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们在去文化馆的路上,恰巧经过父亲的鞋摊。很远我就看到父亲穿着一件很旧的工作服,正在埋着头干活,那么专注和用心。当大家谈笑风生经过父亲的鞋摊时,“爸—”我轻轻地叫了一声。父亲抬起头,吃惊地望着我,随后朝我摆了摆手,示意我去和同学们呆在一起。“这是你爸?”一个同学惊讶地问道。我点点头,不知怎么我的脸却红了。那天晚上父亲回家时心情特别好,还破天荒地买了瓶白酒和两样下酒菜,这种情况对于一向节俭的父亲来说是很少见的。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那天很自豪、很高兴,因为他的女儿当着一大群市里最优秀的学生面叫了他一声爸。(卢素玉)…  相似文献   

2.
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十天。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同学送他这双“鞋”的…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拉链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那么拉链是怎样发明的呢? 1893年,美国芝加哥有一位名叫惠特科姆·贾德森的制鞋工程师,他发人们在系长统靴子上的长鞋带时很费事,就萌发了设计一种方便扣紧装置的念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他设计出了一种“滑动锁紧装置”,这种装置  相似文献   

4.
炫酷科技     
正"磁铁鞋":可在天花板上倒立行走英国一发明家从电影中获取灵感,动手发明了一种磁铁鞋,穿上这双鞋可在金属天花板上倒立行走。据悉,该发明家用了一周时间制造这双神奇的鞋。首先,他将微波炉的变压器改造成磁铁,然后将这块磁铁与车载蓄电池连接在一起,再把它们固定在特制的鞋形板上,最后他给鞋形板装上电源开关,使其能通电,最终成功做出自己专属的"磁铁鞋"。目前,穿这双鞋还存在一定危险,因为鞋子依靠的是电磁铁,一旦断电,将从天花板上掉下来。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12,(2):16-16
正同默克尔比起来,克里斯蒂安·伍尔夫这个名字一段时间之前还让人觉得很陌生。不过最近他突然"红"了,这位德国现任总统,因为隐瞒房屋贷款获得渠道以及威胁媒体不要报道此事而犯了众怒。1月7日,德国示威者在德国总统府外举行示威活动,示威者高举鞋子和标语,要求他辞职。德国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作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伍尔  相似文献   

6.
正成名往往在时间以后,而成就一定要做在时间以前,我喜欢把梦做在时间前面。——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冯·拜尔拜尔有些委屈。今天是他10岁生日,他盼了很久,想全家人一起庆祝。可是,早上,爸爸跟往常一样,戴上眼镜,忙着读读写写。妈妈呢,虽然记得今天是他的生日,却不提醒爸爸,而是带他去外婆家待了一天。  相似文献   

7.
脚型三维测量与特征参数自动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脚型自动测量的目的是提取与制鞋相关的特征参数,并用这些特征参数指导鞋楦的设计,制造出合脚的鞋。本文在脚型测量仪获取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脚型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文中详细描述了主要特征参数的定义,提出了在未做标记的情况下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结合实际脚型测量给出了测量结果。特征参数的自动提取可为个体化鞋揎的设计和量脚制鞋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根据视频监控中行人所穿鞋的鞋型搜索犯罪嫌疑人是公安机关常用侦查技战法。然而在现实案件中很多视频监控分辨率较低,公安民警不能精确识别到具体鞋型,且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警力。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对低分辨率视频监控下的鞋类进行自动分类的方法。参考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制定的制鞋标准,初步将鞋类分为皮鞋和运动鞋两大类;构建鞋类数据库,包括59 853幅皮鞋和47 878幅运动鞋图像;进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设计一种适用于鞋类自动分类的鞋类识别网络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鞋类自动分类模型在测试阶段对鞋分类的准确率达到了95.7%,可见基本能准确识别皮鞋和运动鞋两类鞋。  相似文献   

9.
正布拉德是住在印度孟买贫民窟里的一个10岁的男孩,每天提着袋子在火车站的站台附近捡废品。这天下午,布拉德捡到不少废品,很高兴。但不久,他的麻烦来了,脚上那双很破的鞋"罢工"了。他提着那双鞋,走到角落里坐下,看能不能把鞋修补一下再穿。他摆弄了半天,依然无法让鞋子"复工",只能沮丧地低头看着面前来来往往的一双双脚,确切地说,是看那一双双鞋。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的德国大选结束了延续16年之久的科尔时代。时隔数月再来评论科尔的功过似已过时。但要探究德国未来的走向,就不能不回过头来在科尔时代寻找事物发轫的最初轨迹。因为他毕竟是联邦德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即便他走了,在德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的影响仍是巨大的。他在执政期间的一些功绩将被永远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拉链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那么拉链是怎样发明的呢?   1893年,美国芝加哥有一位名叫惠特科姆·贾德森的制鞋工程师,他发现人们在系长统靴子上的长鞋带时很费事,就萌发了设计一种方便扣紧装置的念头.……  相似文献   

12.
谢尔夫     
最近当选为奥地利总統的阿道夫·謝尔夫生于1890年,是一个玻璃工人的兒子,他16岁在大学讀書时就参加了社会民主党。1914年他从维也納大学畢業,得法学博士学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發生,他被征入伍。战后,他重新参加政治活动。从1919到1933年,一直担任奥地利下院議长的秘書,1933年当选联邦議会(議会上院)議員。1934年陶尔斐斯政府發动法西斯政变后,謝尔夫被捕,不久获釋;在德国占領奥地利期間,又曾两次被捕。1945年,苏軍解放奥地利后,他参加了重建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社会党)的工作,并参加了临时政府。从1946年起,他一直担任社  相似文献   

13.
一位英国人说,在英国伦敦街头,每一百辆小汽车中有八十辆是日本制造的。而在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的街头,到处可见的是台湾出品的塑胶鞋。台湾鞋价格便宜,式样趋时,很合美国人的消费口胃。1969年台湾鞋类产品外销2千万双,1971年即达1万万双,1976年台湾制鞋业的外销量已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一大鞋类出口地区,产品主要倾销美国。 美国政府对此非常不满,因为台湾鞋的风靡美国,完全有可能摧跨美国的制鞋业。1977年,当时的卡特政府派出代表和台湾谈判,要求削减鞋类进口。但是台湾的鞋类生产并没有因为美国的贸易限制而放缓脚步。1986年台湾的外销鞋类总量达到顶峰,共84217万双,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可以穿上台湾制造的塑胶鞋。  相似文献   

14.
<正>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散漫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那天我去一家公司洽谈业务。公司主管招待了我。他问我,要喝水吗?我说,喝。他问我,你要喝多少?我随口说,一杯吧。结果一杯水没喝完,业务谈妥了,我起身告辞。他叫住我,一脸不高兴地提醒我,你的水还没喝完呢。我说,喝不下了,就一点儿水嘛!他严肃地说,既然你喝不完,为什么你刚才要一杯水呢?你可以跟我要半  相似文献   

15.
<正>6月15日,来华参加第三届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的德国前内政部长、社民党元老奥托·席利,在京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几位学者以及包括本刊记者在内的一些媒体人士会面,就德国内政以及包括中德关系在内的德国对外关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席利是德国政坛的资深人士,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活跃于联邦德国的政治舞台上。他是德国绿党的创始人之一,但后来因为政见不合而退出,并加入了社民党。1998年至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上,美国和英国是亲密的盟国,然而,就是这两个国家在149年前,因为一头猪差点爆发了全面战争,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猪战"。1859年6月15日那天,一个名叫莱曼·卡特拉的美国农民在美英两国具有争议的圣胡安岛上发现了一头猪,他以为这是一头野猪,于是就举起猎枪射杀了它。但是他杀猪的场景被别人碰巧看到,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杨海峰 《科技资讯》2009,(26):168-168
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制鞋企业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步骤。从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培养入手通过QC活动,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严格的层层检验把关制度等来对鞋靴产品质量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8.
吃在韩国     
我在德国一家航空公司工作,长途旅行,当然选择乘坐我们"自己家"的飞机,在法兰克福机场登机时,我一眼就认出那天在门口迎宾的德国同事妮可。她在看到我的那一刻眼睛睁得好大,在飞机起飞后她告诉我说,她第一眼看到我时就想,不是她上错了飞机,就是我搭错了飞机,因为我们平时只有在飞中国的航班上才会见面,而这是飞往韩国的班机。  相似文献   

19.
买鞋的学问     
鞋面上的学问天然的皮革,尤其是柔软的羊皮最适宜女性。对其它非天然性的材质应慎重选择,若需长时间地穿着或运动,最好不要买这种材质的鞋。因为长时间穿用非天然皮革的鞋,鞋面爱坏不说,它对人体的健康也十分不利。真皮漆皮鞋要求工艺较高,而真皮运动鞋则要求用料多,裁缝工艺也较为复杂,因此,这两种鞋的成本较高,售价也就相对高些。不  相似文献   

20.
高君扬 《世界知识》2012,(16):58-59
当约翰·马克在1948年夏天的那个炎热傍晚点燃圣火时,他也许并不会意识到,圣火在伦敦的下一次燃起将要等待漫长的64年。从温布利球场到"伦敦碗",从战后的获胜者再到欧洲的"边缘人",英帝国经历几度起伏。作为"没落的贵族",伦敦奥运呈现的不只是赛场上的激情洋溢,似乎也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样情结。英国与德国:结一对欢喜冤家比起近邻英国、法国在主办奥运会上的无限风光,德国在负责组织、筹办奥运会方面的经历真可谓一波三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以后,世界各大国都把筹办奥运会作为彰显国力的绝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