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基诺族成年男性和女性的体成分状况,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600例基诺族成人(男性279例,女性321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常规测量和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该族群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脂率、肌肉量、水分率等体成分指标,判断基诺族的身体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基诺族男性和女性的体质量、身高、臀围、肌肉量、推定骨量、热量均与年龄呈负相关,腰围、臀围、体脂率、热量、BMI、推定骨量与身高呈正相关,体质量与身高呈负相关.基诺族成年女性体脂率高于男性,基诺族男性水分率、推定骨量、肌肉量均高于女性.根据BMI指数和腰围判断,基诺族约有一半为肥胖群体,女性肥胖人群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合理评价云南白族成人的营养状况,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637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成人(男性216例,女性421例)的13项身体指标进行测量,包括身高、体质量、坐高、胸围、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和躯干肌肉量,计算4项营养体格指数,即罗氏指数、艾里斯曼身高胸围指数、维尔维克指数和培利迪西指数.结果表明,云南白族除了BMI外其余12项指标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男性除了体脂率和躯干脂肪率低于女性数值外,其余指标均高于女性数值. 4项营养体格指数中,除了维尔维克指数外,其余3项指数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女性大于男性.男性和女性人群超过60岁时,身体成分变化明显,尤其是肌肉量、推定骨量和能量代谢显著下降.男性和女性的4项营养体格指数与体脂率、BMI、内脏脂肪等级等8项身体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率呈负相关.随着BMI的增大,女性体脂率、胸围等的生长发育优于男性,身高增长相对缓慢,低于男性.男性呈现胸部及上体发育良好、体格健硕的形态;女性呈现身材矮小、躯干较长、胸部丰满充实的体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羌族人群的骨质量水平并且根据身体测量指标有效推测该族群的骨质量,运用人体测量方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对843例四川羌族成人(男性409例,女性434例)进行身高、体质量、肩宽、骨盆宽、体脂率、肌肉量、推定骨质量等指标的测量,并根据身体测量指标进行身高体质量指数计算.分析各指标、指数与推定骨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推定骨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羌族男性的推定骨质量为2.67 kg,约占体质量的4.04%,女性推定骨质量为2.15 kg,约占体质量的3.59%,与标准推定骨质量相比属偏低水平.羌族男性、女性均表现为肌肉量与推定骨质量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体质量.选取肌肉量、体质量、身高、身高体质量指数4项与推定骨质量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和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均可用于羌族推定骨质量的推断,根据肌肉量建立的回归方程结果最可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2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成分状况,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四川尔苏人120例(男性为69例,女性为51例)、木雅人157例(男性为77例,女性为80例)的20项体成分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脂肪及肌肉发育状况等,并且与甘肃和西藏藏族人群进行体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尔苏人和木雅人男性的体成分各项指标均接近;木雅人女性除体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大于尔苏人女性外(P0.05),其余指标均与尔苏人女性接近.随年龄增长,木雅人和尔苏人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呈线性下降(P0.01).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脂率高于西藏藏族,超重及肥胖出现率均高于甘肃藏族和西藏藏族,腰臀比的出现率小于西藏藏族而大于甘肃藏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佤族、拉祜族和哈尼族的体成分特征与差异,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云南省普洱市563例佤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324例)、412例哈尼族成人(男性148例,女性264例)和478例拉祜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239例)进行身高、体质量及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结果显示:①随着年龄增长,3个民族男性和女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和躯干肌肉量均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均呈上升趋势;②身体脂肪方面,3个民族男性群体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上肢脂肪率的排序为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女性群体的排序为佤族哈尼族拉祜族;③肌肉量方面,不论是躯干还是四肢,佤族的肌肉量总体上都高于拉祜族和哈尼族,拉祜族的肌肉量最低.以BMI为标准判断3个民族的肥胖率,3个民族男性群体肥胖率的排序为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女性群体排序为佤族哈尼族拉祜族,这与身体脂肪的排序一致.  相似文献   

6.
研究青年女性骨密度、骨量、体重、身高间的相互关系,为青年女性身体理想形态下的骨量评估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Ach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20岁的女性右侧跟骨,通过超声波的传播速率(sos),超声波衰减系数(BUA),计算骨刚度的参数Stiffness,时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tiffness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骨骼肌肉和骨量的关系密切,对青年女性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身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云南纳西族和普米族的体成分,测量了576例纳西族(男性275例,女性301例)和543例普米族(男性216例,女性327例)成人的21项体成分指标,包括体脂率、总肌肉量等,对这21项指标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并与藏族等4个族群进行比较,结论如下:(1)随着年龄的增长, 2个族群的总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呈上升趋势.(2)2个族群男性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上肢(左、右)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这6项指标接近(P 0.05);2个族群女性的体质量、推定骨量、BMI、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下肢(左、右)脂肪率和下肢(左、右)肌肉量这9项指标接近(P 0.05).(3)6个族群相比较,纳西族身体脂肪偏多,肌肉和骨骼较不发达,普米族身高最高,身体脂肪偏少,肌肉和骨骼较发达.  相似文献   

8.
考察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规律运动对中老年妇女跟骨骨密度相对值T值的影响.通过对72名中老年妇女分别完成身高体重测量、规律运动调查问卷及左脚跟骨骨密度测定,结果发现:BMI与T值呈显著正相关(r=0.366,P〈0.01),BMI肥胖组骨密度高于标准组;规律运动的中老年妇女其骨密度高于无规律运动组(t=2.526,P〈0.05).说明规律运动与BMI均是影响跟骨骨密度的重要因素,有规律地参加体育运动对预防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BMI较低的中老年妇女则更应重视骨质疏松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9.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测量临高人419例(男性213例,女性206例)的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肩甲下皮褶、髂嵴上皮褶等6项指标,计算了临高人的体脂率、瘦体质量、脂肪质量与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研究发现,性别间比较,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均大于女性(P0.01),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均数小于女性(P0.01)。随年龄增长,临高人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逐渐增大,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逐渐减小;女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与年龄无相关。受试者特征曲线表明,脂肪质量指数比身体质量指数对临高人体脂率的估算可靠性更高。这也提示脂肪质量指数是比身体质量指数评价肥胖的更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南阳回族40岁以上世居农民身体成分及成分比率特征.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世居南阳的40岁以上回族农民672人作为研究对象,男294人、女378人.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得受试者体成分的各项数值,并计算出体脂肪率、肌肉比率、骨量比率与体液比率.结果:回族农民体脂率、肌肉比率与细胞内液比率在40~岁和50~岁变化趋势不大,60岁以后变化明显,男性和女性体脂率均升高,肌肉比率与细胞内液比率下降;细胞外液比率和男性骨量比率各年龄段变化幅度较平稳,而女性骨量比率随年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同年龄组性别间比较,女性体脂率均高于男性,而内脏脂肪等级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0l).结论:南阳回族世居农民身体成分在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变化,体成分变化的比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桂林瑶族与来宾瑶族成人的体成分,在广西省桂林市和来宾市分别测量了537例(男性259例,女性278例)瑶族成人和658例(男性275例,女性383例)瑶族成人的19项体成分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桂林瑶族男性和来宾瑶族男性的身体脂肪分布特点相似,躯干脂肪率高于四肢脂肪率,桂林瑶族女性和来宾瑶族女性的身体脂肪分布特点也相似,体脂率较高,脂肪多分布于四肢.(2)2个族群男性的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均低于女性,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均高于女性,男性脂肪多聚积在内脏,而女性四肢脂肪分布丰富;桂林瑶族男性除下肢肌肉量高于女性外,其他部位肌肉量和总肌肉量与女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来宾瑶族男性各部位肌肉量和总肌肉量均高于女性.(3)随着年龄增长,桂林和来宾瑶族的总能量代谢、总肌肉量和推定骨量均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和体脂率均呈上升趋势.(4)桂林瑶族的内脏脂肪等级、体脂率、BMI和四肢脂肪率均低于来宾瑶族,2个族群大多数部位肌肉量均接近.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形态特征随经度的变化规律,2009年—2013年自西向东测量了中国31个城市汉族10 451例(男性5 048例,女性5 403例)成人的身高、体质量等16项指标值,并计算了身体质量指数,分析这些指标与经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经度值的增加,城市汉族男性和女性的身高、体质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汉族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均与经度呈正相关(P0.05),在长度特征中只有躯干前高是造成这种相关性的体质特征.汉族男性的体质量与经度呈正相关,身高、躯干部围度和四肢骨骼发育水平是造成这种相关性的重要原因.汉族女性的体质量则与经度不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与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防治骨质疏松的策略.采用了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并应用美国Norland Excell plus 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对某干休所离退休的老年男性150名(年龄76.2±8.7岁)进行问卷调查和测定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值.结果可见: 1)髋部BMD测定有骨质疏松者为90名(占60.0%).60~80岁各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42.5%, 63.9%与71.1%,70及80岁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较60岁增多(P<0.05;P<0.01).2)男性在60岁以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测量值逐渐下降,80岁组的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BMD下降最明显(P<0.01).3)从骨量丢失的部位及程度来看,以股骨Wards三角部最为明显,其次是股骨颈,股骨粗隆部相对较轻.4)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骨质疏松发生与卧床成正相关(P<0.05);与适量运动、喝牛奶、服用钙剂成负相关(P<0.05).吸烟、饮酒、喝浓茶及日照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总之,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不低于女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09—2013年测量了中国31个城市(11个北方城市,20个南方城市)汉族族群的体质数据,计算了脂肪质量指数(FMI)和瘦体质量指数(LMI),并分析其与纬度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城市汉族的FMI和LMI总体上高于南方城市汉族.女性的FMI大于男性(P0.01),LMI小于男性(P0.01).男性LMI与纬度呈正相关(P0.01),FMI与纬度无相关(P0.05).女性FMI、LMI与纬度均呈正相关(P0.01).身体围度的变化是导致男性LMI、女性FMI、LMI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的主要原因.男性、女性的FMI与LMI之间无明显相关,但二者均与BMI存在线性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用体脂率、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用BMI、体脂率、身高标准体重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2)随年龄增长,BMI增大,身高下降.(3)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4)男性以体脂率大于26,女性以大于37作为用瘦块体重法判断中国汉族人肥胖标准为宜.(5)用身高标准体重公式测定成人肥胖率,以往体重≥标准体重的120%为肥胖的标准不适合于成年人.本文研究结果提示男性标准在标准体重的128%~132%为宜,女性标准在标准体重的132%~136%为宜.WHO标准也不适合我国族群肥胖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692例桡骨骨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光子骨矿分析仪测量了广州高校692名年龄24~85岁教职工的桡骨骨量(BMD:骨质密度;BMC:骨质含量)。结果显示男性各年龄组的骨量明显高于女性;两性在30~39岁组骨量最高;男性BMD为0.742g/cm2,BMC为1.067g/cm;女性则分别为0.676g/cm2和0.786g/cm;女性骨质丢失约从50岁开始至70岁后BMD约下降25.7%,男性的骨质丢失比女性晚约10年,从60岁开始至70岁后BMD下降约18.5%。按WHO建议诊断标准,50岁后骨质疏松患病率男、女分别为32.6%、51.4%。另外,研究发现男性BMD、BMC与身高、体重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女性只有身高与BMC有较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测试法对126名一二三年级小学生体脂状况进行测试和分析。主要结论是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腹部肥胖、身体质量指数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体重的增长主要以肌肉量的增长为主;身高、肌肉量、标准体重、身体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指标在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体脂肪量、体脂率指标女生高于男生,其余指标男生均高于女生;不同性别小学生在肌肉量、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省雅安市对157例(男77例,女80例)成年木雅人进行身高、坐高和指距的测量,并且计算身高坐高指数和身高指距指数,以此分析木雅人的体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木雅人男性的身高、坐高、指距、身高指距指数均高于女性,身高坐高指数略低于女性.根据身高坐高指数分型结果可知,木雅人男性以长躯干型为主,女性以中躯干型为主;根据身高指距差分型结果可知,木雅人男性和女性均以Ⅲ型(身高指距)为主,远远高于Ⅰ型(身高指距)和Ⅱ型(身高=指距).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雅人男性和女性的身高与指距、身高与坐高都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可根据回归方程,由木雅人的坐高和指距推算其身高.  相似文献   

19.
调查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的变化特点及骨质疏松(OP)的检出率,为裕固族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采用GE EXPRESSⅡ超声骨密度测量仪,用整群抽样法抽取甘肃省肃南县50~75岁妇女共169名,对受试者进行右足跟骨骨强度的测量,通过计算T值评估其骨质状况。(1)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101.85±21.18)和最小值(73.52±11.92)分别出现在55~、70~岁年龄组,不同的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质正常率和骨质疏松率为53.85%、 20.71%。随年龄增加,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现象越发显著,70~75岁年龄组骨质异常率达95.65%。(3)裕固族与朝鲜族、傣族、满族、毛南族、蒙古族、苗族、瑶族和藏族女性的骨量异常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4)裕固族与回族、毛南族、水族、藏族、和壮族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1)裕固族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 55岁以后裕固族女性骨强度指数明显下降,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治人群。(3)裕固族女性与朝鲜族、傣族、回族等骨量异常检出率和骨质疏松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的发生与体质量指数、血钙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60例患有子痫前期的妊娠晚期女性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60例正常妊娠晚期女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BMI指数及血清钙水平等参数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利用Spearmen研究子痫前期与年龄、体质量、BMI指数及血清钙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分析体质量指数(BMI)与血清钙水平对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子痫前期妊娠晚期女性与对照组妊娠晚期女性年龄、孕周、BMI指数、血清钙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痫前期与年龄和BMI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孕周和血清钙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50和0.71,-0.76和-0.59;通过析因设计得出血清钙水平与BMI存在交互作用,认为二者对子痫前期具有协同作用.结论子痫前期的发生与年龄、孕周、BMI指数及血清钙水平紧密相关,同时BMI指数及血清钙水平对子痫前期具有协同作用,是子痫前期的良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