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2.
宋天宇 《科技信息》2008,(15):194-194
紧张心理对于参加歌唱表演的人来说是客观存在的。表演者不应回避它,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歌唱表演中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按照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构成,从有效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出发,依据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念、原则,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模式,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出困境,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相似文献   

4.
浅谈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在练习英语口语时往往认为:所掌握的英语词汇不多,语音又不好,说不好英语会让人笑话。因此。出现了越不敢说越说不好,越不说就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我们认为,要练好英语口语,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然后要对英语学习百分之百地感兴趣。在练习中克服害羞心理,学会用身体语言和目光交流帮助语言交流,不断地增加词汇量,改进语音语调。经过不懈努力,练习练习再练习,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琴  姜云霞 《科技信息》2010,(33):I0266-I0266,I0278
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成长是职业发展的需要,是自我修炼的需要,是人格提升的需要。激发自主成长意识、养成自我反思习惯、持续不断地学习、重视自我的职业规划是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生涯中心理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处在纷繁、复杂生活中的人,怎能会一帆风顺?人往往会遇到心不舒、气不顺、甚至让你生气的事。这时怎么办?古时候西藏的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有个战胜生气的高招可资借鉴——跑上三圈。  相似文献   

7.
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而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童铃 《今日科技》2006,(8):58-59
史书记载:“孔明三气周瑜而致瑜死。”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们平时也会因为对方处理某事不当而脱口而出“:你可气死我了!”人被气死,究竟有迹可寻吗?生气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突发性心脏衰竭造成猝死人生在世,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有些人或事甚至会让你暴跳如雷,大动肝火。可是,科学家提醒说,那些容易生气的人需要注意了,因为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生气所引发心律不齐的心电图比一般心律不齐心电图来得更加混乱,也更加不稳定,所以是最致命的。如果希望自己拥有一颗“奔腾的心”,请努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线索可以证明突发性心…  相似文献   

9.
消气吧     
正在一座山里,住着一只善良的小松鼠蹦蹦,他很为动物朋友着想。最近,他发现不少动物朋友整天愁眉苦脸,原因是他们觉得有很多让他们生气的事。蹦蹦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于是他灵机一动,开了一家消气吧,专为动物朋友消气。新学期,河马壮壮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开学第一天就生了一肚子的气。事情是这样的:淘气的猴子跳跳在壮壮快要走到他跟前时,故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模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按照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构成,从有效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出发,依据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念、原则,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模式,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出困境,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相似文献   

11.
“非智力因素”在概念的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对实践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应把非智力因素放回到心理结构中去重新构建,应当把反映主体性的自我突显出来,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共性过程、自我倾向和个性特征三大类,传统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都是迷失自我的心理学。心理科学的研究应重视思辨和实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存在自我形象发展趋势不明确,适应新环境所感到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惑;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浓厚;注意品质有弱点,人格有弱点,恋爱心理有偏差等心理困惑。本文探求其来源,要求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相似文献   

13.
多与生活态度积极的人在一起,你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积极起来,因为你周围的人会给你积极的暗示。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积极的人,遇到挫折,不轻言失败!取得成绩,不沾沾自喜!追随积极的人,他们会不断给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在练习英语口语时往往认为:所掌握的英语词汇不多,语音又不好,说不好英语会让人笑话。因此,出现了越不敢说越说不好,越不说就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我们认为,要练好英语口语,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然后要对英语学习百分之百地感兴趣。在练习中克服害羞心理,学会用身体语言和目光交流帮助语言交流,不断地增加词汇量,改进语音语调。经过不懈努力,练习练习再练习,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15.
贾涛 《科技信息》2012,(21):331-331
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有鹏  李扬 《奇闻怪事》2009,(10):42-44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期。面对这一特殊时期,学生会产生许多心理不适应,若处理不好心理矛盾、排除不了心理烦恼,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相似文献   

17.
传统典型说均没有超越抽象性格论和唯性格论的局限,只有较为全面、深邃地展示心理结构的形象才可能成其为典型。由于受本我的驱使1外部世界的制约和超我的监督,自我的心理结构常常会发生裂变,裂变一般包括分裂和突变。自我面对势均力敌,各自称霸的本我,外部世界和超我,会使典型心理结构分裂为特色的多样性,作用于自我的本我,外部世界和超我相继以绝对优势战胜另一方并主宰自我,会使典型心理结构发生突变,使典型特原发生一次性或多次性发展变化。许多世界公认的典型均蕴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心理结构的裂变。尽管突变使典型时而表现出这一特质,时而表现为那一特质,甚至互相矛盾,但始终是同一典型的整体特质,心理结构的裂变一般有外在形态和内在形态,外在形态一般诉诸现象世界,具有含蓄性,内在形态则原始地存在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具有明晰性,比较而言,西方文学多切入内在形态,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示心理结构的裂变,有较强烈的忏悔意识和悲剧性效果,中国文学则很少有心理结构的裂变,也缺乏强烈的忏意识和悲剧性效果,一般多限于外在形态的展示。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沉睡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它是生命之灵魂,也是人自主发展的源动力。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产生对生命的炽烈追求,才会催生学生朦胧的学习理想。利用成功人士的正面引领,唤醒学生学习理想的朦胧意识;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疏导,催生学生追求学习理想的热情;逐步放大可以达成的目标,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理想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谢斯莉 《广东科技》2011,20(12):26-27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评价。缺乏自信心,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对人影响最大的心理缺陷是不自信,社会越向前发展,缺乏自信的人就越不适应。而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做事畏手畏脚。这对他们的成长和今后的事业发展很不利。本文对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与培养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恶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并且这些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心理问题帮助资源。面对挫折时不能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产生了心理疾病且不去积极地寻求治疗。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国家、高校要逐步改变现有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机制,使之适舍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使自己尽快走出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