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天下扰乱。士燮统治交趾期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崇文重教,中原士人纷纷前往避难,一时之间,交趾人文荟萃,文风鼎盛,有力地促进了儒学在交趾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走近三国     
《奇闻怪事》2011,(10):50-57
一部三国,起于陈寿,盛于罗贯中,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伴随着千年的历史跌宕凝聚而成,其中浸透了中国的文化、谋略与人性。那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侠骨柔情的英雄豪杰、斗智斗勇的政治权谋,形象地刻画了东汉末年纷争四起的战乱场景,充分展现了三国鼎立英雄辈出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3.
汉魏洛阳故城是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四代的都城,保存下来许多重要遗址、遗迹,有重大历史价值。为了再现东方帝都的丰采,本文对汉魏故城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了全方位的、具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三国汉译佛经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较之东汉有了一些变化:①新出现了四个复数形式:"尔曹"、"尔等"、"汝等辈"和"若等"。②三国汉译佛经中的"尔"、"汝"、"若"较之东汉佛经,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安徽瑯琊山一小庭院的造园技艺为例,浅析小庭院造园的植物配置、建筑风格及植物与建筑的搭配关系.展现造园的特色艺术及在现代造园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景东兰津桥与永平霁虹桥均是跨澜沧江的古代铁链吊桥,兰津桥相传建于东汉明帝,闻名中外,常被国内外科技史学者引用。现在根据实地调查和多方考证:东汉明帝建的景东兰津桥并不存在:永平霁虹桥,西汉及西汉前原是渡口,至迟三国巳建桥梁,明成化时改建为铁索桥,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铁索桥。因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正式设立了永昌郡,霁虹渡口(兰津渡)或桥梁便成了联接该郡各县的枢纽,所记兰津桥很可能就是霁虹桥。  相似文献   

7.
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得体的山石点缀、构筑造园,及古人在造园用石方面谨慎而注重布局的经验,针对目前新营造的园林中不顾及环境条件,不考虑建筑风貌,随意到处堆叠庞大的假山的状况,提出了合理的山石造园的措施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西方古代造园史上设计指导思想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古代造园由盛转衰的深层的原因,并对今后中国造园的设计发展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名遂千秋,卧龙岗也因此闻名天下。本文浅谈武侯祠园林意境的生成,并探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武侯祠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从而使对园林艺术的理解从一个直觉的层面进入一个科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青年时代的躬耕之地,千百年来一直被作为众人纪念诸葛亮的公共园林。该纪念性公共园林以三国汉文化为主要根基,将园林的规则布局与自然布局相融合、规整的园林建筑与清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幽静自然的风景式园林景观。南阳武侯祠在造园上尊重原有地形,巧妙安排空间序列、植物配置、山石水体,营造出一种幽静、淡雅、古朴的自然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1.
两宋是中华自然审美的精致化阶段.它全盘继承了魏晋以来形成的自然审美三大形态基本格局,然又均有自身特色.纵游山水方面,以山水悟道形成自然审美之理趣;园林建筑方面,建筑各要素细节上全盘精致化,讲究山水之趣与日常享受兼顾的私家园林最为发达;山水艺术方面,山水花鸟画大兴,既将自然审美价值推至极处,又最终将自然审美的客观之境改铸为主观的情趣之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东汉四分历前后和古希腊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学概念以及黄赤交角的测量和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概念,但是没有被启代很好地继承下来,而古希腊建立的空间天球概念被现代天文学所继承;古代中西方对于黄赤交角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同,并且东汉时期黄赤交角测量值的精度高于古希腊测量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郭熙是北宋最杰出的画院派画家,他深得文人画家苏轼等人的推崇,在山水画史和山水画论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提出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审美功能论揭示了一个道理,即自然审美中仍然包含着伦理道德追求。自然审美的根本动因是人性的本然需求,人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相处也是人性的本然需要,人们在追求山水之乐的同时,也可以追求伦理道德的满足。自然审美不但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调节着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今天的生态美学所要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苏南山地园林历史远,是江南私家园林宝库中的一部分;古代造园师们依山就势;恰地处理了人造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在叠石与理水方面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对几座现存苏南山地园林的考察以及有关园记的研究,可以了解:山地造园的叠石形态不求怪异,而是作为主山余脉的延续或导引入园之不的堤岸。  相似文献   

15.
秦汉园林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园林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具有开拓之功.其主要特征为: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山、水、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园林情趣多元化.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催生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绪,山水怡情成为文人永远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分析内容丰富却较为零散的传统园林种植设计,从配置原则和种植设计2方面对“情景交融”的造景理法进行研究探讨.认为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自然空间的重要手段,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社会文化观.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艺术精粹,探索当代园林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汉末魏初,荐举文书中的人物评价标准经过西汉对士人忠与谋的重视,东汉对士人自身秉性的认可而发展成为对士人清名的推崇。“清”成为汉魏易代之际士林人物品评的核心关键词。这种集中体现其时士人理想人格之“清”在承袭士人清白品性的传统意义之外,更增添了士人在乱世中激浊、厉俗的新内涵。汉末魏初士人思想的更新是“清”评形成的基础,而统治者对德高望重且清虚自守的士人的需求与召唤又加速了“清”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汉末,士人与政权日益疏离,正统观念逐渐淡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丧失。人们开始超越儒家道德标准而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个性意识觉醒,从而导致了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对儒家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破除,是自然山水向人类呈现自身之美的前提;对儒家道德理性的扬弃和承认感性需求满足的合理性,使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了士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摆脱对政权、君主的依附地位,体道的人生超越了入仕的人生,道与美的相通,导致了士人由体道而走向发现自然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景观诗歌发端于东晋,兴于唐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水域规模超过前代,隋代以来成为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途,诗歌创作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二、诗歌的作者多为贬谪、漫游、学道等三种类型,汇聚了有唐一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张九龄、刘长卿等。三、主要表现的是自然生态的景观,如鄱阳湖望庐山,湖口观江湖汇合,过鄱阳湖看大孤山、落星石,登松门山,窥石镜;鄱阳湖观候鸟等。唐代景观诗歌最主要特点是亲水性,凡景必有水,这对我们今天开发鄱阳湖旅游景观资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石是我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通过分析山石在园林中的几种表现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探讨了山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营造自然景观、追求自然艺术境界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