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2.
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的核心,如何凸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便成了小说家们永恒的追求,曹雪芹无疑是此中高手。在凸现贾府二小姐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时,曹雪芹的艺术处理恰好正与现代叙述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和故事内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一起共同担当了架构人物的媒介,于是,人物及至文本就获得了一种超越话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探讨《人寰》的叙事策略人手,通过对具体文本中的时序、视角的分析,发现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内在一致性,分析严歌苓小说异于传统的先锋叙述特色;探究特异的视角,具体阐述作者、人物、叙述者的语态关系,发掘严歌苓创作中时常存在着的经历者和叙述者的双重声音。从以上角度对《人寰》的叙事结构做出整体性认知,并对严歌苓小说的叙述特色及其带来的文本张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兼主角人物霍尔顿用D.B.而不是像对其他人物那样用具体的名字来指称他的兄长,这有其特别的含义。作为人物叙述语言的特质之一的“old”出现于差不多所有的人物的名字前面,包括部分物体名称。其在不同人名前出现的频率也印证了霍尔顿对自己兄长的不寻常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了表面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凯瑟琳·安妮·波特的《老人》这篇故事的叙述者的地位是由文本权威,叙述者的女性身份和模仿权威构成的。文本权威是由叙述者与作者的等同身份来实现的。叙述者的模仿权威,通过聚焦人物米兰达,以及叙述者发出的声音与沉默的米兰达的声音相呼应来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7.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引起最大争议的一部。哈代一反大多数作家惯于采用的单一视角,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相融合,在十九世纪就大胆地运用了会使作品产生复调效果的多重视角展开叙事,本文作者从三个角度---以作者为叙述者的零聚焦视角,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外部聚焦视角,以故事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内聚焦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的叙述者以独特的话语,构筑起一座神秘的现代神话庙宇,虔诚地供奉着“人性”这一偶像。他在符化人性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边城》中个性最为生动、最具感染力的,与其说是翠翠、老船夫等人物,不如说是这位神秘的叙述者。本文试图立足于文本,破析其丰富复杂的叙述者个性与叙述功能,以体悟其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9.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调查体"小说,文本叙述者"我"在采访实录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时,一共发出了五次且轻且浅的笑声。引发五次笑的情景、语境不同,由此展开的对生存、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也各有意味。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笑,具有使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与叙事客体相隔离的功能,也达到了激发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冷静地看待历史、独立思考问题的效果,同时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木凸》运用叙事情境,出于表达意旨的需要,自觉、恰切地进行叙事视角的设置与转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灵活运用,更加明晰地讲述和展示故事的曲折与人物的个性;专注于“讲述”,又意识强烈地、慎重地“展示”人物的特有内涵。非常精练地体现故事的意旨,突出历史思考;特别注重惊奇和悬念的设置;悬念的解决蕴涵和流露于故事的变化之中,或留下耐人寻味的“谜”;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叙事话语,强化人物的精神内涵,由此获得明显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外现代小说中存在着傻子、白痴等畸人形象群,他们虽然有身体和智识的残缺,但是作家却赋予其神性和灵性,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其作为叙述者,往往赋予文本暗示性、陌生化和诗性的意蕴。但是畸人作为故事叙述者,必须考虑可靠性和必要性。畸人叙事应是出于作家自身文化经验的表述方式,并且要用健全的心智弥补限知和不可靠叙述造成的裂缝,使叙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的篇章级行文一致性度量模型只考虑了待测作文的全文行文一致性,无法捕捉文本语义块的隐含语义特征及其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通用的作文行文一致性测评模型. 该模型借鉴孪生神经网络的思想,创新性地同时提取作文中核心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以及故事情节特征并进行相似度度量,从而获取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行文一致性的匹配分数;使用无监督主题模型Biterm-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对作文进行主题特征提取,解决了对手工标注的依赖。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评分与人工标注结果多数一致,且优于普通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吐温对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视角的选择以及哈克视角与小说人物性格,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关系,评述了作者对哈克视角的成功运用对小说成为马克·吐温颠峰之作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浅谈产品设计中色彩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很早就发现、并使用了色彩,色彩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好处;在人类走向后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对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体现在对产品色彩的使用上。立足于产品设计的角度,从几个方面论述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产品设计中色彩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5.
人类很早就发现、并使用了色彩,色彩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好处;在人类走向后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对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体现在对产品色彩的使用上.立足于产品设计的角度,从几个方面论述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产品设计中色彩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分析了叙事视角、人称转换、视角越界对深化主题和加强审美效果的作用,提出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叙事使读者洞察"我"的内心世界,"你""你们""我们"的人称转换赋予读者极大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视角越界及"我"的评论敦促读者思索如何"记住"大屠杀和如何应对犹太移民"美国化",指出《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表明了索尔·贝娄的犹太民族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影响企业生产与运作能力的各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衡量和定量的.分析,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确定了指标评估体系,对各因素难以量化的指标赋予权重,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实例运用该模型对企业生产与运作能力做出了较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解决了仅用设备能力评价企业的生产与运作能力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自然场景文本识别过程中文本图像的透视变形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基于消失点的场景文本透视变形校正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由文本字符边缘端点拟合得到的文本基线检测消失点,然后利用消失点信息估计单应矩阵部分参数,使用单应矩阵实现图像校正,得到正视的文本图像。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受文本版式的限制更少。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校正文字行数较少的场景文本,明显提高字符识别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