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在舅父母家长大,少年被送入寄宿学校,成年后,到贵族罗彻斯特家做家庭教师。几经周折,最终成为罗彻斯特的妻子。简·爱性格坚强自尊,具有独立、反抗精神。她是十九世纪争取家庭和社会生活平等权利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2.
《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人公简·爱和苔丝作为女性勇敢反抗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典型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认同。但两者的不同命运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通过对比分析简·爱和苔丝在面对人生遭遇和爱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可以探讨女性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名著《简·爱》一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具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特别是她思想中的平等与自由观念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本文着重分析了简·爱的平等与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向读者展示了简·爱的魅力根源。  相似文献   

4.
靳慧敏 《科技信息》2009,(27):154-155
《简·爱》是一部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世界经典名著,祝庆英译的《简·爱》和黄源深译的《简·爱》,两个中译本在语义和文体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5.
在《简.爱》中,罗彻斯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家的生态观:只有自然和人高度和谐,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人和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纯洁美好。罗彻斯特幸福的失而复得、精神上的毁灭与新生是他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失衡状态恢复到人和自然和谐状态的过程。罗彻斯特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他不得不承担责任,受到惩罚。最后他清醒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最原始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张凤丽 《科技信息》2012,(19):176+171-176,171
简·爱,夏洛特·勃朗特《简·爱》里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独立和平等两大原则,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早期的童年生活。本文将着重从简·爱童年时期的遭遇分析简·爱对爱、独立和平等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简·爱的反抗性格,是从小就形成的,简·爱的反抗,是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反抗,简·爱最终和罗契司特尔的结合,表面上看似乎是她的一种胜利,实质上是她在社会上挣扎一阵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作,小说女主人公简·爱的性格既自卑又自强,运用美国现代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探讨分析了简·爱的自强,源于她内心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则来源于她t童年受到的来自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把握《简·爱》作品主人公的艺术特征,从人格之美的“双性气质”视角分析了简·爱的自尊自爱、平等自由、独立自主的人物性格,探索了简·爱在“双性气质”下完美展现尊严与爱,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气质,进而引领当代青年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著作《简·爱》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尤其是女主人公简·爱的命运及性格,更是评论的焦点.传统评论普遍认为,简·爱是女性自立、自尊、自爱的典型代表.但如果以“解构”的视角,采取“细读”之法,重新对简·爱的人格进行“精神分析”,结果会发现,其心理并非健全,其性格是自我压抑、平衡失缺、自相矛盾.在当下社会,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释压,保持良好的心态,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1.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受,其接受是一个文化过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序对《简·爱》的接受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深受宗教影响的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了一个迷失的夏娃简·爱,她在经历了盖茨黑德、罗沃德学校、桑菲尔德之后,对宗教的信仰终于带领她回到了她和亚当的乐园芬丁庄园,完成了她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宗教角度解读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简·爱》,尤其从作家的家庭背景和小说结构讨论该小说与圣经之间的契合,指出《简·爱》是夏洛特重述的圣经,讲述的是一个朝圣者的天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太原科技》2011,(2):112-112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迈克尔·戴缇和罗彻斯特大学教授理查德·杰西艾森柏格领导的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新的光敏染料.能大大增强太阳能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甘小群 《科技资讯》2013,(31):229-229
1847年10月,英国出版了一本署名为柯勒·贝尔写的长篇小说——《简·爱》,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褒贬并存,《简·爱》也不例外。本文要讨论的是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在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要人们注意《简·爱》中不被重视的人物──疯女人伯莎,并为其鸣不平。伯莎是作者的渲怨和报复,她是一个受迫害的形象,她贯穿作品始终,绝非可有可无的道具。为伯莎鸣不平绝无为作者和简·爱抹黑之幸,只是要人们共同解开疯女人之迷。  相似文献   

17.
针对很多学者提出的《蝴蝶梦》和《简·爱》相似的理论,对《蝴蝶梦》和《简·爱》运用的"哥特式"写作手法作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气候环境、故事内容、作者经历的比较,指出它们的异同点,并阐明其相似的原因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素莲 《科技信息》2011,(18):171-171,173
英国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简·爱》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和人的命运,勘称一部女权主义宣言,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创作实践对艺术创作中女性内心世界进行揭示和对后现代文论发展进行预设。此篇文章试从《简·爱》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自身经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及追求平等的爱情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精品。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而且在《呼啸山庄》中,反抗精神和批判力度显得更加强烈。但是两部作品的结局,都是与现实世界的和解,我们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两部作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首先简·爱和希斯克里夫都是来自社会低层孤儿,在寄人篱下的日子受尽歧视和虐待。其次他们的爱情都受到重大挫折,罗切斯特故意隐瞒自己已有妻子的事实,而凯瑟琳最后还是离开了希斯克里夫,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林顿。最后,简·爱和希斯克里夫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者成为了一大笔遗产的继承人,而后者在失踪三年后变成了一位有钱的绅士。这一切都说明阶级差别是两位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根源,自然而然,抗争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当然,这两部作品也有明显的差别,那就是简·爱和希斯克里夫对待仇人的不同态度,但无论是简·爱与罗切斯特在一系列人为设置的巧合下的结合还是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灵魂的重逢都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妥协,都表明了共同的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社会偏见是不可能消除的,人性的完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只能寄托在巧合或虚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0.
因宣扬暴力而一直饱受诟病的电脑游戏其实也有好的一面:能够提高视力水平。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Daphne Bavelier在2002年曾发现,玩动作类电脑游戏能够增强视觉的注意力水平。最近她就一种名为“对比敏感度”的视觉感知能力——使得人们能够在暗淡的光线下辨认出目标以及从纷杂的背景中识别出物体——比较了狂热的游戏玩家和不玩游戏的人。与不玩游戏的人相比,那些十几岁到二十多岁的男性游戏玩家在上述比对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