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有非对称影响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构建汇率和出口的二元GARCH-M-BEKK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关系.假设误差向量服从二元t分布,应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模型参数,检验了双边实际汇率波动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六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在升值和贬值期的非对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除韩国和泰国之外,汇率波动对出口变化有负效应.进而,非对称效应表现在汇率升值时汇率波动抑制出口变化的影响比汇率贬值时更大.实证结果还发现除韩国和泰国外,美国、英国、欧元区17国和日本的收入水平对出口变化有显著的正效应;人民币贬值对出口变化有显著的正效应;出口变化的波动对汇率波动有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1994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以美国、日本和欧元区作为基准国,采用简化的生产力差异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国内外生产力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生产力差异模型不能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包括生产力差异因素在内的多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诸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第三,通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找出了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综合这些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建模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单一考虑某种因素可能会对分析结果造成误导;第二,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力差异、对外开放度以及国际石油价格冲击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货币政策事件干预股指的非线性建模问题,构建平滑转换随机波动(STR-SV)组合模型,以随机波动效应代替GARCH效应修正平滑转换模型残差中非正态性。用先验的香港数据验证STR-SV模型刻画政策干预股指的非线性冲击效应。结合上海股指与同业拆借利率及货币供应增长率数据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干预股市有一定非线性、自释性与时滞性;在国家重大刺激政策之前,货币增量对股市非线性干预的当期与滞后有主导作用,带来股市动荡,而利率对股市作用不显著;刺激政策之后,利率对股指的滞后线性效应明显,市场化的利率比货币增量对股市的非线性干预作用更显著,并具有滞后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Blanchard和Quah(1989)的提出的框架下,建立一个四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s),讨论了石油价格上涨冲击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以及需求、供给、货币这些宏观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石油价格冲击是导致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石油价格冲击长期会引起实际汇率的一定程度升值,但远不及需求和供给的影响程度大。因此,在油价持续高企的情形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上升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减缓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摆脱国内需求不足,才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5.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优良预测能力的汇率预测模型愈发重要.参数模型对汇率预测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模型设定是否正确,还取决于模型能够同时:一方面能否迅速探测模型参数的结构性变化以使用最佳信息估计模型参数,另一方面能否及时识别模型解释变量以使用最佳解释变量对汇率进行预测.本文构建了自适应变元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实时检测模型参数的结构性变化,探测参数的最大化同质区间,同时还能对变量进行及时识别以选择最佳模型解释变量,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在样本外向前3至24个月的汇率预测中,自适应变元算法能显著超越随机游走,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实时最优窗算法,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与其他经济基本面模型包括:弹性货币模型,购买力平价模型,利率平价模型,泰勒规则模型,偏移泰勒规则模型.变量选择结果显示,自"811"汇改以后,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了人民币汇率走势.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包括欧元区,英国与日本的经济基本面同样能够决定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向.另外,自"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预期相比于"811"汇改之前更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合理的人民币汇率预期监管依然需要依赖于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防止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6.
结合ACD和UHF-GARCH理论构造了适应我国股票市场的日内风险价值WACD(1,1) -UHF-GARCH(1, 1)-IVaR模型,然后引入价格冲击模型构造的流动性度量指标,以浦发银行为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日内风险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交易持续期具有很强的聚类性;二是高频数据中GARCH效应显著,且利好消息会对等量的利空消息产生更大的波动,但考虑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后利空利好消息对市场的冲击效果都有明显降低;三是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不考虑流动性影响的风险价值较大幅度地低估了实际损失.  相似文献   

7.
石油和汇率冲击下的中国金属价格波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个GARCH族中的两因素波动模型研究金、铜和铝在原油和汇率冲击下的价格波动行为。标准GARCH模型的结果表明铜和铝几乎有着一样的波动持续性且都比金的波动持续性强。CGARCH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三种金属波动的短期成分收敛到0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铝、金、铜。长期波动成分表明铝的长期波动持续性最弱,金的长期波动持续性最强,铜介于二者之间但与金相差很小。EGARCH结果表明只有铜存在杠杆效应而且显著。石油冲击对三种金属都有正影响,汇率的上升对金、铜和铝的波动都有减弱效应。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金属价格的波动。研究结果可用于风险分析和金融衍生品估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考虑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外汇储备的理论模型, 并利用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模型结果表明: 规模变量、进口倾向、国外收入及汇率因素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影响取决于这些变量各自对外汇储备瞬时变化的确定性部分μ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长期上, 规模变量、进口倾向、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对外汇储备变动都具有显著正效应; 而储备增长自身波动、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及汇率制度对外汇储备变动均呈明显负影响; 国外收入、中美实际利差、名义有效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变动的影响不明显. 短期内, 名义有效汇率及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变动都呈明显负效应, 国外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 而其它变量的变化对外汇储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重大风险事件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效应,运用贝叶斯MCMC推断技术对我国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t-分布的门限随机波动模型比基于正态分布的随机波动模型能更加合理地刻画经济事件、政治事件和自然灾难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影响的非对称特性.并且发现,经济事件、政治事件和自然灾难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相对而言,政治事件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存在正向杠杆效应,而经济事件和自然灾难却存在反向杠杆效应;经济事件和政治事件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冲击存在正向杠杆效应,而自然灾难则存在反向杠杆效应.此外,除在牛市环境下利好经济事件和利空经济事件对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的影响具有反向杠杆效应之外,其它风险事件在熊市和牛市环境下对收益和波动的影响均具有正向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10.
外汇资产的时变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时变条件t-copula模型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美元、欧元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时变t-copula模型的难点在于如何设定时变相依参数的演化方程,现有文献设定的演化方程存在滞后阶数任意选择的问题,为了克服该缺点,文中建立了用于描述时变相依参数的新的演化方程.结果显示美元与欧元兑人民币汇率、美元与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由汇改前的弱相关变为汇改后较大程度的负相关,而欧元与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在汇改前后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得美元与欧元兑人民币汇率、美元与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之间扭曲的相关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矫正,然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欧元与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却较小.该结果可为一篮子货币各货币权重的确定和外汇组合风险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冲击现象,本文将冲击效应纳入建模框架中,首先剖析冲击效应影响作用机理以及其滞后性累积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冲击效应项刻画冲击效应的影响作用,基于Beta函数设计累积时滞效用项,表征冲击因素对系统带来的滞后性累积影响,进而构建基于冲击效应的灰色多变量时滞预测模型(IEGTDM(1, N)),并针对其中累积时滞效用项的参数求解问题,提出了基于鲸鱼算法的求解框架.最后,利用碳交易政策冲击影响下北京市和上海市能源强度进行实证案例分析,通过与其他灰色预测模型、统计预测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IEGTDM(1, N)模型具有更为优越的预测性能,该模型对冲击影响下的预测建模分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小波分析和多元GARCH-BEKK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度人民币汇率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股指之间的波动相关性和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板块指数之间均具有不同程度和周期性质交互影响的联动效应,整体来说汇率对行业股指的溢出效应强度大于行业股指对汇率自身,基于实体经济性质的不同,汇率变动对不同行业及其企业的影响并不一致;随着近年来股市行业板块市值的扩大和价格表征作用的加强,样本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股指逐渐对汇率的价格走势和波动产生显著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与伦敦期铜市场风险变异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动群聚效应和杠杆效应是资本市场风险变异性的两个重要特征。选取1997-07~2004-11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3个月期铜的日收益时间序列,利用相关模型分别对两时间序列的波动群聚效应和杠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上海期铜市场收益波动不具杠杆效应,而伦敦期铜市场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并且,上海期铜市场的风险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群聚效应,但分阶段呈现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14.
油价冲击对汇率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国际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系统梳理和评价了国际汇率制度中间化倾向发展对油价冲击传导的非对称性和传导强度差异化影响的文献,市场风险的信息传导和汇率波动非线性化现象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指出油价冲击对汇率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未来研究的突破口是:不同汇率制度安排缓冲油价冲击的内在规律、 油价冲击影响汇率的传导模式和强度、油价冲击和汇率的非线性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中国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化,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信息流动和风险传递进一步加强。通过小波多分辨分析能够从不同尺度研究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以达到从时频2个角度同时进行研究的目的。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的低频信号具有协整关系。其独到之处在于发现不同交易周期上波动溢出效应存在非一致性:短期主要表现为股票市场向外汇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而随着交易周期的加长,则表现为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研究高频波动率的主流HAR-RV-跳跃模型仅考虑了与高频波动率有关的内生变量,忽视了外部信息冲击的影响,对高频波动率的估计和预测可能存在偏误.本文尝试将外部信息冲击引入到HAR-RV-跳跃模型中,构建基于外部信息冲击的符号跳跃变差高频波动率模型(HAR-VRV-跳跃模型).这类模型不仅兼顾内生因素和外部信息冲击对高频波动率的共同影响,还考虑了多元信息冲击的非对称效应.通过选取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的高频交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利用滚动时间窗口预测和SPA检验对HAR-V-RV-跳跃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HAR-V-RV-跳跃模型可以依据外部信息冲击的类型对高频波动率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其预测能力明显优于现有的HAR-RV-跳跃模型.但是,HAR-V-RV-跳跃模型对平稳期高频波动率的预测表现优于非平稳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究了国际资本大幅流入风险的累积与发生机理,在现有国际资本大幅流入这种极端波动识别与度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与其风险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波动情况,以2000-2016年38个新兴经济体为研究样本,构建了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国际资本大幅流入风险进行了识别,并运用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Gomp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资本大幅流入这种极端波动本身并不一定有风险,只有当其给一国经济金融带来脆弱性时才可能引致风险.全球波动性VIX指数和发达国家利率是重要的全球推动因素,外汇储备水平和资本管制水平是重要的国内拉动因素,区域传染因素也对其影响显著,而金融危机的冲击会导致影响因素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周期-ARMA模型和多变量的CAR模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都能对原始数据达到很好的拟合,对于实际的预测分析,周期-ARMA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平稳,而参考了恒生银行汇价的CAR模型对汇价的波动更加敏感.因此,利用两个模型进行组合预测,可以得到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首先应用协整方法检验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进出口及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日元对美元的双边汇率)变化的可积性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而建立用来描述人民币汇率由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非线性调整的动态过程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所有估计系数具有我们建模时设定的符号;并且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及美元/日元汇率之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短期预测模型不仅具有令人满意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而且具有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为基础,构造出日元美元的汇率模型, 并采用1984--2005年日美两国的经济数据,对日元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决定日元美元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经济指标的选择上,模型中不仅选用了通常用来代表一国经济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指标------经济增长率,同时选用了反映两国实际消费和购买能力的指标------国内消费总额,而且将利率因素引入美日汇率模型. 结果表明:日元美元名义汇率变动主要决定于两国的GDP和货币供应量;实际汇率除此之外, 还受两国国内消费率和利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