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Brennan编制ECR问卷和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436名大学生分别进行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的测评,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依恋类型的各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的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惧怕型依恋和冷淡型依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信效度,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现状及网络成瘾发生的特点。方法:在武汉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374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由周治金、杨文娇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74名被试中,网络游戏成瘾者有36名,占9.6%,网络信息成瘾者有32名,占8.6%,网络人际关系成瘾者有39名,占10.4%。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性别、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类型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的主要类型.方法:以长沙地区两所大学286名学生为被试,以自编的网络使用动机问卷和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结果: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动机类型为:社会交往动机、虚拟社群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商品资讯动机、匿名交往动机、社会性学习动机.虚拟社群动机、匿名交往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使用时具有其相应的动机,网络使用者的行为表现并不完全就等同于个体内在的网络使用动机.网络的虚拟环境成为吸引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并导致其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及其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筛选出来的网络成瘾和对照组的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大学生都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二者在外显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存在低相关;外显自尊与现实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内隐自尊与网络社会支持中友伴支持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主观支持对外显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友伴支持对内隐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年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年级的增高,网络成瘾水平逐渐下降,大一网络成瘾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大三和大四的网络成瘾水平最低。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年级是网络成瘾水平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角度剖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人际交往焦虑、社会支持缺乏等都是人际交往障碍的症状表现,也是促使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源所在.从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个方面入手去戒除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改变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际环境、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加强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帮助大学生戒除网络成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妍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8(3)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215名大学生依恋和网络成瘾进行了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其中大学生依恋类型中,害怕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大;在回避和焦虑量表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量表上的得分男女差异显著,在信息成瘾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都与安全型得分相关不显著;专注型和害怕型依恋对网络成瘾具有微弱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联系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个性,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作了共性和个性的阐述,尤其强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层人士的关注,并为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是伴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现象,它严重阻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本文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引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学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信息存储、加工、传递的方式,给人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越来越频繁的人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中,个体的心理状况,甚至人格特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过分沉湎网络所诱发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成瘾的迷恋,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网络使用对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WHOQOL-BREF量表对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阳性率为16.6%,男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生(P〈0.05);大学四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其他3个年级(P〈0.05),一年级学生相对较低;网络成瘾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分别为12.23±2.31、12.38±2.30、12.99±3.58和12.10±2.58,均低于网络正常使用组;网络成瘾组和网络正常使用组在生理和心理两个领域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社会限制,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却孕育出了一种心理异常的新型疾患——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简称网瘾症。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家长、学校和政府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广大学者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预防、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时一个关注热点。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测量工具在实质上是对概念的操作化,由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在当前还不统一,网络成瘾的测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出现了多种测量工具并存的局面。本文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网络成瘾测量工具做了阐述,并提出了网络成瘾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普及化而产生的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新型疾患,它的形成既有心理上的因素,也有生理上的因素。但到目前为止,社会上还没有对网络成瘾进行有效诊疗的专业措施,高校也没有设立对这种现象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专业性咨询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高度重视并开展宏观层面上的预防措施,同时积极探索具备专业技能的矫治手段,这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引起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已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其行为的预防也给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自我整合与完善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渴望交流,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较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有的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不能自拔,日益堕落,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严重违法犯罪的后果。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学生网络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最终让学生能在网络中合理自由地遨游而避免成瘾,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