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倾斜影像上获取核线影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艳 《科技资讯》2009,(13):42-42,44
针对数字摄影立体像对自动生成核线影像的问题,介绍了基于共面条件的核线解析方法。内容包括基于数字影像的内定向参数确定、同名核线确定、核线重采样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航空立体像对,在已知其内外方位元素的条件下,详细推导了基于数字影像几何纠正提取核线生成核线影像的方法。并通过选取若干对同名点,对生成的核线影像进行实验分析,证实其在Y方向上的视差很小,从而证明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杨阿华  杨阿锋  张强  常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4):14668-14675
针对遥感影像稠密匹配效率较低、匹配精度和密度不够高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倾斜校正和视差估计的遥感影像稠密匹配方法。首先基于稀疏同名点、通过倾斜校正生成核线影像;利用稀疏同名点构造三角网,以三角形为插值单元,预测核线影像对中各像素的初始视差;在初始视差的邻域内沿核线一维搜索最佳匹配点,搜索时增量计算匹配窗口的灰度均值,且将搜索步长设为2,以提高搜索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达到逐像素的匹配密度,且匹配的正确率和精度很高;基于稠密点重建的真实感三维场景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测量在原子核乳胶中重核径迹宽度的新方法,它是借助电视摄象卡及VIDEO—TELEX 图象处理卡对重核径迹的黑度进行灰度等级分析,从而测量核径迹宽度.测量结果同利用 MD—100显微密度计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二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着利用航空立体影像对自动生成核线影像的问题,介绍了基于数字影像几何纠正的核线解析方法的实现过程。包括影像内定向参数确定、核线影像的像素坐标系与其像平面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核线影像的生成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线性映射的核与象的基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用初等变换求核与象的其的统一求法。  相似文献   

7.
微束是由9SDH-2串列加速器引出的高能离子,经过三元四极透镜聚焦后,得到线度为μm量级的离子束;由多个探测器构成的探测系统,可进行PIXE,RBS,STIM等分析,便于核微探针系统开展与材料、环境、生物等学科交叉的研究。为了获得尽可能小的束径,根据新核微探针系统的具体几何条件,进行了束流光学的模拟计算,找到了对不同能量、不同离子进行聚焦的合适的四极透镜参数,其结果直接指导新核微探针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相似文献   

8.
核数据是描述原子核基本性质以及原子核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核参数的总称,是核科学发展的基础数据,是连接核物理基础研究与核工程以及核技术应用的重要桥梁,是核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核数据的内涵、种类和用途;然后对中子核反应实验数据库、核数据评价的关键流程以及国际上几个主要的评价核数据库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对我国核数据评价与建库工作研究的起步与发展历程、国际主要核数据组织的活动以及目前国际核数据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最后探讨了我国核数据评价与建库研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国核数据工作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首先,根据区间灰数的核的概念,在同核区间灰数定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核的区间灰数的等价关系和大小关系,并给出了一系列相关结论。其次,根据区间灰数的灰度的概念,在同灰度区间灰数定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灰度区间灰数的等价关系和大小关系,也得到了一系列相关结论。最后,在同时考虑核和灰度的基础上,讨论了区间灰数的序关系,并得到区间灰数的偏序关系不是全序关系的结论,从而说明基于核和灰度的区间灰数代数系统不能定义大小关系,同时这也说明了基于核和灰度的灰数表示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LED灯控系统通常被要求能输出多路灰度控制信号,PWM是实现灰度控制的流行方式,基于SOPC技术的软核设计方案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多通道PWM信号输出模块,且只用一块FPGA芯片.其过程是:首先利用厂商提供的免费PWM设计文件,生成多路PWM片内外设组件,其次以Avalon总线规范将其和Nios Ⅱ处理器软核及其他组件一起植入Nios Ⅱ系统,配置生成硬件系统的原理图模块,该模块可被添加到一个顶层模块,通过编译最终生成可下载到FPGA的配置文件.这种方案不仅硬件配置灵活、实现了单片多通道PWM,而且模块外设数量大为精减,集成度很高,鲁棒性好.  相似文献   

11.
微尺度模型试验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使用非量测相机拍摄微尺度模型立体像对,采用数字图像影像匹配技术量测像片坐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自动生成模型表面形态变化图.在河床演变趋势和航道整治微尺度模型试验中,该方法成功地取得了长江河床模型试验镇江段河床表面形态变化的大量数据,对分析相关的变化规律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表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能够满足河床演变模型试验的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2.
体视对全息显示的基本思想是只用一个“体视对”,利用全息原理再现两个象:左眼只能看到从左边拍摄的景物再现平面图象;右眼只能看到从右边拍摄的景物再现平面图象。由于拍摄景物照片可以在非相干光下用普通相机去拍摄,所以不管景物如何庞大,也不受此法所限。 本文介绍了两种制作体视对全息图的具体方法,并推导了两种方法中的体视感放大率公式,公式表明体视感放大率仅与拍摄景物基线长、相机焦距等有关,与相机离开景物的距离无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冗余离散小波变换的立体图像视差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立体图像视差估计的准确度及效率,从图像特征点入手,结合DT(delaunay triangle)网格技术,提出基于冗余离散小波变换的立体图像视差估计法.对参考图像进行冗余离散小波变换后,根据其平移不变性和各级子带大小相同的特点,通过各级高频子带相乘、叠加,再取相应闽值,得到参考图像特征点,并形成DT网格;以特征点为中心在目标图像中进行视差估计,得到各特征点的视差矢量,再结合仿射变换得到三角形内部各点的视差矢量,从而形成浓密的视差图.实验结果表明,根据视差图重建的目标图像PSNR值要高于传统的SAD块匹配法和Canny特征点法5~10db;对于CIF格式的立体图像,算法在Matlab7.0下时间消耗为15s.该算法在视差估计准确度和运算速度上具有较好性能,可应用于立体图像处理领域  相似文献   

14.
从立体图像对中获取精确的三维信息需要进行相机建模、标定和图像点的匹配[1,2].提出了特征点的选取;利用金字塔图像结构进行立体匹配,以及对匹配点进行整体性检验的准则。实验表明,该算法匹配速度快,错误概率小,匹配点在整个景物中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5.
将基于直方图对的无损数据隐藏用于立体图像编码,把数据隐藏和3D电视两个前沿研究结合起来.立体图像对中的一幅压缩后,无损嵌入另一幅中,使得3D电视的传输和存储容量减少一半,同时提供3D与2D电视兼容的可能.利用左右图的相关性进行4个参数的最优搜索,取得新的压缩极限.采用多循环方法的直方图对无损数据隐藏,得到较大容量以及较好的图像质量的无损嵌入.  相似文献   

16.
卫星资料具有覆盖范围广、时空密度大等优点,能有效地弥补缺测地区观测信息不足的现状,可为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模式等研究提供大量有用资料.采用青藏高原西藏阿里地区上空的Terra ASTER多角度影像立体成像像对,结合遥感和摄影测量理论,建立了基于摄影中心、影像点和实际物方点共线关系的云顶三维参数解算模型,用以求取云顶三维坐...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基于区域的立体匹配算法,实现从彩色立体图像对中提取深度信息.其中利用平滑函数求取全局错误能量最小化获得的视差图更为可靠,但是计算时间也较长;而采用线性生长算法获得的视差图则计算时间短,但可靠性差.结果是利用滤波去掉了不可靠的视差估计,可以提高视差图的可靠度,还对算法生成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普通数码相机采集立体像对,通过直接线性变换(DLT)方法,对所采集的立体像对进行分析、解求,进而求取立体像对内的地表三维空间坐标,利用求得的地表三维空间坐标组建三角网(TIN),从而在TIN的基础之上绘制等高线。  相似文献   

19.
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监视器的双目立体视觉模型,然后重点分析了由视差引起的立体效果,以及直线段立体成像的立体效果.最后通过实验证实了论文的结论,并给出了一个虚拟植物可视化立体展现的实例.对于直线段立体成像的情形,定量分析和实验表明,当观察者保持双眼平行地远离或靠近屏幕时,看到的各点深度都相同的图像虽然会产生移动,但是不会感到有明显的形变.这为立体图像尺寸的测定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立体图像质量评价在立体图像处理领域中应用广泛.基于小波包分解的精细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无参考立体图像质量评价算法.选取合值图和差值图作为融合图来评估立体图像,首先,对立体图像对进行小波包分解,基于双眼竞争和双眼抑制原理,将分解后的左右视图进行融合得到合值图和差值图.然后,分别在融合图上提取自然场景统计(NSS)特征和信息熵;另外,考虑到左右视图之间的内在相关联系,提取结构相似度特征.最后,运用支持向量回归(SVR)来建立感知特征和主观分数模型并预测得到客观评价分数.采用该算法在LIVE 3D立体图像数据库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人眼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优于当前主流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符合人眼视觉感知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