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现象,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震级)还无法做到准确的预报。即使日本这样一个地震遍布国土全境的多震国家、多年来耗费巨资从事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其工作效果也不尽人意。比如关西地区历来被认为是地震少发区,然而偏偏在  相似文献   

2.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简称HRT 波法)是由震前所记HRT 波根据HRT 波预测模型,在震前同时测定给出地震三要素(地点、震级和时间)的一种新方法,把孕震过程与前兆产生机理视为“黑箱”,选已知大自然存在的潮汐力波作输入信号;使用专门研发的“PS -100”HRT 波接收网站记录HRT 波(输出信 号),辨识得到与震源区介质状态有关的关系式,建立了HT 波与RT 波短临预测模型(HRT 波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是我国科技工作首先开发研究试用的开创性新方法。简介了该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震前增温异常反映地震的历史到运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的开发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论证了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新方法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地物、气象等的干扰和排除,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发现监测地质断层强度新方法2009年10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文章称,发现一种监测地质断层强度变化的新方法,可以查明可能破裂并引发地震的断层,从而为地震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一些较大地震发生之前,在未来的震中及其外围地区会出现各种各样平时未曾出现过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地震异常或地震前兆。地震异常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有的地震异常仅靠人的感官几乎无法察觉,只能借助高精度的仪器设备才能检测。称其为地震微观异常,例如微震空间、时间分布异常、地电地磁异常及地壳形变异常等。有的地震前兆异常,在达到一定强度时人的感官即可观察到,或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即可观测出来,称其为地震宏观异常。由此可见,地震宏观异常指地震前出  相似文献   

6.
说起地震三要素,只要有一点科普常识的人都知道,是指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也就是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地震带来的损害堪称群灾之首,其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地震预报不仅能够知晓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还能预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所带来的影响。然而,从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现状来看,地震预报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本文首先阐述了地震预报的概念,并就地震预报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进行地震短临预测是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发研究的新方法。现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和参与。在无地震监测卫星和接收处理系统情况下,如何利用已有的气象卫星来捕捉地震前兆,显示震兆异常及其时空规律,计算异常面积、实行地震预测,是新方法开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震级的预测,对于保护国家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地下流体数据和震级之间的关联规律发现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关联规则的地下流体数据相关性分析原型系统,以期为地震预报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科学难题,现处于认识过程的初期探索阶段,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和印象性经验。如果能够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无疑将可拯救数以万计生活在地震危险区人民的生命;再如果能够预先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