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佳伟  漆兰芬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9):1200-12031215
研究了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信道容量,对信道非满秩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了天线选择对于信道容量的影响。对信道容量的仿真表明:在分布式MIMO系统中对发射天线进行选择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同时选择天线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度和硬件成本。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信道矩阵秩亏引起信道容量下降的问题,基于信道容量上限提出了一种发射天线选择方法.该方法利用信道矩阵与发射空间相关矩阵秩相同的特点,重新构建了蕴含模型物理参数的信道模型.在对空间相关矩阵QR分解的基础上,采用随机矩阵理论推导了迫零接收机信噪比的概率密度函数,从而得到了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上限.该方法不需要已知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只取决于衰落的空间相关,计算的复杂度较低,易于实现.仿真结果表明:在低散射环境中,适当地选择发射天线可以使系统的信道容量增加约1 b/s;当接收信噪比大于6.5 dB时,发射端采用均匀圆阵系统的性能要优于采用均匀线阵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多天线技术是无线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重点.多天线技术带来的天线分集效果可以有效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这是因为多路独立信道中的信号都被严重衰落的可能性会小很多,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通信环境的恶劣、深度的衰落或畸变而带来的信息丢失的情况,从而降低误帧率误比特率,提高系统性能.而提供独立的多径信息则是实现分集技术的基础.但是要想获得独立的多径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要求相邻天线的间距为0.4 λ左右.这对于体积严格受限的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来讲是不能接受的.冈此在不改变移动终端基本架构,尤其是不增加移动终端尺寸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降低多径信道之间空间相关性的解决方案:假设移动台周围的散射体足够多并且均匀分布在以移动台为中心的一个圆形区域内,该网形区域的半径由信道延时扩展的均方值决定;以及在这个模型中,可能存在散射体对一个信号多次反射的现象.而一般情况下,信号受到的反射次数越多,强度衰落得越大.因此这里暂时只考虑仅仅经过一次反射就到达接收端的信号,其余经过更多次反射的信号都认为其衰落较大而被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建立"One-Ring"模型并研究,推导出多天线系统大线问的耦合矩阵C,冉利用MATLAB工程软件仿真,发现随着多天线之间距离的不断减小,天线间的互耦效应可以减小天线间的相关性,使多径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保持在0.2以下.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蜂窝分布式天线系统结构(IDAS),该结构采用定向天线单元并将其合理放置,通过仿真分析了在3种系统结构下阴影衰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对误码率和信道容量的影响.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蜂窝分布式天线系统结构(EDAS)和传统蜂窝结构(TC),IDAS能够更好地降低其误码率并提高信道容量,特别是在小区信道质量非常差的边界区域中.  相似文献   

5.
自适应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根据信道情况自适应地分配各个子载波发送的比特和功率,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条件下,它比传统的OFDM系统有更好的误比特性能。将自适应OFDM系统与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发送端知道信道信息的条件,提出了一种多天线自适应OFDM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与没有采用自适应算法的多天线OFDM系统相比,误比特性能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多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主要说明这项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情况,并对多人多出和智能天线两种多天线技术的主要不同点进行了对比,最后对其未来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分布式MIMO信道模型,其中包含了路径损耗、相关阴影衰落与相关小尺度衰落,并通过Monte Carlo仿真,比较分析了相关小尺度衰落和相关阴影衰落对分布式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并研究了空间阴影衰落相关条件下分布式MIMO信道容量空间分布的特点.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分布式MIMO信道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小尺度衰落相关性和阴影衰落相关性的影响.图7,参11.  相似文献   

8.
周勇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2):22-22,25
本文讨论了多输入多输出基本理论,并结合SISO、MIS-O、和SIMO对MIMO的信道容量进行的分析,并用MATLAB对其进行了仿真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发送天线选择对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种在接收端结合最大比合并的发送天线选择新算法。该算法中,发送端从N个可用天线中选择信道增益最佳的L个天线,而接收端不进行天线选择并进行最大比合并。并对该算法在准静态瑞利衰落信道的成对差错性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证明了尽管发送端天线选择对MIMO系统的分级阶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同不进行天线选择(L;M)相比,应用该算法仍能获得较大的分级增益,明显提高了相同频谱效率和相同分集阶数条件下空时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发送天线选择对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在接收端结合最大比合并的发送天线选择新算法。该算法中,发送端从N个可用天线中 选择信道增益最佳的L个天线,而接收端不进行天线选择并进行最大比合并。并对该算法在准静态瑞利衰 落信道的成对差错性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证明了尽管发送端天线选择对MIMO系 统的分级阶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同不进行天线选择(L;M)相比,应用该算法仍能获得较大的分 级增益,明显提高了相同频谱效率和相同分集阶数条件下空时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利用导频训练信号对多输入输出(M IMO)天线OFDM(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进行信道估计。首先推导出了该系统所需最佳导频序列、及其最小数目和最佳位置集以及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极限值,分析比较了几种内插的方法,然后提出了一种针对某些无线局域网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仿真实验显示采用该方法得到的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接近极限值,不同调制方式(BPSK、QPSK、16QAM)下M IMO-OFDM系统的误码率非常接近已知信道频响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发射端天线选择对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信道模型,然后对采用ZF接收机的情况下误码率性能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天线选择标准.仿真结果表明,不进行天线选择,获得误码率为10-2所需要的信噪比至少为22.5 dB;进行天线选择,获得误码率为10-2所需要的信噪比为18 dB,证明天线选择能改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4.
面向空间网络中任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随机性,建立中继卫星系统服务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空间任务调度方法。基于中继卫星天线资源的差异,对2种天线资源分别建模,构建中继卫星系统的多星多天线服务模型。利用空间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的特点,结合空间任务的多优先级和容忍延时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种群联合进化的资源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贪婪算法相比,种群联合进化算法能够多完成18.7%的空间任务,有效提高了中继卫星系统的任务完成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MIMO系统中信道的相关性,利用线性代数原理对已有的快速天线选择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天线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天线选择算法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得比原快速天线选择算法更大的信道容量,并且考虑了实际信道的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矩阵严重的秩亏问题,使用基于放大转发协议的协同双向中继,形成富散射环境,从而有效提高信道矩阵的秩.由于在两个节点之间双向同时传输数据,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与不使用中继辅助的MIMO信道相比,所提出方案在视距环境中能够有效提高秩亏MIMO信道的容量;同时,由于使用双向中继,利用自干扰消除的检测方法,使得其所需的时隙仅为传统放大转发中继的一半.信道增益矩阵的选取在传统放大转发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门限约束,进一步提高信道容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研究,分析Stuber G.L.等人提出的带反馈链路的选择式频率分集与编码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导了该基存在部分频带阻塞干扰的短波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信道容量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通信业务范围和业务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把目光越来越投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中,由智能天线和MIMO相结合的多天线技术成为4G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无线电天线厂发扬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试制出我国第一套可供一百四十台电视机刚时接收的共用天线系统,突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电视广播事业闯出了新路。目前,我国电视机用户,每一台电视机都需配有一付天线。较大的工矿企业,有多台电视机,如果都架设天线,不仅在经济上不合算,而且还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同时在离发射台较远和隐蔽地区(大楼建筑物或山丘的后面)使用简单天线,所接收到的电视讯号往往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