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科学时报》上近期不断出现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研究(支持科学)与反科学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和发展,又提出了历史上的索卡尔事件……简洁地说,一些人认为国内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前者唯科学是瞻,后者反对把科学绝对化、神圣化和真理化。在前者的意见中,似乎有一种比较担心的(也许杞人忧天)观点,认为在一个还没有真正走上科学的道路、科学理念和科学素养还相对较低的国度形成了“反科学主义”的思潮以及更为可怕的“反科学”现象,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非常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文章还把一…  相似文献   

2.
萨根生前付梓的最后一本书,讲述他与科学终生的爱情故事。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普作家对伪科学、反科学、迷信、偏见等种种魔鬼发起的全面战争。在其他的作品里,他主要是作为科学传道者向大众正面阐述科学的优美。这一次,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接近普通人对科学的态度与认知,剖析充斥于公众视野的谎言,解释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  相似文献   

3.
虽然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已有几个世纪之久,但直到20世纪的后半叶,人们才开始对科学传播的作用、意义以及科学传播对社会和科学体系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反思,公众理解科学的问题才进入人们的视线。到目前为止,欧洲公众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离庆祝协会(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S)成立150周年仅仅只有几个月的时候,科学发展协会正在努力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即想方设法,加强科学发展协会和其他的科学团体、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公众之间的交流。一个世纪的尾声正悄然逼近,而处于加速变化之中的人类的知识、信息和环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是人类到达理想彼岸的航帆。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成就令人目不接的今天,科学带来的一场巨大的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公众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为此,我们开辟了”科学家平台栏目,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科学家走近公众.让公众走进科学。这里选载的都是我国著名的专家、学者面向公众所作的专题演讲。这些演讲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而精妙的话语.向公众讲述了科学知识,传达了科学精神.可让我们读者同科学…  相似文献   

6.
李大光 《科学》2005,57(6):13-16
科学和公众之间历来关系复杂。科学家团体、政府和公众在战争期间、和平期间和社会发生动荡时,对待科学的态度历来不甚一致。科学家和政府为了使科学和技术能够得到顺利发展,一直在努力通过某种传播方式使公众能够支持科学事业,而公众则在自己的社会政治体系和语境内对科学有着不同理解并变换着看法。科学传播模式就形成一门可以研究的学问.也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学者与人文学者讨论的话题.研究科学和公众之间关系的学问也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各国学者越来越发现,科学家和政府最初想通过科学知识灌输的模式使公众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群体和纳税人,使他们成为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但事实表明,事情远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7.
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伪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在我国封建迷信沉渣浮起,应当破除,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对于伪科学的危害的认识.人们似乎还不那么顶真。其实,当今的伪科学,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科学研究秩序.而且严重地损害了科学的尊严。许多人大受其害,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破除反科学、伪科学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这项工作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既然要坚决反对伪科学,就必须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什么是科学?科…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公众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例外很少。我是在20世纪最著名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 Popper)的著作中读到这句话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忘怀。本来,在科学传播和应用中,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20世纪初,我国发  相似文献   

9.
洪耀明 《科学》2008,60(2):28-31
科学素质(scientific literacy)及有关思想在20世纪初开始产生.长期以来,公众科学素质被视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人口素质指标,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据资料显示,20世纪有三分之一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为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但地震预测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公众对地震预报寄以厚望,而地震是否能预报,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在他的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的支配下的反科学的方法。一切唯心论(实验主义也在内)不管它如何伪装,归根到底都是科学的敌人,宗教的夥伴。唯心论的特点就在於它坚持与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危机     
近年来科学的危机问题愈来愈成为西方一些出版物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不是指科学内部某种现行理论的危机,而是指作为现代文化组成部分的整个科学的危机。此文反映了这种危机的主要表现以及科学家对这一发展趋势的忧虑。文章表明,这里所谓的科学危机主要是指科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不平衡)的问题。现代科学日益抽象化,从而日益不为一般群众所理解。而一般出版物又往往夸大科学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一些科学家不负责任地乱许愿,似乎科学可以消除一切人间灾难。当预言未能兑现时,就带来了群众对科学的不信任。这助长了一股反科学、甚至反文化的思潮。它要求保持科学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却取消科学本身。同时,科学由于过去一段时期中的过度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脱节,又反过来引起科学发展速度的降低。这又将造成另外一些社会后果,诸如科技人员失业、基础理论难以发展等。因此,甚至有人悲观地预言:21世纪科学的任务将不过是调整20世纪科学所造成的不平衡。科学高度发展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当然同西方先进国家的整个社会条件有关。这同我们今天还处于发展中的情况根本不同。但注意一下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对于更好地发展也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科学》2007,(6):F0003-F0003
“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为主题的2007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5月10日~15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隆重举行,吸引了11万人次的市民前往参观。本次展会从多层次、多视角展示了科学与艺术之相得益彰的结合:用科学之美丰富了艺术的内涵,用艺术之美浓缩了科学的精妙,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吸收科学与艺术新知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炒作     
如果原创研究或前沿研究被曲解成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其研究就会有哗众取宠之嫌.结果可能会导致公众对科学家现在的工作产生怀疑,甚至还会影响之前的研究成果,因为公众由于感到被欺骗而对科学的信念大打折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关注不久前《科学》杂志披露的一件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  相似文献   

15.
袁闯 《世界科学》2007,(7):40-42
科学传播(SciCom)是一个实践与研究的成长区域。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传播活动、课程和从业者的数目都在稳步增加。但是,科学传播究竟是什么?它在何种方式上不同于公众的科学意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文化和科学素养?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体系框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增一 《科学》2004,56(6):35-38
自从1985年美国率先推行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以来。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十分关心公众科学素养建设问题。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协关于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简称“2049计划”)的建议,该计划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共同推进实施,力争到2049年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实现“人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在全面开展和实施这项计划的过程中,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标准”则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对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标准的体系框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简称Gaia假说,事实上已有25年历史了.与它有过密切工作关系的人认为这是一门科学,并在模式和证据出现后获得了可喜进展.但这些仍属少数,多数科学家或者把Gaia仅仅看作某种隐喻,或者甚至把它斥责为反科学.本文主要评论有关Gaia的历史、证据、批评和争论,及其目前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8.
科学24小时     
<正>科学24小时微信公众号开启24小时科学之旅作为全国科普名刊,《科学24小时》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一直坚持不懈。30多年来,《科学24小时》带领无数读者走入科学殿堂,并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迹。从今天开始,您不仅可以在iPad上阅读我们的杂志,更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我们沟通交流。我们将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生态发展的同时,追溯了系统科学的发展道路,认为生态学与系统科学的形成都与达尔文进化论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都是19世纪科学转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个世纪以来,有一股反科学的逆流,在世界范围内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定,一些邪教组织制造的惨案更是骇人听闻。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反科学与伪科学的迷信及邪教组织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过,世界各国的邪教组织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只要加以认识,就可以看清其本质,避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