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的科学哲学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发展过程后,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文章从积极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的角度,回顾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它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等,总结了经验,指出中国科学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的哲学要获得独具特色的长足发展,要在世界哲学化丛林中确实赢得重要地位,就要全面地比较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反映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先进的学科学派思想理论成就。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还应不断地走向世界化、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首先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可是,工程哲学却是于21世纪之初在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兴起和基本同步发展的。文章简要介绍了2002年以来工程哲学在中国和欧美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已经发表的重要著作,最后,简要评论了东、西方工程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杨必仪 《凉山大学学报》2003,5(3):127-129,173
本从哲学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思维方法,认为思维研究的发展必然影响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重视思维科学研究,尤其是该学科在21世纪前沿性课题泛系思维的研究是人工智能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存境况:人类生活的全球化趋势、多元价值的冲撞与交融、社会各领域寻求发展的种种内在困境等等。这种境遇促使对人类生存境况给予特别关注的价值哲学进行深层反思。为此,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及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由国际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的优秀德育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教育方面,古代中国为今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德育传统,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对德育过程的科学认识,对德育原则和方法的一系列精辟见解,继承这些优秀德育传统是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领导理论和实践是非常丰富的,他的领导哲学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这些宝贵遗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一、什么是领导哲学先从领导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领导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指导领导科学的研究,而不能代替它。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限于领导工作这一专门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而领导科学则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至40年代,从中原地区走出来的三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嵇文甫、赵纪彬,他们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艰难困苦的探索历程中,上下求索,从思想学术上为现代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标志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为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和中国哲学的创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嵇文甫对先秦诸子哲学、宋明理学特别是左派王学的研究有较高的造诣,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之一。赵纪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确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书写中国哲学史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特点,本文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于生产力的增长,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建设经济高度发展,社会获得巨大进步,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获得巨大提高的小康社会,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同步性。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全面依托。因而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教育改革,特别是德育改革的力度,扫清发展的障碍,为主体性德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贯穿经济法体系的指导思想。经济法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前者强调处理好效益、公平以及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后者主张对干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高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指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呈现出鲜明的人本价值取向,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马克思认为,人要在现实中实现自由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自由时间的增加,它包括了人在自然面前获得自由和个人在社会中实现自由。二是人自身也应该自由自觉地发展自己。前者是自由实现的在外因素,后者是自由实现的内在要求,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所以高校素质教育建设对人才培养和科教兴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核心、基本任务、重要手段以及重要途径等四个方面,对德育教育、创新教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作了分析和论述,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治建设在“三重转变”、人治与法治、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中,虽要面对破旧立新的复杂性,但也容易形成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变革运动,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拨开了迷雾。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法治变革,但中国法治建设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中国固有的人治传统的影响和西方化的法治实践的挑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路径,形成以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社会权利救济途径为路径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G1-Gini组合赋权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1赋权和Gini(基尼系数)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构建了基于G1-Gini组合赋权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典型的10个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与特色:通过设置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准则构建反映人与人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从德国社会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渠道和保障,而在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保持社会稳定与相对公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但要具体落实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还需地区与城乡的协调发展。而以上所有的因素都将最终落脚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说到底,教育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