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了解自身的起源与演化只能根据祖先遗骸形式的化石,这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信息库.非、亚大陆都具有适宜人类演化的自然环境,因此人类学界存在着非洲起源说和亚洲起源说。能人及其石制品的发现,标志着非洲不仅有两足行走的古猿,而且繁衍出制造工具的能人;同时,亚洲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独有的地质背景、古气候格局和有机环境,为人类起源与演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亚洲同样存在一个从猿到人的独自演化系统,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巫山人,它同东非更新世能人处在同一水平上。这就标志着华夏大地有了Homo中的最早代表。  相似文献   

2.
刘武 《科学世界》2006,(3):13-26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人们对于自身的起源的研究就不曾间断过。近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学术界对于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已经构建了一个粗略的轮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兴起加速了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但化石仍然是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最直接的证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起源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猿分离之后,地球上出现的人科物种有许多种,人科这一谱系中已知的最古老的人科物种的化石是在非洲发现的距今大约700 万年前南方古猿阶段的撒海尔人乍得种,而在亚洲和欧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都属于直立人阶段,不超过200 万年,因此学界普遍接受和认同人类起源的最初地点是在非洲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4.
《科学世界》2006,(4):54-58
古人类学家摆弄着一块块化石,研究着一个个头骨,从中解读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秘密。分子生物学家却发现,原来人类演化的秘密隐藏在DNA中。从一个线粒体、一条Y染色体就可看到人类演化的足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和生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其自身的起源与演化充满了好奇。在过去的100余年里,人类探索与追寻祖先足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积累,不断地更新着人们的观念,并成为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公众关注的热点。然而,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未知,阐明这一过程将是漫长而遥远的。寻找人类祖先的直接证据19世纪中叶,达尔文和赫胥黎根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证据首次提出人猿同祖,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但当时已经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很少,…  相似文献   

6.
苗苗 《青年科学》2011,(3):12-12
人类源自非洲是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但随着一批国际古生物学家的最近研究发现,人与猿共同的祖先来自亚洲而不是非洲,人类祖先来自非洲的古生物学传统理论遭到致命打击。 一个由多国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考察小组,经过对缅甸发现的一个距今3700万年的灵长类动物化石的分析,证实了他们12年前提出的假设:人类的祖先来自亚洲。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两名法国古生物学家,一位是蒙彼利埃大学科学演化研究所的马里沃,另一位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让雅尔。科学家把这一类人猿化石命名为邦塘巴黑尼亚猿。  相似文献   

7.
翟玉梅 《前沿科学》2021,15(1):22-26
我们是谁?又从何而来?1871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列举了多项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自此,人类开启了科学研究人类起源的里程. 历经150年,越来越多的化石被发掘,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深入发展,探寻人类起源的成果源源不断.国际学界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远古人类化石中提取...  相似文献   

8.
 人类起源于古猿。20世纪末叶,遗传学界普遍认为人与黑猩猩在500万年前或更晚分道扬镳。2000年,在肯尼亚发现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化石;2002年,在乍得发现600~700万年前的撒海尔人化石,人猿揖别时间的共识便改变为700万年前或更早。比180万年前更早的人类化石迄今只在非洲发现过,所以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估计在180~200万年前,人类才走出非洲。经过长期演化,产生现代人。关于现代人如何起源,有着不同的假说与长期争论,至今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9.
袁士畴 《科技潮》2002,(11):19-20
本刊在2002年第8期上,刊登了王方辰的署名文章《从猿到人的质疑》。该文的主要观点是,在同等的、大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其它生物都没有大的变化,有的甚至几亿年不变,只有猿突飞猛进的演化成了具有高级智慧的生物,况且最能印证从猿到人演化过程的化石出现了几百万年的空白,而其它动物的化石可以说既完整连续且数量众多,可它们并没有进化成具有高级智慧的生物。由此作者对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观点提出了疑问。文章刊出后,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现选登袁士畴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生物课本的第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这句活揭示的,是人类作为“达尔文”学说而存在于进化链中的一部分。从细菌、爬行类动物、灵长类,再到人类的诞生。人可以说是从尘埃而来,可真相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11.
火山岩整整守护了它们达300多万年之久。今天,在坦桑尼亚利特里地区发现的化石脚印向科学家们揭示,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人科是如何开始用双脚直立行走的,此时,人类起源的序幕也被缓缓地拉开。  相似文献   

12.
恐龙变形记 对呀,既然猿猴可以进化成人类,那恐龙也就完全可以变成“恐人”呀!这不,古生物学家研究了一些恐龙时代晚期的化石后发现,这些大块头们竟然真的慢慢在向哺乳动物演化。也就是说,恐龙要是没灭绝,它就很可能像人类一样进化着,最后变成拥有大智慧的“恐人”。  相似文献   

13.
化石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让后人认识生物及自身演化规律的宝贵财富。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生物体,它们虽然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却依然蕴含着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秘密。人类认识生物和自身演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人类化石的分折认为,从200万年前的"巫山匠人"至5 000年前的"巴人",其体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其间既没有"断档",也未见外来文化的渗透.有鉴于此,笔者同意刘东生院士的意见,即把长江流域的人类化石统称为"东亚型"人.他们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森林、河流环境中.再者,依据长江流域出土的石制工具和与人类化石伴生的近200种动物化石反映的本土信息表明,"东亚型"人的起源于长江流域大三峡,且连续繁衍至今.  相似文献   

15.
周国兴 《大自然》2010,(1):41-45
1959年,科学家在东非奥尔杜威峡谷发现了距今180万年前的鲍氏南猿“东非人”的头骨化石,从而揭开了东非地区史前人类大发现的序幕。此后,大量早期原始人化石在这里陆续出土,并以发现距今340万年的阿法南猿“露西”的骨架化石为高峰,演绎了人类起源的“西部故事”。  相似文献   

16.
壮族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保存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之中。在原始社会,壮族先民依赖自然又与自然作斗争,他们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结为客观物质“气”,“气本原说”,认为宇宙是自然演化而来,人类起源于也出自于客观自然的物质花,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始祖鸟案件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生物是逐渐进化而来的。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预料会发现从古老的生物形态逐渐演变成晚近的生物形态的连续化石纪录。然而,在《物种起源》于1859年发表的时候,古生物学家还没有发现一具能够直接证明生物进化的所谓过渡型化石。为什么化石纪录没能反映出生  相似文献   

18.
王方辰  张玲敏 《科技潮》1999,(12):41-46
"野人"考察缘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学说。达尔文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陆生动物全部由鱼类进化而成,这种说法从各种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来看,的确是成立的,现代人在地球上出现得最晚,只有万年的数量级,猿类已在地球上生存了数百万年,低等灵长类已有几千万年,而鱼类却有几亿年,因此鱼类作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确实当之无愧。从灵长类动物系统来看,现存的有人猿、猴及低等灵长类,在进化谱系中,任何猿类与现代人的差异依然很大,如果在现代人与现代猿之间,"插入"一个能够直立行走、智力水平低于人类,浑身有毛又不会讲话的大型近人灵长类动物,原本是顺理成章,符合进化必须连续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个缘由,许多当代灵长类、古人类学家怀疑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即生态条件好,比较封闭、不易被人们发现的偏僻地区,是否还存在一种尚未进化成现代人的过渡灵长  相似文献   

19.
王方辰 《科技潮》2002,(8):35-37
困扰国际科技界的人类起源之谜已经持续100多年了,虽然达尔文提出“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宏观推论,但在具体问题上,人类起源的诸多疑点并没有真正解决,尽管国际古人类及考古学界共同努力了一个多世纪,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足够的证据证实人类源于猴子。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新学科不断产生,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又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对人类起源提出新见解,使今天的专家学者对“从猿到人”的推论产生了更多的疑点、他们提出应当把寻找人类祖先的视野扩大到整个宇宙,也许会有更令人欣喜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正达尔文的物种选择说,我们都学过。其实,在生物学界,"红皇后假说"也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解释遗传结构进化的学说。"红皇后假说"描述了物种之间持续的演化竞争。它由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利·范·瓦伦提出,用以解释他所总结的物种恒定灭绝风险定律,即一个分类群的灭绝可能性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没有关系。但它与迄今已发现的许多化石记录不符,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