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并非一种普通的阅读理论和文学史理论,而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文学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美学理论。它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吸收文学经验,又从康德、席勒、韦伯和马尔库塞等人的手中接过美学批判的旗帜,将其转化为文学接受的命题。无论是对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审美感性的培养,还是对释义多样性的宽容,都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和理论动机。只有将其放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阐释,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蕴含,评价其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作为20世纪的元话语,对其界定是从不同层面进行的。就是说,没有囊括一切的现代性,只有诸种不同层面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与现代性存在"多元一体"的三重关系:现代性孕生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重建和超越。审美现代性是被把握在美学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反映的是美学主潮问题,它体现了历史主义、人文主义、审美主义三大理念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确实均以不同的方式开辟出了走向审美生存的理路,但诸多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阐释”名义下对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言说,事实上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严重误读。以审美的方式来回答、解决生命意义问题,只是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审美主义的重要面相,而不是审美现代性的圭臬。中国古代审美主义面对复杂生命之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撤退的姿态,这种无视尖锐繁复的内在生命张力的审美理想,与现代审美精神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4.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学求的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的角度,阐明康德与席勒喜剧观念的区别与联系。两位美学家都看到了喜剧与游戏、自由的内在关联,而具体的阐释和结论却迥然有别。康德注重笑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娱乐性功能,他所抽象出的笑的心理模式,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心理错位,同时也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席勒强调喜剧艺术通过独特的途径为人提供精神自由和完善人性的社会作用,将喜剧的任务确定为在人们心中产生和维护心灵的自由,并为此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创作主张,同时他还揭示出喜剧性事物自身的矛盾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二者理论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所构成的互补,更在于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及其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呈现出某种现代意味的"美的自律",他采用幽默与想象性、象征等笔法,既增进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在与传统笔法的继承与突破中表现了审美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宇文所安通过对中国诗歌的阐释构建了一种诗歌理论以为诗歌辩护,其中心就是彰显诗歌的审美意义。在宇文所安看来,现代性的语境里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阐释的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价值,以对抗现代性对人性的侵蚀。因此,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是阐释的,而不是考据的;是意义的,而不是文献的。这种方法虽然有误读的可能,但其启示是巨大的。它关注古典的当代意义;他的阐释将传统当代化作为目的,突出了古典诗歌具有的价值关怀:文学以人性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性碎片之一,时尚是西美尔研究现代性的切入点之一。在他那里,时尚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性质元素。他的《时尚的哲学》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角度对时尚的现代性进行诠释,特别是时尚的审美现代性,对于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救赎(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重大,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宫崎骏创作审美意识中较多地表现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作品中蕴含了现代意义上“善与恶”对立的思考。文章主要对宫崎骏动漫作品中所传达的审美观及审美主题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善与恶”在宫氏动漫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以期对审美现代性及艺术美学探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辩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隐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  相似文献   

14.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教育的自觉形式。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按照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重视教育的审美艺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应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力四个方面。努力学习审美理论和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素养的基本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谈起劳伦斯的小说,人们往往更多的把目光注在他小说中关于“性”的描写上,却忽视了他小说创作的现代主义倾向。本文将从审美视角的内向性、情节的淡化与暗示性、象征的神秘性的语言的意象化和感悟性等方面对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曹文轩在他一系列的少年小说创作中都表达了苦难的主题,他努力寻求苦难意识与少年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苦难意识融化于其诗性唯美的少儿文学作品中,构成作家创作直面当下的一种精神立场。这种苦难意识具体表现在直面苦难的勇气和信心、苦难中的神性升华、从苦难走向成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熊正良以他的“红土地”和“灰都市”系列小说,书写着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困境,展现卑微灵魂的精神向度,凸显人物不幸的婚恋姿态和悲剧人生。他的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于当下社会世俗中的人生精神状况的忧患之情,言说着他的精神期待和人文情怀。熊正良的小说在艺术审美上的虚实结合主要来自作者创作上的意象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先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显现出了现代意识和他审美主义的思维变化密切贴合。作为最早将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想投射到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理论学者,他起到了开创历史先河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尝试对王国维先生审美方式的变化及在其作品中渗透的文学批判的现代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前提上看,中国古典接受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主要指一种根本提问方式转换。对于它来说,现代性意向不是某些具体的认识论细节,而是基础性的本体论框架。在现实与逻辑层面上,民族性接受向度、世俗性的解读倾向与感性化的阐释方式共同建构了中国古典接受美学的现代性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对自己的生活理想的两次描述都体现了诗性智慧的内涵。他在20岁左右的生活是一种背离了儒家政治-伦理生活方式的诗性-审美生活方式。后来在他27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以往进行反思,又选择了一种超越了儒家政治-伦理情结的儒家文化的诗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