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Ritz变分法求出了氢分子离子H2 + 基态能量附近的能量随变分参数和分子键长变化的数值关系 ,并用抛物线插值法获得了H2 + 键长和基态能量的值及其计算公式 ,比文献 [1,2 ]更接近于实验值。  相似文献   

2.
用里兹(Ritz)变分法求出氢分子离子H2^+基态能量附近的能量随变分参数和分子键长变化的数值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用抛物线插值法获得H2^+键长的计算公式。从而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由S.福里格所给出的H2^+键长公式进行了修正,其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验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采用全关联的Hylleraas坐标下的变分波函数法这一新的方法计算少体分子离子的能量本征值问题。并且将之应用到H2^+基态能级的数值计算上.将计算所得的结果和用其他各种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表明变分法计算对于解决能量本征值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在考虑原子核等效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原子核对电子云的极化效应。提出新的试探波函数,得出以键长R,核等效电荷λ,极化程度k为参数的能量表达式。利用极值搜索法,给出氢分子离子基态能量Emin =-0.5974081 a.u.(含零点振动能),以及对应键长R0=1.059179?,此结果更接近实验值。  相似文献   

5.
铍原子基态能量和波函数的变分计算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利用变分原理,计算铍原子(含类铍离子)基态非相对论性能量和波函数,计算中考虑了电子间的交换作用以及内外壳层电子的不同屏蔽效应,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很相符,能量误差小于0.2%.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了电子间交换作用以及内外壳层电子的不同屏蔽效应的基础上,利用变分原理,计算了氖原子和类氖离子基态非相对论性能量,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值相当接近,对于氖原子基态的能量,误差只有0.24%.  相似文献   

7.
以第一性原理和变分原理为基础,给出了钾原子(含类钾离子)基态波函数的一种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基态钾原子(含类钾离子)的能量,导出了所涉及的所有积分的解析表达式,对钾原子而言,所得到的能量理论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为0.203%.  相似文献   

8.
摘要:当锂原子处于基态((1s)^2s组态)或第一激发态((1s)^2p组态)时,其能量可用变分法计算,如果用变分法计算锂原子第二激发态(1s)^23p组态能量,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锂原子第二激发态((1s)^23p组态)的三个电子处于不同的壳层,不能采用单参数的方法,同时,由于3p电子较远离原子核,对1s电子的影响较小,也没有必要用计算第一激发态中的双参数方法;二是要保证锂原子(1s)^23p组态波函数与基态及第一激发态波函数的正交。基于以上两点,这里给出一种用变分法计算锂原子(1s)^23p组态能量的具体方法,计算过程直观,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三价原子非相对论性能级结构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计算(np)2(np)组态的非相对论哈密顿矩阵元,并通过求解对应的久期方程得到(np)2(np)电子组态的非相对论谱项结构的表达式,并进一步使用变分原理来确定其中的Slater-Condon径向积分,从而最终求解出具体的谱项能量数值.  相似文献   

10.
王伟周  张愚 《贵州科学》2000,18(1):21-25
在B3LYP,MP2,QCISD,QCISD(T),CCSD(T),CBS-Q,G2(MP2)和G2的理论水平下,对(Cl2F)^+的单重态和三重态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Cl2F)^+的两种构型(ClFCl)^+(C2V构型)和(ClClF)^+(Cs构型)都有可能存在,且(ClClF)^+比(ClFCl)^+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建立含有屏蔽参数σ的铍离子Be~(2+)(z=4)和硼离子B~(3+)(z=5)的哈密顿方程.以有效核电荷数为z*=z-σ的类氢原子基态1s和激发态ns(n=2,3,…)组合的双电子波函数,作为铍离子Be~(2+)和硼离子B~(3+)的基态近似波函数.应用参数微扰法确定铍离子Be~(2+)的屏蔽参数σ=0.56350197和硼离子B~(3+)的屏蔽参数σ=0.525070444,应用参数微扰法计算铍离子Be~(2+)三级近似基态能量和硼离子B~(3+)四级近似基态能量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误差为ΔE≈10~(-4)~10~(-5)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