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磊 《世界科学》2009,(3):10-10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2009年年会的主题——“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未来”——使人想起今年是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诞辰200周年、《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纪念年。150年后,重新理解当年使达尔文着迷的进化过程和机制,仍旧是热门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在生命之初,在漫长的3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生物都一直是十分简单的单细胞结构。一直到了大约5.7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才突然令人吃惊地爆发性地增多了,物种繁荣,结构复杂。多细胞的植物和动物开始出现,而这个急剧增长期可能仅仅只持续了几百万年。那就是被称为寒武纪大爆炸,也被称为寒武纪大转变的时期,但无论怎样命名,那都绝对是地球生物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在以前那漫长的岁月中地球生物是那么少,而到了寒武纪则突然爆炸性地增多了?古老的生命到底采用了怎样的生存策略呢?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探索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在法国奥尔良附近,罗亚河畔高大雄伟的城堡──钱博宫的中央大厅里,举行了3年一次的会议──第11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大厅里有一道华丽的双螺旋楼梯上升到平展的屋顶。这太适合于国际生命起源研究协会(ISSOL)的盛宴了。因为没有双螺旋的DNA和RNA分子,生命就不复存在。将近300名科学家,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了这次大会。他们共同致力于解决生物分子最先出现之谜,以及它们如何进化成为自我繁殖的细胞──随着生命可能以某种形态在火星上发展过的线索,重新增加了问题的紧迫性。提前了生命出现的年代ISSOL会议…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理查德·胡佛在《宇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在陨石里发现了来自太空的外星微生物化石。他同时还坚称,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不是地球的污染物,而是在彗星、月球和其他星球上生活的活体有机生物的遗留物。胡佛的论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5.
6.
大量的文字如泉涌一般从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笔下流淌出来。他的著作涵盖范围广泛,从附着船底的甲壳动物到兰花,从地质学到动物驯化。同时,他把自己沉思默想的东西都写在了笔记上,此外还有随意写下的几千封信,写的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推测。然而,在达尔文浩如烟海的文字记述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触及到生物学中最大的问题之一:生命是如何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5,(2):79-79
1953年,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演示了在地球演化的初始阶段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化学物质(如氨基酸等)自发形成的过程。人们进而猜测原始的海洋可能就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这种观点受到许多人的支持。然而50年过去了,这个观点仍因缺少相应的论证而显得缺乏说服力。日寸至今日科学家也无法解释原始海洋自发生成的基本生命物质是如何转化成记录生命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你研究过你的家谱图吗?或许是为了了解祖先在古时的生活状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一股寻根溯源、探寻祖先的热潮正在兴起,查找家谱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一个主要动机。其中,有些人调查研究了好几代家族史,另一些人则追溯他们的祖先至许多个世纪前,但没有人能像科学家那样,试图去寻找一切生命的祖先。  相似文献   

9.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惊动美国政府的文章。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数十名科学家历时十余年,花费4000万美元,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之后该成果在《科学》上发表。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博士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0.
《科学》2005,57(6):20-20
[本刊讯]为纪念本刊创刊90周年,本抻的创办者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协的前身之一)创立90周年,本刊编委会和上海市科协于11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 杂志9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会议分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两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内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内涵2004年1月,在英国《自然》杂发表一篇题为“M apping Oppor-unities”的论文中认为,地球空间息科学(Geo-spatialInform atincience,简称Geom atics)与生物科和纳米技术三者一起被认为是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最快三个领域。1996年国际标准化织(ISO)  相似文献   

12.
15年来,作为基因组学界泰斗的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下图)一直在追寻着一个梦想:借助生物化学材料构建一个基因组,用于人造生命的合成。现在,文特尔和他创办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简称JCVI)宣称,他们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在2010年5月2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网络版上,他们描述了该工作的具体步骤:构建了一套细菌染色体,并成功地将其转入一种去除了原有DNA的细菌的体内。在合成基因组的驱动下,微生物细胞开始复制和制造出了一套全新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科学》2006,(8):22-24
10年前的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头“无性繁殖”的绵羊——“多利”在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培育成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只用动物的体细胞复制出来的哺乳动物。几个月后,英国《自然》杂志刊文,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重大科学成就。旋即,“多利”羊、“克隆”等名词风靡世界,一批批克隆动物此后相继问世。“多利”羊对经典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冲击是根本而深远的,以至于10年后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学家依然在思考“多利”羊留下的遗产,由“多利”羊引出的一系列课题依然在考验当代生命科学家的智慧。为了纪念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问世10周年,同时也想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未来克隆技术领域若干有待攻克的突破口,《文汇报》记者江世亮回访了9年多前参加该报召开的探讨“多利”羊问世科学意义的两位知名学者——中科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施履吉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遗传学家曾溢滔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