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4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木雅人、八甲人和空格人)的体质状况和亲缘关系,对四川省的尔苏人120例和木雅人157例、云南省的空格人71例和八甲人158例进行身体围度特征的调查,包括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指标.选取中国南方的11个族群与之进行围度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4个族群中,男性躯干部的3项围度按大小排列顺序均为胸围臀围腹围;女性排列顺序则为臀围腹围胸围.男性的上肢围度(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普遍大于女性,女性的臀围和大腿围普遍大于男性.基于围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尔苏人、木雅人、八甲人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并且与云南傣族的亲缘关系接近;空格人则与贵州革家人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云南对空格人和尔苏人进行了5项舌运动类型的调查,调查了71例(男性46例,女性25例)空格人和158例(男性61例,女性97例)八甲人.调查结果显示,(1)空格人的卷舌率为66.20%,叠舌率为0.00%,翻舌率为8.45%,尖舌率为57.75%,三叶舌率为1.41%;八甲人的卷舌率为56.96%,叠舌率为0.63%,翻舌率为2.53%,尖舌率为61.39%,三叶舌率为5.70%.(2)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空格人和八甲人的卷舌率和尖舌率处于中等水平,叠舌率和翻舌率的水平偏低,空格人的三叶舌率水平偏低,八甲人的三叶舌率处于中等水平.(3)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空格人、八甲人和布依族的舌运动类型最为接近.(4)空格人中只有翻舌和尖舌存在着相关性,八甲人中只有卷舌和三叶舌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白马人的脂肪发育特点及族群关系,以四川省平武县233例成年白马人为研究对象,运用人体测量方法调查白马人的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和体脂率,并与我国西南地区的15个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马人男性躯干部分皮褶较厚(其中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四肢皮褶厚度较小(其中肱二头肌的皮褶厚度最小);女性除了肱三头肌皮褶较厚以外,其余部位的皮褶厚度情况与男性相同.同年龄组女性的7项皮褶厚度均大于男性.体脂率结果显示,白马人男性不属于肥胖,白马人女性45岁以上的属于肥胖.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马人与四川羌族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和甘肃汉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布朗族成人皮褶厚度值的年龄变化规律及其与其他族群的差异,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604例(男性248例、女性356例)布朗族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进行测量,并运用Excel(WPS)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布朗族男性的髂嵴上皮褶最厚,6项皮褶厚度与年龄不存在相关性(P0.05);布朗族女性的髂嵴上皮褶最厚,各项皮褶厚度基本在40~50岁达到最大,女性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2)与国内其他族群比较,布朗族上肢和躯干的皮褶厚度中等,下肢的皮褶厚度偏低。(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布朗族的6项皮褶厚度值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四川羌族602例(男299例,女303例)成年人进行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的测量,分析该族群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与我国部分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四川羌族男性和女性的躯干皮褶厚度总体上高于面部和四肢皮褶厚度,后者最低;(2)男性和女性的7项皮褶中,均是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最小;(3)女性的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的数值,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各项皮褶、体脂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同西部地区13个族群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羌族男性与甘肃汉族最接近,羌族女性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最接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2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成分状况,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四川尔苏人120例(男性为69例,女性为51例)、木雅人157例(男性为77例,女性为80例)的20项体成分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脂肪及肌肉发育状况等,并且与甘肃和西藏藏族人群进行体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尔苏人和木雅人男性的体成分各项指标均接近;木雅人女性除体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大于尔苏人女性外(P0.05),其余指标均与尔苏人女性接近.随年龄增长,木雅人和尔苏人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呈线性下降(P0.01).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脂率高于西藏藏族,超重及肥胖出现率均高于甘肃藏族和西藏藏族,腰臀比的出现率小于西藏藏族而大于甘肃藏族.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省雅安市对尔苏人和木雅人进行了5项舌运动类型的调查,包括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和三叶舌.应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尔苏人采样120例(男性69例,女性51例),对木雅人采样157例(男性77例,女性80例).调查结果表明,尔苏人的卷舌率为42.50%,叠舌率为0.83%,翻舌率为3.33%,尖舌率为59.17%,三叶舌率为1.67%;木雅人的卷舌率为46.50%,叠舌率为1.27%,翻舌率为3.82%,尖舌率为66.24%,三叶舌率为4.46%.与国内外其他族群相比,尔苏人和木雅人的尖舌率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其余4项的出现率处于极低或较低水平.尔苏人仅在叠舌和尖舌之间存在相关性,木雅人仅在卷舌和三叶舌之间存在相关性.与南方10个族群基于舌运动类型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亲缘关系最近,二者与四川彝族和羌族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蒙古族成人的皮下脂肪发育水平和分布特点,对蒙古族13个族群的5项皮褶厚度和肥胖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山西汉族、湖南汉族、布依族和鄂伦春族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最高,青海和硕特蒙古族和布里亚特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中等,云南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最低,其余10个蒙古族族群的脂肪发育水平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在13个族群中最厚.杜尔伯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和阜新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较厚,髂前上嵴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中等.巴尔虎蒙古族和鄂尔多斯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新疆察哈尔蒙古族和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髂前上嵴皮褶较厚,小腿内侧皮褶较薄.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男性皮下脂肪发育与东北三省蒙古族较接近,女性与青海和硕特蒙古族较接近.云南蒙古族与其他蒙古族距离较远,与湖南汉族和布依族较接近,脂肪发育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体测量法,在四川昭觉测量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大凉山彝族成人6项皮褶厚度(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研究结果显示:1)男性躯干部脂肪发育优于四肢,女性躯干和上肢后部皮褶发育较好。2)6项皮褶厚度值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肩胛下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但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与国内8个族群比较,大凉山彝族男、女性皮褶厚度值接近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值。可见:大凉山彝族皮褶发育特征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的遗传特点,身体皮下脂肪相对较薄,体型纤瘦。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皮褶发育状况,对282名蒙古族和255名汉族大学生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进行了测量,计算了两处皮褶和、肩胛下/肱三头肌皮褶,并对各指标进行了民族间比较.结果发现,汉族男生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与两处皮褶和显著高于蒙古族男生,女生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提示汉族男生的体脂发育优于蒙古族,而汉族与蒙古族女生的体脂发育状况整体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木雅人和尔苏人头面部特征与身高的相关关系,对四川省雅安市的157例木雅人与120例尔苏人进行头面部特征和身高的测量,包括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额最小宽、形态面高,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和倍增因数法由头面部指标推测身高,并且建立头面部特征与身高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木雅男性的6项头面部指标与身高均呈正相关,头长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木雅女性的面宽、下颌角间宽与身高呈正相关,面宽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尔苏男性的头长、头宽和下颌角间宽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头长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尔苏女性的额最小宽和面宽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额最小宽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木雅人与尔苏人通过直线回归方程估测的身高值比通过倍增因数估测的身高值更接近实际测量值.  相似文献   

12.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安顺布依族345例(男163例,女182例)进行了 5项皮褶厚度的测量.结果显示,黔西南、安顺布依族男性、女性均为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较厚,肱二头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较薄.黔西南布依族男性肱三头肌皮褶、女性肱二头肌、肩胛下皮褶年龄组间差异具统...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简阳调查了699例(城市男性137例、女性151例,乡村男性205例、女性206例)的6项皮褶(腓肠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肩胛下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与面颊皮褶)厚度值,分析了简阳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1)无论城市或是乡村,女性各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男性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女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女性高,除面颊皮褶外,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简阳汉族男女皮褶厚度曲线随年龄增长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够对未识别族群八甲人的身高进行有效推测,随机调查了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的158例八甲人(男性61例,女性97例)的身高和6项体部指标:手长、手宽、足长、足宽、肱骨内外上髁间径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通过分析6项体部指标与身高的相关性,计算体部指标与身高的倍增因数,建立了体部指标与身高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发现,八甲人男性的各项指标值均比女性的数值高(P 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八甲人男性和女性均是足长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男性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和女性的足宽与身高的相关性也较大.分别根据倍增因数和线性回归方程推测八甲人的身高,结果发现,由线性回归方程推测的八甲人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均更接近于实际测量值,与倍增因数法相比,该方法更适合于推测八甲人的身高.  相似文献   

16.
2009年-2013年测量了16 501例汉族人(共36个调查地区)乡村成人的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计算体密度和体脂肪率(percent body fat,PBF).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男性PBF值增大,女性45-59岁组与60-75岁组PBF值接近,女性PBF大于男性.目前中国不同地区乡村汉族人PBF差异很大.用Siri体脂肪率法评价中国汉族的肥胖,发现男性超重率为24.1%,肥胖率为10.5%;女性超重率为32.1%,肥胖率为9.3%.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海南临高县546例(男278例,女268例)高中生的内眦褶等9项头面部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9项头面部指标中,凸型鼻梁和有尖型发际的出现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其余7项指标的出现率男性与女性接近(P0.05)。2在15个族群中,海南临高人有上眼睑皱褶、铲型门齿、非凸鼻梁、宽鼻孔出现率较高,有内眦褶、发际有尖、直发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突型下颏、有耳垂出现率较低。3聚类分析表明,临高人9项遗传指标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与海南汉族人最接近。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测量临高人419例(男性213例,女性206例)的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肩甲下皮褶、髂嵴上皮褶等6项指标,计算了临高人的体脂率、瘦体质量、脂肪质量与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研究发现,性别间比较,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均大于女性(P0.01),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均数小于女性(P0.01)。随年龄增长,临高人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逐渐增大,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逐渐减小;女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与年龄无相关。受试者特征曲线表明,脂肪质量指数比身体质量指数对临高人体脂率的估算可靠性更高。这也提示脂肪质量指数是比身体质量指数评价肥胖的更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云南汉族的体质特征并分析了中国族群体质分类问题.在云南昆明市呈贡区调查了356例男性(城市男性为150例,乡村汉族男性为206例)和353例女性(城市女性为150例,乡村女性为203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中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①云南汉族有上眼睑皱褶率低,有蒙古褶率低,眼裂狭窄率最高,男性眼裂多呈水平,女性多为眼外角高;鼻根高度中等,直鼻背,男性颧部突出度微弱率最高,女性扁平率最高;鼻基部多水平,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倾斜,鼻翼宽男性多为宽阔型而女性中等型最高,耳垂圆形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型率最高,红唇厚度多为中唇;发黑、眼褐、肤黄.②云南汉族城乡男、女性均为长头型、高头型、狭头型、超阔面型,中鼻型,长躯干型,男性为中胸型、中腿型,女性为宽胸型、亚短腿型.城市男性、女性均为窄肩型,乡村男、女性均为中肩型.③云南汉族头面部指标值介于南亚、北亚类型族群之间,头面部指数值、体部指标值、体部指数值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中国人体质可分为汉族、南亚类型族群和北亚类型族群3类.汉族总体上体质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用皮褶厚度、体脂率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来计算体密度,采用Brozek公式计算体脂率.用BMI、皮褶厚度、体脂率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2)随年龄增长,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值、BMI、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3)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江淮汉族肥胖率男性为39.8%,女性为30.4%.皮褶厚度法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BMI法,两种方法存在较大矛盾.本研究认为用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来判断中国人群肥胖的标准,男性应该在35~45 mm之间,女性应该在45~55 mm之间选取.(4)用长岭晋吉体脂率法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肥胖率男性为43.3%,女性为5.3%.用体脂率和BMI法判断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存在较大矛盾.长岭晋吉体脂率法男性标准定得太低;女性标准定得太高.本研究认为用体脂率来判断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