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6月15日,来华参加第三届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的德国前内政部长、社民党元老奥托·席利,在京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几位学者以及包括本刊记者在内的一些媒体人士会面,就德国内政以及包括中德关系在内的德国对外关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席利是德国政坛的资深人士,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活跃于联邦德国的政治舞台上。他是德国绿党的创始人之一,但后来因为政见不合而退出,并加入了社民党。1998年至  相似文献   

2.
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会长海因茨·屈恩于1986年9月15—25日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访问中国。9月18日下午,他在下榻的北京饭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记者:会长先生,不久前胡耀邦  相似文献   

3.
刘俊 《科技潮》2005,(2):38-38
采访夏定国教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对1998年入选的新星开始采访的时候,就希望联系到他,然而他的行程却总是很匆忙,因为除了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学工作外,他还经常被国外大学邀请讲学和研究。这次的采访可以说是很幸运地在他即将长时间赴国外教研前预约到了时间。  相似文献   

4.
<正>3月18日至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间隙,本刊特约记者分别采访了专程前来与会的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前副国务卿施静书(Josette Sheeran),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里根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安利集团总裁德·狄维士(Doug DeV os),请他们谈谈对当前中美关系机遇与挑战的看法。以下是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5.
李鹿野同志是那么繁忙,他现在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我在拨电话时心中还在想,这次采访可能要赞些周章,恐怕不会太顺利,没想到他非常干脆地答应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而且一见面话匣就打开了……问:您是1985年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请谈谈当时的情况好吗?答:1985年8月我从日内瓦调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回国期间我参加了驻外使节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以及那年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解放思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和研究中心主席阿穆斯·乔丹,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率领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来华访问,在北京同中国专家和学者就世界战略、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布热津斯基博士是美国知名学者,曾任卡特前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次访问过中国,他对发展中美关系作过贡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在访华期间多次表示希望里根总统今年4月对中国的访问将进一步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他的回忆录《权力与原则》一书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译成中文,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2月23日,布热津斯基博士在下榻处会见中外记者后,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单独采访,田答了本刊记者宋明江、吴妙发提出的问题。布热津斯基博士与本刊记者的谈话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对国际问题发表的坦率意见,有助于中国公众进一步了解美国政界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本刊特将这次谈话的全文刊载于此,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最近本刊记者朱桥访问了非洲八国,这是首篇采访记。正如作者所说,很多人对非洲不甚了解,甚至有某些偏见。朱桥同志希望通过他第一手材料得来的印象,给读者介绍一些关于非洲的真实面貌。本刊将陆续发表他的采访。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受到了中国高层和民间的极大关注。印度是中国最大邻国之一,两国关系曾有过“蜜月”时期,也曾在边界兵戎相见,现在仍存在边界问题。瓦杰帕伊上台之初曾鼓吹“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由跨进核门槛,他的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也曾对中国抱有敌意。这两人后来为什么都改变了态度,并先后来华访问?本刊记者就中印之间的诸多问题采访了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助理张新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信息化被赋予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中国的起点较低,在操作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张新红认为,中国信息化发展面临十个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马可,1968年生,德国波鸿大学德国语言文学和汉学专业博士。曾在上海中德学院任教。现在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负责教育和德语方面的合作项目,有十多年在华生活的经历。马可的专栏开了一年有余,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本刊记者就专栏中一些意犹未尽的话题采访了这位"中德人"。  相似文献   

11.
叶边 《世界知识》2014,(10):44-45
由中国海军首次承办的第14届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于4月22日至23日在青岛开幕。来自论坛21个成员国和四个观察员国的海军领导人和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这次论坛年会。本刊资深合作者杨毅海军少将接受采访,向本刊读者介绍了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后记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即将开幕,本期特刊出有关这次会议的文章数篇。艾纳同志的“四国外长会议展望”就总的方面论述了今年7月四国首脑会议以来的国际形势和这次外长会议所面临的各项重大问题,指出会议的前途和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努力方向。在德国问题方面,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观察员代表团团员吉卜特纳先生为本刊撰写的“日内瓦会议与和平解决德国问题”及王克勤同志的列国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概况”;在东西方贸易问题方面,有林孟熹、钱敏齐二同志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1999,(3)
我认识王永炎院士是在他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的时候,当时他刚刚获得199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看到他的资料后,我一直想采访这位在中医界有名望和有影响的人物。可是与他的秘书约了几次都没能成功,原因只是他太忙了。作为中医界仅有的7名中科院院士中量年轻的王永炎,他除了要忙于学校的工作以外,身上还兼有业内的很多头衔,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这次采访的时候他已经荣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据说他受命于此是准备要将我国中医学界最高科研机构作一番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我国中医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我的采访是先从他个人谈起的: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桉心的东亚传统文化至今在全世界仍有着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西方甚至在东亚,很多人认为这种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不利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对于这种观点,参加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韩“东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的专家给予了坚决反击。在这次会议上,记者采访了两家主办单位中国“天地生人”讲座的负责人宋正海和韩国东洋社会思想学会会长崔锡万。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16~19日,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宗教与医疗研究计划、亚洲医学史学会主办的“宗教与医疗”学术研讨会暨亚洲医学史学会第二次年会在台北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英国、德国、美国、西班牙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及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开幕式上,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王汎森、亚洲医学史学会会长酒井静先后致词。  相似文献   

16.
在不久前结束的合肥市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来自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的李林峰同学先后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他的项目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成功的秘诀又在哪里?为此,本刊小记者特地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7.
追风人物     
<正>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去世4月13日,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德国城市吕贝克的一家医院去世。格拉斯出生于1927年,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君特曾入伍。战后他一度成为美军战俘,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后来他从事过各种职业,最后成为职业作家,并于1959年创作了反纳粹的长篇小说《铁皮鼓》。《铁皮鼓》被认为是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称"《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后,一位美国记者去战败的德国采访。他惊奇地发现,尽管当时德国的经济已全面崩溃,生活用品奇缺,城市里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焦土,然而,住在防空洞里的德国人仍不忘记用有限的清水在炮弹壳里养一束束鲜花。由此,他认为,德国一定会重新崛起。因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美的追求的民族,其精神是不可估量的。历史已为他的话做了最好的注释。中国是传统园林大国,有着近5000年的养花、赏花传统。古代劳动人民培育的荷花、玫瑰、牡丹、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13,(3):11-11
德国奶粉严重缺货,德国妈妈们发怒了!咪路咪和爱他美是来自德国黑森州美乐宝旗下的两个品牌,在奶粉品牌中销售很好。但目前在德国,基本上已经买不到这两种品牌的奶粉了,一位德国妈妈接受德国《时代周报》采访时愤怒地说:"原因就是中国人把我们的奶粉买光了。"自三氯氰胺丑闻后,中国人开始喜欢购买德国奶粉,以致于德国本土的奶粉长期缺货。美乐宝发言人斯蒂芬·斯多尔对《图片报》这样说:"我们既不直接卖给中国人,也不  相似文献   

20.
普里马科夫院士是苏联著名的国际问题学者,现任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他曾在本刊今年第一期上撰文谈苏联新的政治思维,因而已为本刊读者所熟悉。今年6月23日,承苏联《新时代》周刊同行们协助,本刊特派记者萧扬、黄书海、王荣久采访了普里马科夫院士。谈话是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