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特纳的仪式理论为视角,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探讨闽台舁神出游这种民间信仰节俗的"结构与反结构"属性。研究发现无论是以沿门逐疫祈福为目的的迎神赛会,还是以进香谒祖为目的的游神香会,都体现了一定范畴的社会结构的强调与再生产,由此认为闽台舁神出游节俗系社会结构中的仪式行为。与此同时,仪式还在展演过程中建构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政治空间模型。  相似文献   

2.
麽文化是指壮族及其先民自古至今传承的民间麽教信仰文化。本文以田野考察和理论探讨相结合,从壮族各地民间、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三个层面,对壮族麽教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变化发展趋势、学术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萨义德在当代西方理论残酷生态中开辟了后殖民理论,地理因素的注入是其理论创新的关键点。其地理观念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馈赠。从实践层面,地理意味着巴以领土冲突,萨义德从去殖民化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巴勒斯坦叙事;从文艺美学层面,他提出"对位法",对宗主国和殖民地进行地理比较;从哲学层面,他运用后现代主义策略,用横向地理的共时性来对抗纵向历史的历时性:地理因素活跃于其后殖民理论中,使得他迥异于别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了民族的传统和智慧。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传统节俗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及西方节日的涌入,致使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有所淡化,这既与传统节日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也与民间信仰的淡化有关。尊重民间信仰、提升文化自觉,保护和创新有机结合等是保护与发扬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诸神诞生和植物信仰等实例,说明民间传统文化事象在各民族间的共通性、共同性和相异性;认为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探寻民间文化事象的本质性的民族内涵,同时强调在探索其历史形成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顾及到这些传统文化事象的价值层面,也即这些文化事象与其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且要特别关注这些民间文化传统事象的现实性和现在性。  相似文献   

6.
畲族现存节俗舞蹈可分为祭祀性节舞、农事庆典节舞及社交娱乐节舞。畲族舞蹈保持了较多的传统形态,舞蹈的各种社会功能仍然在起着相应的作用。这些社会功能与畲族的民间信仰、农事生活、社交娱乐等民俗活动密切相连,并很直观地凸显了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浙江温州龙湾区“汤和信仰”是地方民间信仰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材料,叙述了从“汤和信仰”到“汤和信俗”的产生、演变过程,分析了汤和信仰在历史上曾属于国家和民间两个层面的特点,阐释了汤和信仰申遗成功的背景、策略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文化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的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既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论背景,又有诸多方法论上的创新。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文化传播论述的两个大方面:从个体行为探究民间社会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勾勒民间文化的形态图式及其历史变化过程。通过对巴赫金问题意识的讨论,本文还试图引出有较普遍意义的、能启发我们反思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现代生活中,节庆习俗是全台湾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民间行为传承保护得比较完好的文化事象。但近十余年,台湾少数民族节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下,经过商业开发,许多节俗原真性的文化内涵逐步消失或正在消失。相反,自古至今一直由民间行为传承的台湾汉人民俗节日,却一直红红火火进行,且有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走势。作者带领“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调查”课题组两年中多次赴台考察获得田野资料,据此对台湾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民俗节庆进行对比研究,将台湾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最盛大的丰年祭与包括客家人、闽南人、光复后入台的汉族在内的汉人节庆习俗进行比较,分析台湾政府在民间民俗节庆中的定位与责任问题,探讨海峡两岸在历史民俗节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莲船表演历史久远,传播盛广,它与跑旱船联系紧密,却不可等同。大致看来,呈现出"北方跑旱船,南方采莲船"的面貌。透过近世以来民间故事与歌谣、口述资料与文字作品中的痕迹,基本可以确定这一传统节俗表演之中心区域或发源地乃荆楚湖北。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采莲船表演形态及其功能虽几经转变,但其内核基本保存了下来,并在变与不变中获得新生。正是基于历史记忆及其文化衍生功能的考察,采莲船这一民间节俗更显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二月二"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源不同流的南、北方二月节有着不同节俗,而广西贺州黄田客家"二月二"节则更具地域和民族特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深刻文化内涵。通过节日这个载体,发挥着区域认同、社会整合、安定社会等功能,这些功能在当代社会中有重要的价值,如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和谐发展方面的价值等,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承下来,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民间信仰转型出现向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象征资本的转化趋势,官方利用社会资本的“资源”和“网络”特性,采取从促进两岸交流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取向,主动引导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完成当代转型和实现“自我成长”,至此官方转向“监管者”角色,保障民间信仰良性发展。官方参与当代民间信仰转型事务反映了大传统对小传统的认可和吸纳,同时官方应兼顾民间信仰的本真特征,使官方参与民间信仰转型更具温度与理性。  相似文献   

14.
邓训自汉代以降深受河湟地区民众尊崇,逝世后成为当地普遍信奉的地方神明.在其故事流传过程中,邓训既是忠烈勇敢的英雄典范,又是惠政为民的清官榜样,同时也是表征民间信仰的文化符号,邓训信仰承载着河湟地区的历史图景与民间记忆,折射出一个地域的民间文化和当地民众内心的信仰建构.  相似文献   

15.
仫佬族依饭节的仪式由梅山教法师操作,依饭节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梅山教文化传承的过程。依饭节的传承有赖于内在机制,其过程至少经历三个阶段,即仫佬族民间教与瑶族梅山教的结合、汉族与仫佬族实现文化共享、官方与民间共识中的传承,而依饭节自身在传承中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6.
萨满文化是世界民间文化遗产中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形态。萨满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发挥着能动作用,成为塑造东北民间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而满族信奉萨满教由来已久,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深远。本文试从萨满文化写起,对满族歌舞的形成、传播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姜彬半个多世纪的民间文化研究 ,虽然在歌谣研究、故事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但他对中国民俗学的最主要突出贡献是在区域民间文化研究方面 ,其成果集中在吴歌采录和研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萨满文化是世界民间文化遗产中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形态.萨满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发挥着能动作用, 成为塑造东北民间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而满族信奉萨满教由来已久, 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影响深远.本文试从萨满文化写起, 对满族歌舞的形成、传播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浙江湖州素有丝绸之乡的称誉,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开始养蚕。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尤以明清两代为最盛,上至皇宫官府,下至普通百姓,牵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各层面。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着重论述以下三个方面:一,通过对湖州地区丝织业发展的考察,揭示民间蚕神信仰兴盛的重要原因。二,透视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从嫘祖到马头娘的历史演变,揭示蚕神信仰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及其包容性。三,纵观蚕神信仰的广泛影响,探讨蚕神信仰对社会所产生的体现以农为本的思想,求得心理安慰,传播蚕业知识,产生新的人生礼仪习俗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而当代文化传播方式一般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面,本文就是从这四个层面来研究武术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以及如何解决武术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