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诺德认为,翻译活动的目的通常是由翻译发起者来确定的,译者只是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定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实现翻译活动的交际意图。以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对"陇上江南"一词的使用作了目的论分析,并选取较有影响力的旅游宣传资料和各大知名网站的英译为例子,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改译意见。  相似文献   

2.
陈隽 《龙岩学院学报》2011,29(1):152-155,160
企业宣传资料英译的目的是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然而由于中英文在行文方式上的差异,以"忠实"、"对等"为原则的传统翻译理论已无法解决企业宣传资料英译中存在的瓶颈。功能翻译理论从新的角度界定翻译,打破了传统等值观的束缚,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首位,同时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对企业宣传资料的英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比较中英企业宣传资料的功能和特点,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提出逻辑形式重组和内容重构的具体翻译方法,从而为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提供借鉴,达到最大的宣传效益。  相似文献   

3.
吕姣荣 《科技信息》2011,(27):209-209,242
在翻译学中,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手段,结果决定方法,人们所做的翻译是为译者的目的而服务的,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是要达到译者的目的。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Halliday)划分了三种元语言功能,其中人际功能中的主要言语角色有两种,即给予(giving)和需求(demanding),这是功能语言学对人们话语的功能进行的划分。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人际功能中的两种主要角色给予和需求,因为功能语法对人们语言的划分是以话语的功能为标准的,即以功能为分类标准的目的,这和目的论所持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会阐述功能语法及目的论及其相互关系,在目的论和功能语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4.
任何的翻译作品都是译者翻译目的指导下的结果,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如归化和异化,这些策略和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本文主要从介绍目的论和翻译策略出发,结合《道德经》中"道"的翻译来论证以上的观点,并说明目的论对于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婷婷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6):41-42,60
误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误译有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之分。无意误译主要归因于译者的双语能力,以及对双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的掌握情况,它不涉及译者的主观故意或翻译的目的。有意误译是译者出于某种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为传达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故意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行为。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有意误译,旨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探讨有意误译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已成为企业向国外拓展市场的前提,有效的对外宣传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本文拟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湖州"丁莲芳"的对外宣传材料为素材,从翻译的目的论入手,阐述在以译文际为目的时,对外宣资料进行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英译原则。  相似文献   

7.
康英 《科技信息》2013,(2):228-228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目的论改变了众多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即由原来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向注重文本以外的文化因素和更加注重功能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注重翻译的交际性与目的文本的交际性。本文基于目的论来探讨在翻译散文和政论文体过程中,译者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在翻译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旨在探讨译者如何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对应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桂滢 《科技信息》2007,(14):138
翻译目的论是近代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译者才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对整个翻译过程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对口译、新闻编译和儿童文学翻译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在这些特殊翻译领域中,为了达成翻译目的,译者常常采用变译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额外加工。目的论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领域的“边缘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理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名片,是电影宣传最有力的广告,片名翻译的好坏决定了其在市场推广中的成败.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指出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实现其促销目的,即吸引观众看电影.译者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采用音译、直译、意泽和创译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和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刘娟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9):95-96,62
功能主义者的翻译观-"目的论"认为,翻译就是在目的语境中,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目的语环境中的文本。外宣注重的恰恰是受众的反馈、宣传的目的和效果。适当的调整原文,通过编译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译、合并、调整、甚至改写,以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调整原文信息量,能够改善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外宣的效果,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等是翻译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以“除”字为例,通过分析汉语“除”的定义,比较英汉文版的《双城记》语料,及其对比英汉文相关格式,指出英汉互译的原语与目标对等词的选择,不能简单的按照字面意思翻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商务英语翻译愈显重要,但简单的对等翻译无法解决由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而"零对等"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处理手段,切合翻译功能目的论原则,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以实现和谐的商务交流。但目前国内对"零对等"翻译的研究还不多,文章着重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商务翻译"零对等"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结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中“缺失”这一概念,从外宣翻译“清楚传递事实”的本质出发,通过实例分析,阐明在外宣翻译这种特殊修辞话语中也要紧记“缺失”、恰当填补“缺失”,从而充分发挥译文的修辞力量,在西方受众中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直译”和“意译”是百年难题,“直译”和“意译”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直译”和“意译”的重点放在对译文和原文形式的比较上,认为重形式的翻译是“直译”,不重形式的翻译是“意译”。深入研究发现,“直译”和“意译”与形式无关,与词义有关,此观点是“直译”和“意译”重新定义的基础,因此推出翻译方法不是“直译”和“意译”,而是“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音译”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是一个错误的术语。  相似文献   

16.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外宣品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策略。选取语用功能对等这一切入点来管窥旅游文本的文本特征以及翻译策略,对旅游英汉两种文本进行了剖析阐述。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以译入语的形式转换原语言形式,表达原文本的内容。译语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力求符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以及译语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用最好的译语形式来表达。本文以英汉语之间的比较、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试图对翻译的“地道”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句法、语序、用词和语言文化蕴涵等。  相似文献   

18.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9.
企业简介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简介翻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企业简介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企业简介翻译可以采用的几种常见方法。认为译者在翻译企业简介时,必须以目的语文化为背景,站在译语读者的角度,按照译文的预期目的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翻译方法,使译文被译语读者所接受,进而实现企业简介翻译的宣传推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必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旅游文本翻译应冲破传统理论“等值”概念的束缚,从文本的“目的性”入手,追求功能上的“等效”,而非字面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