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概述了近年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的主要进展及现状,包括天然改性及化学合成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天然改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介绍了纤维素类。纤维素类的改性是将带长链烷基的疏水性物质接枝到纤维素链段上,使其具有两亲特性来提高表面活性。目前超声波法是制备纤维素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新途径。对于化学合成类,由于单体种类选择和组成变化范围广,且合成手段多,因此品种较多。化学合成类的主要合成方法有两亲单体均聚、亲油/亲水单体共聚及在水溶性较好的大分子物质上引入两亲单体。目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领域的研究仍进展缓慢,在合成同时具有超高分子量和高表面活性的问题上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聚羧酸型表面活性剂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磺酸钾单羧酸盐,IR作结构表征,UV测定分子量,水溶液粘度性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满足非牛顿流体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子搅拌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向铝酸钠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来强化其晶种分解过程,考察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子搅拌分解过程分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可强化分解过程的进行,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分解率提高2%左右;而分子量较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溶液分解率提高6%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GPC法,测定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合成的聚酯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从而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全面改善原油流动性能的酰亚胺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它能起到降凝,降粘,防蜡,减少流动阻力等作用。该表面活性剂经自由基共聚及酰亚胺化两步反应完成。分子量在数万以上,属油溶性。  相似文献   

6.
对一种新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SO1 (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三元共聚物) 的增粘性能、稳泡性及洗油能力进行了实验室研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不仅有很强的增粘能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稳定泡沫和提高驱油效率方面都比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优越,这预示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普通表面活性剂、特种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聚合苯乙烯马莱酸壬基酚聚氧乙烯酯盐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其性质的影响。在高分子链中同时含有长链阴离子及非离子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对乳液的稳定性及增稠效果优于具有相同链长的同类阴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在化学抑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表面活性剂在化学抑尘剂中的作用机理、主要应用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抑尘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亣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高分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其良好的润湿、渗透、乳化等功能被广泛应用;在材料的选用上,表面活性剂逐渐由最初的阴离子型向非离子型和高分子型转化.但许多表面活性剂存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分解去除,且成本高、润湿保水等性能差等缺点.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在我国发展现状及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化妆品、食品、医药、石油和涂料等工业领域。考虑环保、安全和节能等因素,我国研究开发了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特种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将向着多样化、多功能、专用化、天然化和分子设计方向发展。未来几年内,将会出现新一代的系列表面活性剂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具有缔合能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和无缔合能力的线性高分子流度控制能力,认识到:在高渗透多孔介质中,高钙、镁矿化度水质条件下,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度控制能力比高分子量无缔合能力的聚合物强;在经过机械剪切和多孔介质剪切后,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建立的阻力系数与线性高分子相当,但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建立的残余阻力系数较高,能够较好地实现提高高渗透油藏水驱波及体积的目的。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聚合物溶液在高钙、镁矿化度水质条件下,较强缔合作用形成的溶液结构适合渤海油田大排量、高渗透多孔介质条件下的流度控制。为海上油田聚合物驱的发展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丙酮/水为溶剂,采用紫外光(UV)引发丙烯酰胺(AM)沉淀聚合,考察了聚合反应的特征以及溶剂、初始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表面入射光强、液层厚度等参数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引发丙烯酰胺沉淀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都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光照80min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0%以上。所得聚合物分子量为105~106,提高单体浓度可使聚合物分子量增加,增加引发剂浓度和提高光强导致聚合物分子量降低,液层厚度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影响不大。所得聚合物粒子粒径约为200~300nm左右,粒径分布较为均匀,溶剂组成对聚合物粒子相貌影响较大,增加水含量可使粒子粒经变大但分散性变差。  相似文献   

13.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DMAEMA)为单体聚合得到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PDMAEMA防护材料;以二氯乙醚(DCE)为芥子气的模拟剂,通过气相色谱法研究薄膜PDMAEMA的防护性能,探讨分子量改变对薄膜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初,薄膜对DCE吸收率随着薄膜分子量增大而逐渐增加;当分子量超过20 000后,薄膜对DCE的吸收率稳定在6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单官能团分子对A-B 型、A-A、B-B 型二类线型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影响的偏微分方程,并用Laplace 变换法求解,得到此二类缩聚反应类型的分子量分布.文中还详细讨论了缩聚反应产物中端基结构不同的分子的分子量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以9,9'-bixanthydrol (Bixan)为引发剂,在四氢呋喃溶液中于80℃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制得了末端带有引发剂残片的聚合物PMMA-XTOH。1H-NMR分析证实了聚合物链中含有引发剂残片,紫外光谱分析说明聚合物链两端均含有引发剂残片,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聚合物PMMA-XTOH分子量也随之增加,分子量分布为1.5~2。进一步以PMMA-XTOH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本体聚合,制得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随反应时间延长,共聚物的分子量迅速增长,分子量分布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1,1-二苯基乙烯(DPE)为添加剂,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自由基聚合过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GPC、1H-NMR、ESI-MS表征了PMMA大分子的结构。结果表明,在DPE存在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控聚合的特征: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增加而增加,分子量分布较窄;DPE用量越大,相同时间下单体转化率越低;相同单体转化率下,DPE用量越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低。PMMA大分子主要结构为一个DPE端基的链自由基和一个PMMA链自由基间偶合终止生成的含有一个DPE单元的特征结构。  相似文献   

17.
研究Na^+、Ca^2+、Mg^2+等阳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机制,考察不同离子质量浓度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对聚合物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利用凝胶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检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阳离子对聚合物分子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Na^+质量浓度高于5 g/L、Ca^2+和Mg^2+质量浓度高于0.4 g/L,聚合物黏度损失超过70%;外加阳离子条件下,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变化不大,但均方回转半径降低;阳离子导致聚合物溶液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阳离子与聚合物分子链内的带负电基团的静电吸引作用造成对聚合物分子链的压缩,从而使聚合物分子链卷曲、收缩。  相似文献   

18.
付阳  霍萃萌  姜垒  朱琰  任志勇 《河南科学》2009,27(12):1520-1523
分别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LGPC)法和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一凝胶渗透色谱法(MALLS/GPC)法测定了分子量为10万以上氯化聚丙烯(CPP)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并据此对两种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方法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得到的高聚物分子量相差小于1%,分布相差约2%.与传统的GPC法相比,MALLS法可获得重均分子量的绝对值,因而与GPC联用可获得更加符舍样品实际分子量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振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7):7064-7067
针对喇嘛甸油田高浓度聚合物驱所用聚合物,利用PHYSICA MCR300型流变仪研究了其浓度、分子量及矿化度对溶液流变性和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特性。聚合物浓度、分子量增大时,溶液的表观黏度、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大;相应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曲线都有一个交点。所对应的角频率随聚合物浓度、分子量增大而减小。水质对聚合物溶液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矿化度的增大,溶液的表观黏度、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减小,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角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重缠结和多重蠕动模型及高分子熔体内能量耗散机理,高分子熔体的粘弹性是由高聚物起始分子量及其分布和缠结链组(点)在高分子链上的序列分布(N_ijk)三重效应所决定,其三者的统一体现物理量就是高分子链远近程缠结空间的平均限制维数和.又称之为标度指数。根据多重缠结和蠕动粘弹性分子理论,推导出(单分散试样)和(多分散试样),和为第k个高分子体系中i体缠结链组在第j类高分子链上序列分布函数。根据线性粘弹性的定义又计算出η0和η0对起始分子量和分布间定量关系式,并以大量实验结果加以证实。结果表明它们能同实验很好符合。首次证实了和因分子量大小与分布和高聚物品种及所选用的分子量范围而稍有改变等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