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亲绿智库“台湾安保协会”日前举行了“美国重返亚洲与亚太区域安全”国际研讨会,会上,美前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司徒文发表论文称,台湾应该认真考虑放弃原先根据“九段线”基础拥有南海全部主权的主张. 鼓吹放弃“九段线” 台媒称,司徒文表示,针对南海主权问题,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有中国大陆和台湾主张“九段线”.同时,他引用美国国务院、国安会现任及卸任官员的公开听证,以及美国亚太学者的研究指出,中国根据“九段线”论述做为拥有南海主权的法理依据,不符合国际法及国际海洋法的规范,国际社会均认为这“可笑又愚蠢”,呼吁台湾应主动放弃这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词典本身就反映了知识的积累。大气科学词汇也不例外,它是多少人长期呕心沥血的产物。随着大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反映新事物的词义和词汇不断增加,凡是出版的词汇书,都是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起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从而使词汇达到新的水平和具有新的特色。下表是英汉大气科学词汇的演化表。由表可见:英汉大气科学词汇演化表1.“本是同根生”。不论是大陆版或台湾版,其前身都源自1937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主审人李宪之教授现还健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将海峡两岸的大气科学名词统一起来呢?2.每十几年增修一次,大陆从50年代到80年代共出版了4种大气科学词汇书,平均十年增修一次。台湾从第二版到第三版也相隔16年。预计21世纪初年将出版新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3.大气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引进,是增修词汇书的主要动力。70年代初,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气象卫星等新技术的引进,新词汇大量涌入,客观形势要求对《英汉气象学词汇》进行修订补充。因此1974年《英汉气象学词汇》增修订本出版后,深得国内外大气科学者的好评。日本《天气》杂志撰写专文对此作了介绍。4.从《气象学词汇》扩编为《大气科学词汇》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70年代以前出版的词汇书主要录列了有关气象科学的专业词汇,内容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气象探测、农业气象、航空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随着气象科学迅速发展,分科愈细、应用亦愈广,新词汇层出不穷。1987年出版的《大气科学词汇》,其内容已扩展到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探测、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军事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收集的词条已达18000余条。我们对大陆大气科学名词和台湾名词用名进行对照,其目的在于反映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现状,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统一定名,促进发展。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琢磨,我总的看法是,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用名大多数都非常接近,或甚至是一致的。例如,我统计了《英汉大气科学词汇》(大陆版)和《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台湾版)中字首为‘A’的所有的词汇。字首为‘A’的,《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共收词条1003条,其中与大陆版用名有出入的只有161条,占总数的16%。另外,从台湾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陆出版的词汇对台湾的影响,很多译名都是相同的。1982年台湾名山出版社曾出版过《气象学名词辞典》,这本辞典实际上就是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的翻版,一字不漏。新加坡预报员周德访华时也说过,新加坡用的气象名词照大陆的。下面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仪器用名差异相对较大。凡西文字尾为‘meter’者,大陆译为“表”,台湾译为“计”;为‘-graph’者,大陆译为“计”,台湾译为“仪”。除此以外,在仪器的定名上,两者的不同用名较多。例如,‘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ter’大陆译为“动槽式气压表”,台湾译为“调槽气压计”。2.存在某些系统性差异。‘-meteor’台湾版一律译为“象”,如“电象”、“火象”等。而大陆译为“大气电学现象”、“大气放电现象”。台湾将“锢囚”称为“囚锢”;将“切变”称为“风切”。‘analog’大陆译为“模拟”,台湾译为“类比”,如“类比电算机”。3.有些词台湾确实译得好。‘airlight’大陆译为“空气光”,不如台湾译为“空中光”,因为这是空中悬浮物散射的光。‘rain-out’大陆译为“冲涤”,不如台湾译为“雨洗”,因为这是指雨将大气中的尘埃清洗掉。‘aeropause’台湾译为“达航层顶”,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译为“大气的航空边界”。而科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中译为“大气上界”,198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也译为“大气上界”。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辞典》可能受我们影响,两个译义都有。我初步看法,这可能是我们错了。4.大家关心的几个词译法。‘jet’台湾坚持译为“喷流”。只有‘auroral eletrojet’是个例外,译为“极光电子急流”,与大陆用名一致(可能是个疏忽)。台湾将‘air torrents’倒译为空气急流,大陆译为“空气湍流。‘synoptic’一词的译法在台湾也有些乱。例如‘synoptic chart’在《气象学名词(第二版)》中译为“天气图”。《第三版》改为“综观[天气]图”,而将‘synoptic’译为“1.综观2.天气图”,以免误译为“天气”。台湾学者认为这是属于“凡暂时无法取得最佳译名者,以直译为原则”。最近,台湾陈泰然教授出版的《天气学原理》,而不是定名为《综观气象学原理》。由此可见,有些译名经过一段时间磋商以后,有统一定名的可能性。有几个词在大陆上还存在着争议,现在我们来看看台湾是如何译的:‘subtropical’台湾与大陆都译为“副热带”。‘global radiation’和‘total radiation’两词的差异在台湾也是比较清楚的。前者译为“全天空辐射量”,后者译为“全辐射”,与大陆的译法词意上非常接近。5.值得磋商的用名。‘scale’大陆译为“尺度”;台湾只译为“幅度”。台湾经过仔细推敲,认为‘scale’兼含空间与时间,而“尺度”只指空间。我认为‘scale’只含空间,当指时间尺度时,应为‘time scale’这个词值得磋商,以求统一。现将有关这方面的几个词列表如下,以供参考:上述这些看法是非常肤浅的。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定能较系统地理出一些规律出来,并提出一些供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工作者磋商的建议。我希望中国气象学会能创造条件,为统一全国的大气科学名词作出努力。这对整个大气科学事业都是有益的。我更期望有机会与台湾气象界学者会晤,探讨大气科学术语的协调和统一问题。我十分有信心地认为:只要经过海峡两岸同仁的努力,统一定名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8日至13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界在台湾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后,笔者采访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台湾召集人陈泰然教授。  相似文献   

4.
2008年9月8日至13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界在台湾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后,笔者采访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台湾召集人陈泰然教授。  相似文献   

5.
摘要 对照两岸航空名词可以发现某些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和状态。本文列举了一些重要名词上的差异,并通过航空名词委员会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找出其同名和异名的比例,进一步反映出当前的差异程度。
一、参照的《名词》台湾于1980年和1996年先后出版了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编行的《航空太空科学名词》、《航空太空名词》。1980年版由台湾航空太空学会主持。1996年版由台湾成功大学航空太空研究所主持修订,考虑到包括了民航、医学、法律等不同领域的重要名词,为求名实相符,改名为《航空太空名词》,书末增加了英文首字母缩略语。这两个版本都以英汉对照形式出版,选词较为广泛,也列进了某些跨学科的名词,纳入的新词尚不多。大陆于1993年组建起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起动了航空名词定名、定义的规范化工作,1998年5月完成了送审稿上报待批。二、航空名词演进中的线索海峡两岸名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有如下的几条线索。1.20世纪40年代末期留传的传统科学技术上的名词始终保持了一致,无大变化,即在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机体构造、活塞式发动机、机电设备、仪表无线电、航空气象、航空医学、机场等方面的传统词汇都相同。2.由于名词的来源不同,取用不同外来语或同语种不同词汇导致译名不同。例如台湾根据英语wave off定名“重飞”,大陆根据英语go-around定名“复飞”。台湾根据Business aircraft定名“商务飞机”,大陆根据executive airplane定名为“公务机”(但两者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3.50年代大陆引入苏联飞机及其航空技术,部分地采用了俄文译名。其中某些名词使用一时,后来不用了。例如当时把飞机上的仪表、电气设备统称为“特种设备”。但某些名词沿袭至今,尚有遗迹可见。例如仪表着陆系统的“航向台”是从俄译得名的。台湾根据其英文localizer定名为“定位台”或“左右定位台”比较确切,因为它只能决定飞机在引导波束(即跑道沿长线)的左方或右方。“航向台”一词没有科学性确切性。4.大陆译名都以普通话用词为准,而台湾的南方人(包括上海、江浙人)较多,其习惯用语和选词不同。例如台湾用方向舵脚踏板(上海话),大陆用方向舵脚蹬(普通话)。5.大陆经过文字改革采用简体字后弃用了某些字或将某些近义的同音字作了筛选。例如台湾用“通讯”,大陆用“通信”,台湾用“矽”,大陆用“硅”。6.某些词双方针对自己专业下功夫,进一步精确化,从译名变为定名,例如大陆对spin从一般性“螺旋”改为“尾旋”,对laser定名为“激光”,台湾对quality采用“品质”,debug称“除错”。7.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学科、新行业,由此涌现的许多新名词在两岸的差异越来越大,这是对名词差异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例如jet airplane,台湾称“喷射机”,大陆称“喷气机”。又如“太空”、“飞弹”和“航天”、“导弹”之间更拉开了距离。从晶体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网络化到信息时代,新技术译名上颇不一致,影响着航空电子、飞行控制等各个领域的名词。8.近年来各自受到交叉行业、交叉学科名词的影响而变异,即为了和其他行业或学科的名词靠拢因而改变了航空界原用名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大陆上电子和自动化已将simulator定名为仿真器,使得航空上也从惯用的模拟器改为仿真器,然而“飞行模拟机”一词在航空界久有历史,巍然不动。又如turbulence一词有湍流、紊流、扰动、扰流、颠簸等各种称谓,涉及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气象学等各个领域,靠来靠去,双方仍都为一义多词,较难统一。此外设计制造部门和应用部门的用词不同,空军和民航的用词不同,即使民航内部航务部门和商务部门之间的用词也不尽相同。例如航务部门习惯用“机场”、“离场”,而商务部门习惯用“航空港”、“离港”,两岸都有此情。9.近年来两岸已进行着某些领域的名词交流,对一些名词的定名已取得共识,这是好事,但因此也造成双方存在一些一义多词的不稳定状态。例如payload,台湾称“酬载”,大陆上常用“业载”或“商载”,近来也用“酬载”。10.受香港语汇一定的影响。例如Airbus在大陆称为“空中客车”,台湾随香港称其为“空中巴士”,结果和出租飞机air taxi混淆不清了。三、存在差异的状态1.重要名词差异举例主要由用词习惯上的不同而引起,例如台湾习惯用“飞航”一词,而大陆对“飞行”、“航行”、“空中交通”等各有定义,不相混用。以下列举一些重要和较为常用的一般性名词(见表1):注:1)早期没有出现仪表着陆系统(ILS)时从脱离航路进入终端区开始直至着陆的全过程都称进场,有了ILS后从截获ILS信号后的过程称为进近。2)两岸航空界一致用“航向”,但航海界一致用“首向”或“头向”。航海界的用词较科学和确切,因为在有风时“航向”是一个模糊概念,看来台湾有意向航海靠拢。3)大陆电子界用“语音”,仅航空通信界习惯用“话音”。4)虽然大陆电子、自动化专业定名为“仿真”,航空上也在靠拢,但计算机专业和民航界仍按约定俗成,沿用“模拟”。2.定语、状语习惯差异举例由于习惯上对表明程度大小等修饰词的用语不同,形成了许多复合名词不同,以下举例对照(见表2):3.复合名词中的差异由于基本名词上的不同,加上定语、状语等修饰词不同,以及简繁表述上的不同,表述顺次上的变化,使组合以后形成的复合名词差异更多,尤其是许多缩略语的译名上更难一致。不论从字面上硬译的或从定义概念去理解的均有差异。前者(字面)如GPWS,台湾译为“贴地飞行警示系统”,大陆译为“近地警告系统”。后者(概念)如ETOP,台湾称“延远跨水飞行”,大陆称“双发延(扩)程飞行”,概念上都正确,台湾取义上强调其跨水特点,大陆强调适用于双发动机的飞行运行。四、以“航空器”栏目为例的差异分析试从我们于1998年5月完成的《航空名词》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和1996年台湾版《航空太空名词》对照比较作为分析的例样。该航空器栏目中共有名词232个,按英文名词能和台湾名词两相对应的175个,对应名词中完全相同者97个,不同者78个,不能互相对应者57个,舍弃不计。因而两岸定名相同者占56%,不同者占44%,说明两岸名词的差异较大。如果从航空电子、制导等新技术成分较多的栏目中看,可能差异更大,很有必要增加交流和逐步靠拢。现将两岸不同的78个名词列表于后(参见表3,4,5,6),可以看出其差异的所在及其程度,以供参考。注:1)民航惯用regional airplane对应支线客机;2)民航曾采用corporative aircraft对应公务飞机。*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6期,访问台湾陈泰然教授的《规范科技名词是一项扎根性的工作》这篇报道中,提到陈教授认为clockwise译“顺时针”不对,clock指的是“钟”而不是“针”。于是他把台湾小学、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都改成“顺时钟”了。文中“编者注”注明大陆译为“顺时针”。笔者认为,“顺时针”指的是“按照时针转动的方向”,似比“顺时钟”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7.
表面工程学科是一种介于化学和机械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表面工程行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到目前为止,共举行了9届“海峡两岸表面精饰联谊会”,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促进两岸表面工程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两地在科技词语使用与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听众和读者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受到一定的影响。1991年笔者将一篇英文文章译成中文(3万多汉字),刊登在台湾出版的《表面工业》杂志上,文章内容讲的是“锌在大气中的腐蚀机理”,登出后题目却变成了“锌在大气中的腐蚀机构”,按照大陆方面的理解,这是一个病句,是讲不通的。这么大的一个标题不太可能存在编辑的失误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留意台湾的本行业杂志,未见“机理”一词),台湾的译法我们无法理解,“机构”一词明显不妥。“机理(mechanism)”一词在大陆教科书和报刊上出现频率较高,而台湾方面不用“机理”,却用“机构”,令人费解。从那时起笔者一直留心海峡两岸表面工程词汇之间的差异,每遇一个生词,根据文中意义反复琢磨、推敲,又在两岸学术交流之时,请教台湾同人,经日积月累收集整理若干词汇如下表(台湾词语均用简化字)。表中对有歧义或有多种意义的词汇列出了英文,比如,“镀覆”一词,台湾方面称“镀金”,这里的“镀金”,大陆方面往往理解为“镀黄金”,而台湾方面指的是“镀金属”,为了与镀黄金相区别,在括号中列出“plating”。又比如“剂量”一词,大陆方面的理解是既可表达物质的体积;又可为物质的质量,而台湾方面理解的剂量却是放射线的能量强度,故标出“dose”一词。严格地说,所列词汇中有少数超出了表面工程的范畴,但在该行业的科技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双方的表达意思又存在差异,因而也一一列出,如投药、磨削、量程、质量等等。当然,海峡两岸有差异的表面工程词汇也可能有许多未列其中,仅供行业内人士参考。不妥之处,请指正。张建设高级工程师: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430030  相似文献   

8.
最近,美台军火交易的重要中间机构—美台商业协会提出一份报——告,估计在10至15年内,台湾对美军事采购总额将超过354亿美元(约12000亿新台币),而未来4年台湾将成为美国军火外销的最大买主。台湾将进一步扩大购武范围美台商业协会报告指出,台湾准备向美国购买的武器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已经编列预算的,包括“博胜案”、长程预警雷达、“基德”舰,约新台币1159亿元。第二类是计划在未来5年内采购的,包括30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130门M109A6自行火炮等,计新台币4562亿元;第三类是正陷入争议的“6108亿军购案”。上述军事采购计划还不包括台湾…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导弹绝大部分是从美国进口的,少部分来自法国或以色列,而且台湾拥有的导弹仅限于战术导弹,主要为地空导弹、空空导弹、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以及少量的地地导弹。一、台军弹道导弹台军从2003年开始招募自愿役士兵,其中优先招募“天弓”导弹营的导弹发射兵。据报道,未来10至15年内,台湾可能发展成功射程为1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并可能设法取得中程、甚至中长程导弹技术,作为台军“攻势仿御”的重要一环。有台军事专家指出,台湾至少发展过两种射程至少超过100公里的弹道导弹,一是“青蜂”,一是“天马”。“青蜂”是单节、液态燃料的战术短…  相似文献   

10.
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共同主办的“汉语天文学名词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6月23~24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在台湾、香港、爱尔兰和美国天文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下,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出席会议代表共计36名,其中有台湾的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和台中师范学院等台湾院校代表6名,香港代表1名,爱尔兰代表1名,美国代表1名和大陆代表27名。在第一天的全体会议上,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李启斌和黄山市副市长胡来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欢迎各位代表来黄山相聚,共同交流和探讨汉语天文学名词工作,为两岸天文学名词逐步趋于规范一致,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在致辞中说“不远千里来到黄山参加这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基本共同点就是语言和文字,共同的语言在科学上至关重要,这次黄山会议对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交流一定会发挥极好的作用。”沈君山先生致辞后,台湾中央大学孙维新先生和北京天文台李竞先生等13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如下:1.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 孙维新2.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 李 竞3.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内涵及其注解 卞毓麟4.《天文学名词》(1992)(台北)的审定和出版 邹志刚5.《英汉天文学词汇》(1974)/(1986)(南京)的编辑和审定 彭云楼6.天文学新名词的收集及有关问题 沈良照7.就小学科教看天文学名词审定 成映鸿8.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 潘书祥9.英语人名地名汉译草案 江 涛10.中国天文学家姓名的汉语拼音的规定之探讨 林元章11.关于天文学家名词中英译的一些意见 黄田森12.外国专名汉语音译若干问题的探讨 肖耐园13.中文/天文学WWW站实务 苏汉宗大会学术报告之后,全体与会代表还对目前海内外不同地区使用的中文天文学名词之异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两岸天文学名词交流与统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具体意见:一、请李竞先生、孙维新先生分别进一步完善各自在这次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和《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并附以两岸用法不一的天文学名词对照表,发表于本次研讨会文集中。二、挑选一些两岸用法不一、较具代表性的天文学名词,在会上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讨论结果表明,有些名词不难达成共识。如,相应于英语space的天文学名词,现在大陆天文学家称为“空间”,台湾天文学家称为“太空”。经讨论,代表们认为英语space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与“时间”概念相对时宜定名为“空间”,与“地面”相对或与“航天”相关联时,则宜定为“太空”,如space telescope定名为“太空望远镜”较“空间望远镜”为佳。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列为:“space(1)空间,(2)太空”等。另一些名词暂难取得一致意见。例如使用极其频繁的英语词astrophysics,在大陆素称“天体物理学”,台湾则称“天文物理学”。会上许多代表阐述了自己对该术语内涵的理解和定名依据,最后进行“模拟表决”,结果14人主张用“天体物理学”,12人主张用“天文物理学”。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暂列为:“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天文物理学”等。通过讨论,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文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良好,关键是早日明确行动方案,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推动中文天文学名词中的“小异”最终归于“大同”。三、成立“中文天文学名词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由大陆地区天文学家5名、台湾地区天文学家3名、以及江涛先生共9人组成,海峡两岸天文学家各推荐一名协同主席。与此同时,目前旅居海外的许多华人天文学家正在酝酿成立海外华人天文学会,待此会正式成立,可酌邀其代表参加工作组的实际运作。四、会议之后立即着手《天文学名词两岸对照本》的收集编订工作。以台北1990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词》(6000条)为主要收词范围,并在李竞先生1994年根据6000条所作对照表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后,正式出版。五、会上初步确定,工作组在1997年6月以前完成以下两顶工作:(1)对两岸互异的天文学名词提出“一致化”的推荐定名或其他意见;(2)对两岸皆尚未定名的“新词”提出取得初步共识的推荐名称。在工作过程中,工作组并将对日后的正式出版事宜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八日七夜的访问中国大陆之行,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之外,也使两岸文字用法出现微妙变化。连战启程之际,台湾媒体仍惯常地使用“猫熊”这个名词,但当北京确定向台北赠送“熊猫”之后,台湾媒体报道也自动调整,改为大陆用的“熊猫”。  相似文献   

12.
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其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的主权让与日本。从此,中国的宝岛台湾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大丈夫为国死,可无憾!”割让的消息一传开,举国震惊,朝野上下群情激愤,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台湾民众的反应尤为强烈,人们奔走,鸣锣罢市,拥入官署,抗议清廷卖国割台行径,决心誓死抗日保台。4月18日,《马关条约》签署的第二天,台湾爱国义士丘逢甲愤而割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并特地上书清政府废约抗日。在上书无效的情况下,5月25日,丘逢甲联合台湾巡抚…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库恩的理论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80年以后,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已不再公开谈论和使用在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最重要的、代表他所独创性的概念paradigm(大陆译为“范式”,台湾译作“典范”。这里仍用“范式”一词代表它)。1980年以来,库恩已发表了不少著作,我们再也找不到paradigm一词,只在两处发现了该词的形容词。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协办的“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学术交流会”于2010年7月21—22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与会台湾专家有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邵广昭研究员、彭镜毅研究员,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黄书礼教授兼副校长,台湾中山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方新畴教授,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李玲玲教授,农委会林业试验所金恒镳研究员、赵荣台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时常听到这样的提问 :台湾把计算机(computer)称为“电脑” ,不是很好吗 ,而且在社会上 ,很多人把计算机称为电脑 ,我们为什么不定为电脑 ,偏要定为“计算机”呢 ?这说明 ,很多人十分关心名词的定名 ,同时又可能不大了解大陆和台湾对计算机定名的实际情况。现就这个问题作一点说明和介绍。一、首先看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标准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 94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 ,有关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和电脑及几条相关名词的定名为 :计算机   computer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16.
蔡伟 《科学大观园》2009,(12):34-36
北京和台北:两岸故宫的家底 台湾学者李敖参观了北京故宫后虬阡悔”的说:“过去我说大陆故宫有宫无宝,台湾故宫有宝无宫。我认为我错了。要为此忏悔。”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颱风”(1956年,颱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颱字。从文中看出,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该文作者是倾向于第二类“源地说”。他认为:“这一说法的可取之处在于,把飓风改称为颱风在实践上和台湾的始称时间是吻合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比如从该文“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颱字”一句话,可以直观地看出“源地说”难以成立。台湾,自秦至三国有“东鳀、澹州、夷州”等名,隋以后称“琉球、流求”等,明朝始称“台湾”,繁体字写作“臺灣”。“颱风”之“颱”并非“臺灣”之“臺”加风字而成,倒是“台州”(在今浙江)之“台”加风字而成。在我国闽语地区,“颱风”之“颱”的读音是阴平(第一声),与“台州”之“台”读音相同,而与“臺灣”之“臺”的阳平(第二声)读音不同。另外,王文认为“颱”字出现的时间,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湾诸罗县知县季麒光著《风颱说》。其实,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潮州戏文刻本《荔镜记》所附之《颜臣》已有“风颱”的写法。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1920-2002)曾撰文《台风的本字》,引用大量文献史料和现代方言语料,详细讨论台风一词的来历及读音。原文共九章:“壹、风颱与风痴;贰、有关飓风各种名目的史料;叁、有关飓风各种名目的史料的说明;肆、颱风在方言里的名称;伍、风旧与风飓;陆、风痴与风颸;柒、风颱——颱风及其他;捌、颱风取代飓风;玖、颱字的音”,约28 000字。为讨论“颱、台、臺”的区别,全文用繁体字写作。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发表于《方言》1990年第4期和1991年第1、2期。本刊摘编要点发表,供读者了解台风一词的来历。文中除必须以繁、简体区分的字外,摘编全部转写为简体字。  相似文献   

18.
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地理资讯学会于2005年10月27日至10片30日在台中市逢甲大学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名词研讨会”,两岸近20住有关专家对4000奈条地理信息系统名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计论,解决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双方议定于会后再对某些词条作研定或修改后定稿。会议期间,大陆专家还参加了台湾“遥感学年会”,并参观访问了逢甲大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我军:“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面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性新军事革命的浪潮,台军也欲追风赶湖,企图搭上这列便车,以加强其整军备战,以武拒统的步伐。3月份,美国国防部官员玛丽·泰伊与台密商了导弹防御系统一案。4月7日,原被台“立法院”冻结的海军陆战队54辆两栖登陆车预算,在美国同意采购案降价新台币3.98亿元后,顺利通过年度预算。另美政府不断给台方施压,“认为台湾军购的速度不够快。”种种迹象表明,台湾正加紧实现其信息作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1,(13):5-5
从2011年5月23日开始,整个台湾的食品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塑化剂DEHP地震。“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案例,污染规模亦为世界罕见,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长期研究塑化剂的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