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表明:蛇绿岩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江南元古代东安——雪峰期古岛弧褶皱系西端东南缘桂北龙胜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延伸。通过对蛇绿岩常量元素岩石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表明龙胜存在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套与岛弧成因的蛇绿岩组成的一种复合成因蛇绿混杂岩。微量元素(Zr、Cr,Ti、Sr、Ni等)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同样得到进一步验证。龙胜一带为元古代雪峰期海沟岛弧系。由于大洋板块从龙胜南东大洋一侧向北西运移,并与古扬子大陆板块碰撞俯冲。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次生构造定位于消减带上,岛弧成因蛇绿岩则由于洋壳物质潜入于上地幔发生部分分熔再生上升侵位形成。龙胜蛇绿混杂岩从北西向南东分布着三门、龙胜二个次一级的楔状蛇绿岩带,即当时至少有过二次板块俯冲增生作用。这一作用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反映了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壳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增生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化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可分为上俯冲带型(SSZ))和洋脊型(MORB)两类,混杂岩中部分砂岩源自塔里木被动大陆边缘,部分源自与SSZ相关的构造环境和南侧的沙拉扎山火山弧,蛇绿岩形成侵位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古壳俯冲作用之前,“弧”前拉张作用形成了MORB型蛇绿岩,古洋壳向南俯冲的早期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在洋壳冲闭合期间,蛇绿岩发生拆离并向北仰冲侵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描述该区逆掩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准噶尔微型古板块的运动体制和深部独特的壳幔结构。准噶尔“古空间应力系统”控制了盆地“外压内张”的构造格局;该区逆掩断裂带的形成是在海西晚期西准噶尔褶皱系向东南沿达尔布特深大断裂仰冲和准噶尔微板块向西北俯冲的结果;该区断裂带与油气富集的关系较为密切,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非常优越,“前沿断褶带”等领域应为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4.
蛇绿岩研究新进展及其定义和分类的再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蛇绿岩保存于大陆造山带中,在地质历史上产于洋--陆过渡区多种构造背景(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弧前、弧后、弧内、弧问、板块三联点、转换断层、大陆裂谷或它们的复合背景等)的洋盆扩张脊.蛇绿岩以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为主,是一套彼此具有成因演化亲缘关系的、古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的有机组合.我们把蛇绿岩概括为产于洋盆扩张脊的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组合.蛇绿岩按构造背景有红海萌芽型洋壳和大洋中脊型洋壳两个端元,可三分为近陆的活动大陆边缘型--科迪勒拉型、东地中海型(新特提型)过渡型、西地中海型--大洋中脊古特提斯型.科迪勒拉型和东地中海型均属俯冲带(SSZ)上叠型,更近陆靠俯冲带;环太平洋型和被动大陆边缘型属特提斯型.  相似文献   

5.
威尔逊旋回中板块俯冲起始是指一个板块边界下沉并挤入另一个板块底部形成新俯冲带的过程,是地球动力学演化和威尔逊旋回的一个关键点。目前对俯冲起始机制的认识一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薄弱环节,而争论主要集中在板块俯冲起始是自发,还是诱导。自发俯冲起始包括转换断层塌陷、被动陆缘塌陷和地幔柱头周缘垮塌,诱发俯冲起始包括俯冲传递和极性反转,这两类诱发俯冲起始过程主要与微陆块、岛弧、大洋高原等碰撞拼贴过程有关。俯冲极性反转通常发生洋内环境,而俯冲传递既可以发生在洋内,也可以在活动大陆边缘。通过实例分析发现碰撞诱发的俯冲极性反转和俯冲传递可能同时发生,比如在加勒比海地区。另外,翁通爪哇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俯冲起始在碰撞后10 Ma内启动,对于特提斯构造域,尽管存在多期次的俯冲传递过程,但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东天山加里东造山带为一沟-弧-盆褶皱系,共内部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可分为海沟俯冲杂岩带、岛弧带和弧后盆地褶皱带。它主要是在晚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阶段于塔里木古板块北缘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逐渐演变成西太平洋型,最后伴随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之沟-弧-盆体系的闭合而形成的陆缘增生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孟加拉湾若开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钻井等基础资料建立主干剖面,结合平面构造展布及剖面构造特征研究孟加拉湾若开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若开盆地是一个主动大陆边缘海沟背景下的增生楔盆地,经历了晚白垩世-古新世早期发育期、始新世-渐新世缓慢碰撞期和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定型期3个区域演化阶段。平面上划分为东部的若开褶皱带和西部的海底平原带。若开褶皱带具有南北分段特征,根据构造特征差异分为2段:(1)北段挤压褶皱带,主要发育NNW走向、带状分布褶皱。北段挤压褶皱带可分为高陡褶皱带和低缓褶皱带2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变形强度从东往西逐渐减弱。(2)南段走滑褶皱带,褶皱表现为宽度较窄,并发育明显走滑构造。主干剖面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研究区构造变形开始于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第四纪变形强烈;构造变形从东向西传播,东部变形时间早,变形强烈,而西部变形时间晚,变形较弱;在中新统沉积后,区域构造发生翘板式逆时针旋转,沉积中心从东部迁移到西部。若开盆地的构造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B型俯冲碰撞控制,由于俯冲碰撞接触带在若开盆地呈弧状,南北两段应力场不同,导致南北两段构造变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A:记录着地球磁极反转的“记录纸”就在大洋中海岭的两侧。各个大洋底都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扩张,从而引起大陆板块移动,以及山峰隆起和地震。扩张时,岩浆会从海岭的缝隙中涌出,每次涌出都不会完全覆盖上一次凝固的熔岩,而是将原有的熔岩向两边推,因而在洋底形成有规则排列的褶皱带。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合皖中复式褶皱与拗陷盆地是中生代陆壳多层次拆离滑脱造山运动之产物。北侧发育推覆、滑覆构造,对接于凤-定山区;南为合肥拗陷。结晶基底断块沿先存铲型伸展断层,作反向继承性仰冲或俯冲,使陆壳加积缩短。本文提出了一个在大陆地块碰撞下,以多层次构造拆离为背景的陆壳缩短模式。  相似文献   

10.
粤东大北山地区的火山岩及次火山岩、花岗岩具有同源性和同期性特征,形成时代相当于侏罗—白垩纪。其岩浆来源可能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重熔的产物,岩石成因类型应属于Ⅰ系列。  相似文献   

11.
侯广顺  杨贺杰 《科技信息》2009,(18):21-21,23
大洋板块俯冲是板块构造中威尔逊旋回的重要环节。俯冲带环境下具有特殊的火成岩岩石组合,并产出有大量金属矿产。大洋岛弧与陆缘弧的火成岩组合以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组合为主,其中陆缘弧的中酸性组分相对偏多。埃达克岩产出在特殊的俯冲带环境下,例如热的年轻洋壳、低角度缓慢俯冲及特殊的地热等环境。埃达克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富Nb玄武岩。埃达克岩通常伴生有大量的金、铜等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2.
四川汶川大地震与C型俯冲的关系和防震减灾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冲断带,属构造地震.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大陆构造,属C型俯冲(陆内俯冲)模式.C型俯冲不仅控制油气资源分布,还孕育着发震机制.作者从龙门山冲断带地史演化、变形特征、深部地球物理信忠,建立起龙门山C型俯冲构造运动模式.汶川大地震发震与此模式的地质构造背景关系密切,是现今发生的陆内俯冲引起的地震.当时可能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这才可能是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汶川大地震可能发生在上地壳底至中地壳深12~24 km的高导层上,属中国陆内俯冲型地震,很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中国大陆的远端效应触发作用所引起,与印度板块推挤作用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深部物理状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燕山末期——喜马拉雅初期由于华北板块相对于秦岭造山带的俯冲,在秦岭北缘形成巨型陆内俯冲带。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该带为一向南倾斜的强反射波组带,并且在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中该带表现为略向南倾的低阻带。南侧为高阻体,北侧为多层结构;流变学特征揭示,该俯冲带南部相似于造山带的核带,北部则相同于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充分证明了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台重要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体作用及其来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中生代是华北地台金矿床的最重要成矿时期,该时期的金矿床与煌斑岩和花岗岩类密切伴生。煌斑岩以富金和富LILE为特征,而花岗岩的金含量则甚低;金矿床的铅、氢、氧和硫同位素组成高度分散,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金矿床中的蚀变时间上从早到晚的演化和空间上从下到上的分带为:由气化-高温(300℃-450℃)阶段的钾长石化,经(高-)中温(200℃-320℃)阶段的黄铁绢英岩化和绢英岩化,变为中-低温(220℃-150℃)阶段的硅化。金在钾交代阶段活化转移,而在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开始沉淀成矿。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以及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生代时期的强烈碰撞、挤压和俯冲造成了华北地台金矿床形成的有利构造环境。俯冲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去气、去碱、去硅和去LILE(包括金)等作用,可形成含金成矿流体。在 俯冲板块进入地幔后,含金流体和分熔产物一起上升并交代地幔楔,形成能够产生富金粕斑岩浆的富集地幔。同时,仰冲板块中的褶皱、变质、花岗岩 的形成、火山作用、煌斑岩侵入、 水/岩反应,以及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和交换作用,促进了金在有利环境中聚集成矿。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金在俯冲带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球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征,发现全球的地震和火山具有相似的活动区,其活动区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全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区大致可以分为大陆活动区、大洋活动区和俯冲-碰撞带.根据近一个世纪内地震和火山发生强度的大小,将全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划分为四个时期,通过分析全球地震和火山分布的平均维度曲线,发现地震和火山在时空上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这很可能与板块的运动密切相关,但局部却显示出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超高压变质及其引伸的大陆深俯冲作用是数十年来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思想最活跃、竞争最激烈的研究领域之一.按照传统的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边界消减俯冲带上,大陆地壳因其密度低,不可能俯冲到高密度的地幔中去.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受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造山后垮塌作用控制。火山岩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57~145Ma。限定了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41~117Ma。兴安岭地区在早白垩世早期经历了连续的沉积-火山-沉积作用演化过程。其中,130~131Ma的火山岩喷发事件不但与大兴安岭由快速隆转为缓慢隆升的转换时间完全一致,而且与大洋板块对东北亚大陆由正向俯冲转为快速斜俯冲的时间完全一致。并且通过花岗岩的产出我们可以推断大兴安岭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构造事件成因。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松辽盆地发育在大陆内部古生宙-元古宙基底之上,出现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后缘,经历了晚侏罗世地幔上隆、陆壳坳陷,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上涌、引张裂陷、晚白垩世盆地挤压、构造反转和新生代较小幅度伸展断陷多阶段的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发生在松辽盆地的从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挤压增厚再到拉伸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是中生代伊泽奈崎大洋岩石圈朝东亚陆缘俯冲-碰撞作用的结果,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洋壳运动方向、俯冲角度、俯冲速率的变化、俯冲带位置的迁移、大陆内部对洋壳消减了作用的响应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海沟一岛孤一弧后盆地复合体系的成因与软流圈及岩石圈的流变性有关,以前者为主,并遵循流体运动的最小阻力原理。俯冲有两种类型:一是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的俯冲,二是大洋岩石圈之间的俯冲。弧后扩张及岛弧升高在时间上的滞后现象,也可以用此原理来说明。  相似文献   

20.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超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全长200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1.0Ga左右,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带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