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申报》符号中发现了统治、知识、革命、孩子等多种主题,鲁迅以《申报》符号扫描中国的场景,侧重叙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打造“中国”的丰富层面与深层内涵,进行一种卓绝的思考与反抗。鲁迅借用《申报》符号构筑了现代中国的两只底座:客观状态的现代中国(报刊显现)和主观状态的现代中国(精神显现)。  相似文献   

2.
<论辩的魂灵>是鲁迅运用逻辑思维批驳诡辩和谬误的典范之作,从逻辑学上对其进行剖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揭穿现实中玩弄诡辩、故意混淆视听的种种行为.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伤逝》曾多次被改编成不同媒介的作品并被广泛传播。然而作为鲁迅被改编最多的作品之一,《伤逝》改编作品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该领域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白。同时,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各类作品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伤逝》改编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鲁迅经典文学作品应如何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超的《鲁迅家世》,在1991年出版时嘱我写序.我当时因病未能写成。现在听说这本书要修订再版,我要将这序补写寄上,以表示我的心意和对这本书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富有张力的结构体式,悲喜剧复杂交织的美学精神,深沉峻厚的文体风格和融合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开创了中国小说的新阶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显峰 《科技资讯》2011,(26):211-211
教学鲁迅《祝福》一文时,可从启发学生分析典型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性格、带领学生分析写作方法等几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来阅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写作方法的领会、作品主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8.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鲁迅《伤逝》的立意是描写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或借用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悲剧批判旧社会、封建残余及当时盛行的片面的个性解放思潮。本文重探《伤逝》的立意,认为《伤逝》的主旨是鲁迅在时代与思想新旧交替之际,带着留恋、伤感、期待,勇敢重回"虚空"的全过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出版的三巨册近百万字的《许广平文集》包括三部分:回忆和纪念鲁迅以及记叙作者自女师大时代就开始的与鲁迅并肩战斗、工作与生活;有关鲁迅著作出版的筹划、介绍以及拯救鲁迅藏书、评论研究鲁迅的著作等;作者冲出封建大家庭,走向社会,成长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这部内容丰富的巨著,清晰地记录了一位终生不渝勇敢捍卫鲁迅精神,保卫鲁迅文化遗产的坚强卫士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1.
鲁迅1908年在《河南》月刊上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个人"、"个人主义"、"非物质"等一系列问题,他在其中提倡的个人观与清末思想界所提出的截然不同。本文概括了《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个人观的两大特点:"个人"与"群体"的对立以及"平等"对独异个人的伤害,这正是鲁迅的个人观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得到回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新文学史料,考察了鲁迅对《学衡》和吴宓批评的全过程,认为那种视1922年鲁迅同“学衡派”的斗争是把吴宓作为反面人物棒喝或鄙夷的说法有欠公允。其时,鲁迅针对《学衡》与新文化运动相逆对的思潮和吴宓的思想局限予以批评是无可厚非的。吴宓作为教育家和学者,一生贡献甚多,建树甚广,其参与创办并主编《学衡》11年,经历始终,在中国文学史和学术上声名远播,影响甚大。吴宓很值得研究。为如何深入研究之,作者提出了三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写于1925年的《伤逝》向人们指出了“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困境,也未免是他对个人生活的一种拟想。厦门时期,鲁迅对新生爱情的疑虑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说《伤逝》揭示了当时险恶的外在环境对个人生存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那么,此时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爱情更为内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关于“牺牲”的讨论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走到一起。之后,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未尝不是一种觋代人酌白矗承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象征性的存在,尽管两位身处异国,并素未谋面,但他们借助文学表达国民性改造、启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为代表性文本,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文本细致研析,挖掘出其隐匿的丰富思想内涵,找寻出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上的异同,从而完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跨越国界基础上的精神链接。  相似文献   

15.
16.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将鲁迅小说《祝福》置于多重视域下审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迥异的理论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展了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使文本意蕴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本文以对该小说结构特征的探寻为基点,拟从结构的圆满性、复调性和失衡性这三个维度来辨析该篇小说结构与主题意蕴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在审美层次上展现鲁迅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黄乔生聚焦于"凡俗化"鲁迅研究,重新还原了人间鲁迅形象.他让鲁迅回归周家,把鲁迅形象重构放置在"八道湾十一号"这个空间场域中,建立在家庭视角下,进行日常生活化的俗味叙事.黄乔生还原人间鲁迅有其背后深义:一是接续八十年代"回到鲁迅那里去",力求接近鲁迅本体;二是接续林贤治的鲁迅重构,...  相似文献   

18.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19.
《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中的代表作,显示出作家对楚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特态度.“看/被看”和“都市/湘西二元对立”两种模式在文本中创造性运用体现出韩少功对鲁迅和沈从文两种写作资源的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评价鲁迅是一个原则问题 ,大非问题。本文针对葛红兵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存在的几个原则问题进行了辨析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从《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中总结出应该得到的三点反思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