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盛唐开元时期,张说、张九龄二相主政期间,诗人王雏曾向二相上书并与之交游,这是盛唐诗坛的一件大事。过去一般只认为王维曾给张九龄上书,并为张九龄所提拔,却不知或否认王维曾给张说上书。从王维作品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史料来看,王维确曾上书张说。  相似文献   

2.
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有“好的结尾”,应该有“余味”“余音”,这对提高和深化小说的思想意义、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短篇小说的结尾,有的是深化主题,完成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最后刻画;有的是渲染气氛,以加强作品的感情色彩,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有的则是带有哲理性的抒情,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相似文献   

3.
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有“好的结尾”,应该有“余味”“余音”,这对提高和深化小说的思想意义、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短篇小说的结尾,有的是深化主题,完成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最后刻画;有的是渲染气氛。以加强作品的感情色彩,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有的则是带有哲理性的抒情,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代的伟大诗人,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清新自然,富于禅意.王维及其诗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地位,他的作品也被广泛地被介绍和翻译到国外.不同的翻译家们对王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王维诗歌英译也有许多不同.作者通过对不同译本的欣赏和比较,试图揭示译者在用另一种语言反映以王维诗歌为代表的唐诗之美的成就,最终说明唐诗因其不朽的魅力,在英语世界得以广为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留诗有400多首。文章以唐玄宗二十.E(737)年王维奉诏出塞巡边时所作“出塞作”、“使至塞上”等诗为例,对当时唐朝与吐蕃的和战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画家、音乐家,他早年意气风发,积极用世,热衷功名,希图大志.后期,由于政治黑暗,加之,权奸排斥、仕途渺茫,诗人空余一腔报负,不得已归隐田园.归隐后,王维创作了不少山水田园诗,特别是田园诗,数量虽少,但颇有特色,通过田园诗,我们既看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情赞颂的“美”的一面,又看到了他对官场生活鄙视批判的“刺”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作品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从写作风格上,作品主要运用了对话、意识流以及象征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思想,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一个令状式的结构,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死亡”是海明威作品的唯一主题,作品所要揭示的也正是这一主题思想:死亡并不意味着虚无和幻灭,只要精神还在,那么死亡也“象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颂扬了人类精神不朽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盛唐诗歌时,人们总是倾向于以创作题材为依据把王维、孟浩然划归山水田园诗派,而将高适、岑参列进边塞诗派。题材的区别固然导致王孟诗风与高岑诗风的差异,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就其作为盛唐气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言,在美学追求乃至诗学思想方面都呈现出其种共同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王孟诗派与高岑诗派都存在着崇尚建安风骨的倾向,在倡导和实践“风雅”观上也有一致之处。认识到这种共同性,虽然有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盛唐之音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创获。”(姚名达《哀余断忆》)这一格言,被不少学者引为治学语录,加以鞭策或勉励。张进教授作为一位女学者,每日操持家务,顾老管小;作为大学教师,执鞭授课,瘁心教学,自然费去不少精力。然而,张进教授日积跬步,志在不舍,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术领域自有不少“意外之创获”。最近由她领衔主编出版的《王维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4年3月版),更是“不悬目的”“而慢慢努力者”的“意外之创获”,播惠学林,功德无量。该书《编后记》中指出:“在已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中,王维资料长期阙如。”这与王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多少有些不相称。而《王维资料汇编》的出版,则无疑弥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成为王维资料整理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成为西安文理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1.
研究巨人的足迹,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有趣的课题。正如一位名人所说:“自古以来——从古希腊人,经过莎士比亚,直到现代——很少有什么主题能像伟大人物那样经久不衰地吸引着戏剧家和历史学家。”卡莱尔甚至断言:“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此话虽言过其实,却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对英雄的崇拜意识。然而,人们在对伟人的研究中,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主题——对“通向领导艺术之路”的研究,即:领导者们是如何获得和掌握领导艺术的?他们是怎样驾驭并实施领导艺术的?领导艺术的内涵和真谛是什么?长期以来,此类题材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即使有少量作品向世,也多是泛泛空谈,书卷气十足。真正源于实践、富于创见之作实在是寥若晨星。蒙哥马利的《领导艺术之路》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深入探索,从某一个侧面对我们有所启迪。伯纳德·  相似文献   

12.
许珍 《科技信息》2007,(18):276
王维是在盛唐时代文化鼎盛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家,他有着突出的绘画才能。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山水田园诗,而其最大的特点及风格情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诗在王维的手中得到一次总结和显著的提高。他的诗风格多变,极富有艺术创作性。  相似文献   

13.
“松”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象征君子坚贞不屈、高洁孤直的品性,在陈铁民先生的《王维集校注》中提到,王维诗作中“松”意象有46处之多,王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君子喻”的传统,而更多的是将禅宗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王维受禅宗影响深远,他的诗不论是写松之本体、写松的特殊含义,或是以松来烘托人物、环境,都体现出一种禅趣,透露出一丝禅机,特别是他诗中那些和松连用的“松鹤”、“松月”、“松风”、“松琴”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幽空寂的禅境,给人以禅思,这些共同构建了王维独具特色的山水禅诗.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个横跨山水、边塞两大诗域的重镇人物.其山水诗向有“覆盖古今”(《西清诗话》)之盛誉,而其边塞诗便从未得到人们应有的珍视.其实,王维边塞诗的成就及其在盛唐边塞诗派里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王维今存边塞诗30余首,其数量较之边塞诗巨星高适几不相上下,仅次于有边塞诗60余首的岑参,而远远超过了王翰、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诸边塞诗人,第二,从边塞诗创作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人王维众多的写景诗中,始终以绿色为其基调,诗人自身所具有的归隐情结及其长期的山林隐居生活,构成了其绿色写景诗的心理及现实基础,并通过“诗”这一载体来表现诗人自身的心境及其赋予大自然的深远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引人注目的特异现象:有些作家虽然留下不多的作品,但由于他们的作品思想深刻、艺术上也闪耀着鲜明的光泽,因而获得人们的喜爱,在文学史上占有他们一席之地位。在唐代文学中就有不少,初唐的张若虚是这样,盛唐的王之涣是这样,晚唐的于濆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并不能涵盖作品的内容,它与作品扬“情”的意图是矛盾的。明确宣示一种思想现念,却并不为表现这一思想观念,正是一种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以之融入整个作品的语境,使其情味化。这正是小说中的思想表达不同于社会思想表达之处。  相似文献   

18.
要探讨(招魂)之主题,我们还得溯源于(史记)的(屈原列传):屈平“虽放流,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其赞又回:“余读(离骚)、(天问)、(招魂)、(袁鄂),悲其志。”太史公的话,对整个屈作作了高度的概括。“锦顾楚国,系心怀王”,是屈作之情;“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是整个屈作之创作意图;“存君兴国”才是整个屈作之“志”,即我们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主题思想。其中的“一篇”我以为也是从整体而言的,即他所举出的诸篇作品中的每“一篇…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王维山水小诗是考察盛唐文人审美经验之历史原态的绝佳标本。面对此一标本,出现了如下四种解读:宇文所安把它读成一种“隐喻”,其方法论背景是颇有形上学意味的抒情论;叶维廉提出“任物自然”说,将山水诗的美学源头上溯自道家学说,而对禅宗与现象学作了相当的误读;萧驰认为王维晚期山水小品的观法是一种如来清静禅的禅观,其意境是直观下的“心境”;张节末则以为传统观法牵引着空观主导下的王维,其山水小诗达到了纯粹看与纯粹听,“现象空观”发明了山水诗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