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中的形容词按照语义可以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其中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有人称限制,这点与汉语、英语相比,可以说是日语的一大特色。一般情况下感情形容词只能用于第一人称,如果要用于其他人称,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形将主观的感情形容词客观化。这一语言特色的用法背后蕴含着日本人内外有别的待人接物意识这一文化要素,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日语形容词按照语义可以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属性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例如:早い、赤い、危ない、大きい等;感情形容词表示人的感情、感觉,例如:嬉しい、寂しい、懐かしい、恥ずかしい、ほしい、痛い、眠い等。另外,つまらない、寒い、面白い、可愛い等形容词则具有表达客观状态和主观感觉的双重意思。这其中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与汉语、英语相比具有日语独有的特色,对此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形容词是日语中最主要的词性之一,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说每一天我们都在使用形容词。而像"近い"这样的形容词,可以说是最普通,最基础的形容词。但是,但即使是这么普通的一个形容词,它的用法却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够了解它的具体用法,作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完全套用汉语似的思维使用,就很容易造出文章标题这种错误的句子。虽然汉语和日语的被动表现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从错误用法入手,对形容词"近い"进行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于中国人的日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考察英语人群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分类,讨论汉语人群量词的英译理据。汉语人群量词可以依据"计量多少、语义褒贬、状态动静、专名转借"等语义理据,分别选用"多量、少量、褒义、贬义、动态、静态、借用"等对应类别的表量名词来翻译。  相似文献   

4.
“下”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5.
"何其"和"何等"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主观程度副词,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比较这两个词作副词时的分布搭配和语用功能的差异。从搭配上看,"何其"倾向于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何等"多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何等"多与强调标记"的"共现。从语用色彩来看,"何其"的主观程度高,多表贬义;"何等"的主观程度低,倾向于褒义或中性色彩。"何其"虚化的程度高,是典型的程度副词,"何等"仍处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感情色彩看,"出人头地"属于褒义成语,但是,用贬义成语"高人一等"来注解"出人头地"是不合适的,"高人一等"的说法对民族心理和人权构成伤害。从"出人头地"和"高人一等"的注解看,目前辞书编纂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相互矛盾,相互传抄。  相似文献   

7.
从共时角度看,"结果"的功能已经分化,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表明该词经历着语法化的过程。从"结果"在共时平面的基本用法出发,运用语法化理论,重点剖析"结果"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语法化表现及其路径,发现"结果"的语法化是在类推和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其各用法扩展引申则以认知隐喻为基础,体现了认知上的前景凸显和语义变化中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日语表示条件关系的接续助词,具有代表性的便是「ば」「たち」「なち」「と」.这四个接续助词,笼统地说,都可以译为汉语"如果~的话~",所以对于中国的日语初学者而言,一般很难区分出这四个词在用法以及意义上的不同.对这四个词用法的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习者区别其用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魏晋时期,"由"所在的句子结构日益复杂,涵盖的信息量加大,"由+N"由二连动、三连动关系中的一项向修饰关系的转化,导致"由"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由它套合的结构不仅可以作施事主语,还可以作类似于紧缩句内的成分,或者复句的一个分句;"由+N"语序的由前至后,直接关系到表述者的语言心理、语义意图;"由"介引的N语义概念可表抽象意义的场所,或表示人物、官职、地位的起点,或表示范围、状态,这些都是方所类用法的隐喻或引申.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语法著作讲到汉语的虚词常常省略,认为这是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在虚词中,介词有时候也能省略。究竟哪些介词能省略?在什么条件下省略?而介词后边的宾语是否也有省略的现象?这种省略是句法上的、语义上的还是语用上的?需要进一步讨论。1.在汉语中,常用介词引进名词性成分,表示这个名词性成分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但是名词和动词语义关系的表达,并不是非用介词不可。能用介词表达的,有的介词能够省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索性"从宋代至清代的语料进行语义整理,笔者分析了"索性"的语义情态变化以及"索性"篇章功能.从历时角度看,"索性"的语义特征不能概括为"因情况所迫而势迫顺为","索性"后的谓词也并非都具有[+自主]的语义特征."索性"在近代汉语中也可表示"自然而然的顺势而为",后跟非自主的行为."索性"有后接[+自主]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也"在句中的语法特征和用法."也"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示相同或类同,在运用时有单用和合用两种情况,"也"还可表委婉语气和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4.
"归化法"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1995年定名的两种翻译方法之一,应用在英译汉的实践中即意味着让英语文本符合汉语的文化价值观,把读者带入汉语情景。而语义引申法是在翻译实践中将"归化法"切实运用的主要技巧之一。掌握了语义引申的几种主要出现情形有利于译者生动形象地再现原文,将"信、达、雅"贯穿于译文之中。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用所学的外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语文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反过来,特定的文化背景又构成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差异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拟从分析中西方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找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所犯错误,并提出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措施。 一、词义及词的用法对比 在语言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词汇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的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项,在美国文化中中能具有褒义。如“野心”一词在汉语中是贬义的,但其英译ambition在英语中还有“进取心”一说,则是褒义的。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在中国,龙Q:lraanrl是吉祥高贵的象征,皇帝是“龙体”,平民百姓“望子成龙”。而在酉方国家,龙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此外,有些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如汉语中的“节气”,在英语里就没有确切的对应词。 不同语言,词的用法也不尽相同。英语多有其复数形式的变化,在单数词后加“s”或加“es”。还有的名词有不规则...  相似文献   

16.
程度副词"比较"可以提取出[+中量][-参照对象][+书面语][+褒义][+肯定]和[+性质/状态]6个不同性质的语义特征。程度副词"比较"在语义特征上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双重特征,因此,在进行语义特征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根据汉语研究特点可将程度副词"比较"语义特征分为四类:自然性语义特征、附属性语义特征、聚合性语义特征和组合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可"在山西榆次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其语义功能也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可"存在差异性,榆次话中的"可"有三种常用用法.它们所体现的程度义较为突出:一种突显了程度的强调意味,一种强调程度的弱化.另外,"可不"句式体现了其肯定标识性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8.
"打"这个词用法非常丰富,词性也是非常繁多。在研究上来说其用法已是几近全面。不过因为近代汉语、一些方言中有特殊用法,"打"作为中缀用法,尚有补充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日语表示推量的用法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要是「ようだ、らしい、そうだ」。这三个表示推量的助动词都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好像….大概…."所以对于这个三个推量助词的用法就很难掌握。意思上很微妙,相互之间的区别几乎只有在的语义上的区别。对于这三个语法的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习者区分其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习语多带褒义,或以“狗”直接指代“人”,而与之相反,在汉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多带贬义。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同文化一样具有民族性,每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蕴涵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只了解词语的概念意义,更要了解词语深层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注意某些词汇在语义和感情色彩上的变化,否则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