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溶剂提取和正、反相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采自藏区的俄色茶(Malus torangoades(Rehd.)Hughe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俄色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苷(1),根皮素(2),3-羟基根皮苷(3),3-羟基根皮素(4),三叶苷(5),槲皮素(6),槲皮苷(7),异槲皮苷(8),芦丁(9),金丝桃苷(10),香豆酸(11),咖啡酸(12).化合物1~5为二氢查耳酮类化合物,化合物6~10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1和12为酚酸成分.其中化合物3~5和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兴安杜鹃叶中对红色毛癣菌起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本研究依据生物活性追踪法,采用多种分离手段从兴安杜鹃叶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鉴定出16个化合物,分别为Daurichromenic acid(1),杜鹃素(2),香荚兰酸(3),二氢槲皮素(4),对羟基苯甲酸(5),伞形花内酯(6),去甲丁香色原酮(7),山楂酸(8),科罗索酸(9),萹蓄苷(10),丁香酸(11),山奈酚(12),槲皮素(13),熊果酸(14),齐墩果酸(15),槲皮素-3-O-β-D-呋喃木糖(16),化合物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3、5~7、11均对红色毛癣菌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6、7活性最强,为主要活性物质,其MIC_(80)为0.156 25~0.312 5 mg·mL~(-1),MBC为1.25~5 mg·mL~(-1).本研究首次发现兴安杜鹃叶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并筛选出活性单体.  相似文献   

3.
从矮坨坨根部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菌,经形态与分子生物学1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运用中压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1HNMR、13CNMR以及LC-MS从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4-氨基-2-羟基嘧啶(1),4,5-二氢-3H-吡唑-3-羧酸甲酯(2),4-羟基-7-(2-羟基-丁基)-3-甲基-氧杂环庚烷-2-酮(3),2-氨基-3-甲基戊酸(4),2,5-二氨基戊酸(5),2-氨基-3-甲基丁酸(6)4-羟基苯甲酸(7),脱氢镰刀菌酸(8),镰刀菌酸(9),其中化合物8对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23.9和29.1 μg/mL,而对正常肝细胞L-02未显示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柱层析、ODS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HPLC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薜荔(Ficus pumila)叶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比对文献,分别鉴定为:3-hydroxy-damascone (1),月桂酸乙酯(2),马桑酸(3),13-hydroxy-(9Z,11E,15E)-octadecatrienoic acid (4),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醇-β-D-葡萄糖苷(6)和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 (7)。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A549细胞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32.21μg/mL。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测试的4株人体致病菌和2株弧菌均无明显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月柳珊瑚(Menella kanisa)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方法和波谱分析方法,对小月柳珊瑚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试部分生物碱类化合物抗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活性。【结果】从小月柳珊瑚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1′-purine-6′,8′-dionyl)suberosanone(1)、1-(3′-carbonylbutyl)purine-6,8-dione(2)、腺嘌呤脱氧核苷(3)、次黄嘌呤(4)、7-甲基腺嘌呤(5)、胸腺嘧啶脱氧核苷(6)、尿嘧啶脱氧核苷(7)。化合物1和2对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显示出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3.3μg/mL和55.0μg/mL。【结论】化合物1~7均首次从小月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的抗骨肉瘤细胞活性也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药用植物三楞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寻找活性成分。方法:运用硅胶,ODS柱分离三楞草地上部分提取物,利用NMR技术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三楞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是豆甾醇(1)、β-谷甾醇(2)、7α-羟基谷甾醇(3)、齐墩果酸(4)、乌索酸(5)、胡萝卜苷(6)、胡萝卜苷亚油酸酯(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异荭草苷(9)、芒柄花素(10)、4′,6-二甲氧基-7-羟基异黄酮(11)、油酸(12)、十六烷(13)、棕榈酸(14)、二十七烷醇(15)、二十二烷酸(16)、亚油酸(17)、α-亚麻酸(18)、D-2-O-甲基肌醇(19)和D-松醇(20)。结论:化合物1~20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对含羞云实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和文献对照鉴定他们的结构分别为eucomin(1),木犀草素(2),槲皮素(3),双氢槲皮素(4),没食子酸乙酯(5),没食子酸(6),间二没食子酰乙酯(7),木栓酮(8),α-tocopherolhydroquinone(9),1-phyten-3-ol(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化合物9为首次发现稳定存在的天然产物,化合物4、7、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分子筛和RP-18反相硅胶色谱等技术,对小叶冷水花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1HNMR,~(13)CNMR)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发现从其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油酸(1),棕榈酸(2),乌苏酸(3),反式-植物醇(4),(-)-丁香烯氧化物(5),(+)-桉油烯醇(6),α-香树精(7).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龙血竭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反相RP C-18等柱色谱分离技术,从广西龙血竭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8个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经综合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7-甲氧基-6-甲基黄烷(1),7,4'-二羟基高异黄烷(2),7,4'-二羟基-8-甲氧基高异黄烷(3),7,4'-二羟基高异黄酮(4),4'-羟基-2,4-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5),4,4'-二羟基-2-甲氧基二氢查尔酮(6),2,4,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查尔酮(7),4,4'-二羟基-2,6-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8).还测定了化合物1~8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表现出较强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得到3-甲酰基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4),与苄基溴化镁进行Grignard反应将其3-位甲酰基转化为1-羟苄基.选用高钌酸四丙基铵(TPAP)和N-甲基吗啉N-氧化物混合氧化剂实施氧化而生成3-位苯乙酰基焦脱镁叶绿酸衍生物(6).再与苄基溴化镁进行Grignard反应,分别得到二氢卟吩叔醇(7)和二氢卟吩仲醇(5);在干燥苯中酸催化对化合物7实施脱水,给出cis-结构的3-位双苯基取代的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衍生物(8),采用相同的格氏和脱保护反应,分离出二苯基取代二氢卟吩酮醇(9).所合成的3-位苯基取代的新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UV,1H NMR及元素分析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