ma和120~100Ma,两期成藏阶段烃源岩生烃增压都大于10MPa,储层充注孔喉下限分别为18nm、16nm。恢复了长6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孔隙度演化历史,原始孔隙度水下分流河道为39.59%、水下分流间湾为40.17%、浊积扇为37.70%,经过压实、胶结作用,在距今180Ma左右变为致密储层,此时尚未开始生烃,主力成藏期生烃增压推动致密油充注,属于先致密后成藏。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长6致密油具有团块状石油局部富集、沿层理层状石油富集 、沿不同角度裂缝线状富集和沿不同裂缝交叉处的块状石油富集等4种富集模式。室内实验模拟显示,无裂缝参与时,致密油呈整体弥散型运移;有裂缝时裂缝控制了致密油的富集。近源超压强充注、裂缝垂向沟通与侧向短距离运移调整相互结合形成大面积分布、整体含油、局部甜点富集的长6致密油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研究区内大量测试分析资料的综合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储集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的长9储集砂体具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溶蚀孔隙次之。孔隙度好(平均8.54%~10.85%)、渗透率高(平均2.05×10-1-3.8×10-1um)。在上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彬长地区烃源岩、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运移动力等综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延长组长7致密油油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彬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以优质张家滩油页岩为主,有利储集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物性差,孔隙度平均为8.8%,渗透率平均为0.22×10-3μm2,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导致长7储层横向连通性较差,纵向泥岩夹层多,石油在过剩压力作用下以垂向或侧向短距离运移为主,当封盖能力足够时,便在物性较好的致密储层中成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自生自储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三大因素控制,烃源岩的发育控制油藏展布,储层物性及砂体展布和源储接触关系控制着油藏分布层位,而封盖能力对长7致密油藏的分布规模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伊利石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粒度细,填隙物含量高,物性差.最主要的黏土矿物为伊利石,占填隙物总量的60%.根据大量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测试等分析资料,探讨了伊利石的产状、成因,以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认为:伊利石呈片状、蜂巢状和丝缕状3种方式产出.第一种为原生沉积形成;第二种为早期形成的蒙脱石转化而来;第三种是由钾长石溶蚀形成的高岭石在深埋期间通过伊利石化作用形成.高岭石的伊利石化能促进钾长石的溶解,其形成的长石溶孔是本区最主要的孔隙类型,长石溶孔发育区即为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的勘探前景,以地化分析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平衡深度法等研究手段,通过对烃源岩、储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究该区长7段致密油各项成藏条件并进行潜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区长7段优质烃源岩分布稳定,生油能力强,且上下邻近砂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源储配置条件;该区致密油藏在早白垩世大规模形成,属于晚期成藏;在形成和聚集过程中主要受沉积微相和物性条件控制;根据评价结果可知,长71亚段油层组I类,Ⅱ类有利区发育较多。研究后认为,长7段致密油藏富集的主控因素有:源储配置是致密油形成的关键因素,各类孔隙发育是致密油富集的重要前提,顶部盖层和侧向遮挡是致密油保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时间,采用了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方法。通过对大量流体包裹体特征的观察研究,发现研究区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的类型主要为盐水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和CO2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盐度的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充注与成藏期次主要有2期,分别介于150~142Ma、123-120Ma左右。第三温度区间流体包裹体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区间,表明其对应的第二期烃类物质运移是本区天然气最重要的成藏期。  相似文献   

17.
长2油层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为确定长2油层组油气的成藏时期,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下寺湾地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单峰特征,主要分布在105~115℃.根据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最终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油藏为一期成藏,其成藏时间距今110~125 Ma,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藏地质特征,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实验资料,深化姬塬油田和华庆油田长6储层成岩作用特征认识,按照成岩演化特征及地质综合效应建立与孔隙度对应的模拟方程。通过对比姬塬油田与华庆油田长6储层孔隙度演化路径,查明2个储层物性致密成因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流体性质和温度是孔隙度演化的直接响应因子,埋藏深度、地层年代、不同类型胶结物含量是孔隙度演化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原油、含油砂岩、露头剖面样品、钻井泥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和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6原油为轻质原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的特征;原油和含油砂岩抽提物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所占比重大,饱芳比高、原油碳同位素轻,小于-32‰;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型式为前峰型单峰态,正构烷烃保存完整,主峰碳为nC_(13)~nC_(22),原油具明显奇偶优势比,轻质组分占优势,植烷优势明显;原油规则甾烷呈"V"和"L"型分布,β胡萝卜烷含量很低,ααα20RC_(27)甾烷相对含量高于ααα20RC_(29)甾烷;伽马蜡烷含量低,孕甾烷及规则甾烷相对较高,硫芴含量较高,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丰度较高,反映了原油的母源形成于盐度不高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母源以浮游水生生物及高等植物的输入为主;原油饱和烃中,甾、萜烷的αααC_(29)甾烷20S/(20S+20R),αααC_(31)甾烷20S/(20S+20R)等参数均处于热演化平均状态,甲基菲指数表明原油处于成熟阶段。通过对延长组长9、长7段烃源岩与长6原油、含油岩心抽提物,甾、萜类化合物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长6原油与长9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别,二者对比性较差,不具备相关性,没有亲缘关系;长6与长7烃源岩的对比性较好,因此认为长6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油层组页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井储层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样品实验测试分析、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从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矿特征和储层条件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长7油层组主要为深湖-半深湖沉积相;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在下寺湾-富县一带和盐池-姬塬一带厚度最大;自南缘渭北隆起向西北埋深逐渐加大,埋深<2.5km。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其次为Ⅱ型,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51%~22.6%,Ro分布于0.7%~1.2%。岩性以黑色纹层状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分为基质微孔和有机质微孔,其中基质微孔主要由粒间微孔、晶间溶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构成,有机质微孔主要为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油孔和气孔;物性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的特征。综合该套页岩储层的地化品质、岩矿组成、储集条件等,认为其具有一定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