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温度应力的广义约束矩阵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日本学者提出的约束矩阵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来计算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的广义约束矩阵法,该方法可同时进行几种计算方案比较,为复杂成层结构的应力分析提供了一条简便的技术路径;并可计算出允许温度场的分布情况,为温控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岩芯、薄片及沉积微相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压汞测试结果,重点分析了辽河盆地荣37块气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其非均质性特征,指出粒间孔及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要储集空间;提出9种孔隙结构类型,其中东营组曲流河点坝微相砂体孔隙结构类型良好。对储层进行了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研究,指出天然气储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强,而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依据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发该气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铰接形式的双体和多体结构的约束矩阵的确定方法,给出了具体计算公式。证明了在双体和多体结构的系统运动分析中可以不考虑铰接约束力,而直接用约束矩阵综合各单体运动方程导出系统的运动方程。最后给出了铰结式浮栈(浮桥)的系统运动方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尺度岩芯实验,测试了从均质到多层非均质岩芯九点井网到排状加密下物性结构差导致的压力结构差时变曲线,结合岩芯三维空间含油饱和度时变检测结果,详细研究了受物性结构差和压力结构差双重影响下的水驱动用变化规律和特点及流场演变和剩余油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大段均质到层间非均质,高渗透层压力变化缓和、压降较小,低渗透层压力降幅较大,层间压差达到3 MPa,高渗透层和低渗透层水驱控制程度相差14%,而从层间非均质到层内非均质模型,各层井间非均质性导致主流线绕流多变,水驱前缘难以规整有效推进,非均质程度越严重的层位,水驱动用程度越低,压力降幅相对越大;在井网加密调整后,排状注水驱替使得水驱前缘相对平行推进,显著改善井间压力和非均质性产生的平面矛盾,纵向上层间压差逐渐消失,层间矛盾得以缓解,两类非均质模型水驱动用程度提高30%左右,但对于非均质程度较强的储层,大范围低渗带的存在依然是剩余油主要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5.
遗传算法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速转子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多层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子进行了高转速下的静力学分析,建立了多层嵌套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子的强度与转子的材料密度、转速、纤维铺设角、各层径向壁厚以及各层间过盈配合量间的数学关系式。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了转子结构的优化设计,解决了多层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高速转子设计中如何寻求转子最优外形和工艺参数的难题。通过对转子各层的纤维铺设角、各层径向壁厚以及各层间过盈配合量进行优化,获得了转子的最佳几何外形和工艺参数,使转子的储能密度较优化设计前提高了136%,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转子的储能能力。此优化设计方法为多层嵌套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子的储能密度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对于给出了约束矩阵方程WAWXW^~BW^~ = D, R( X) C R[ ( AW)^h1 ], N( X)∪N[ (W^~B)^k2]的Cramer法则.研究上述约束矩阵方程当方程右端项D有扰动时该方程解的敏感性,并得到了该方程在最坏情况下约束矩阵方程解的敏感性的严格上界.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给出的晶格参数,用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AuCrS2材料的磁学特性和晶体结构与铁电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AuCrS2结构的基态是层间反铁磁耦合、层内双条纹反铁磁耦合的磁结构,其层内Cr离子间的间接磁交换相互作用,对磁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且整个晶体表现出三维磁结构.由于AuCrS2处于基态时,晶体结构中心对称,因而没有表现出铁电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外剪力墙-内框架混凝土结构这一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基于原型设计了1/7比例的16层模型,选取了LANDERS波、SFERN波和一组人工波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现象、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位移响应及应变反应,根据层间位移角并结合试验现象综合评估了其抗震性能.结果显示:在7度频遇地震和7度基本地震作用下结构表面未观察到裂缝,基本频率下降不超过2%;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模型刚度线性退化,仅第2层顶部转角墙连梁端部出现竖向微裂缝,层间位移小于规范规定的弹塑性限值,结构受到轻微破坏;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裂缝进一步发展,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1/72,结构破坏程度加剧;在8度半罕遇地震作用下,3层连梁端部彻底开裂、剪力墙底部水平贯穿,结构受损严重但未倒塌.结构下部Y方向的抗侧刚度不足,若适当加强底部,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可进一步提高.综合来看,外剪力墙-内框架结构体系能够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剪力墙刚度远大于内部框架柱,所以地震作用主要由外部剪力墙承担,内部框架柱在试验结束后仍保持完好,说明该结构体系能够在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基...  相似文献   

9.
一类斗拱木结构恢复力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型试验,对应县木塔层间恢复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原型沿竖向以明层和暗层交替迭合的结构特点,本次设计的层间模型包括一明层和一暗层,下明上暗,并按原型第二层以10∶1缩尺制成.经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3种竖向荷载下的水平恢复力滞回曲线及其特征.可用以对原型结构各层的恢复力及抗力等性能进行研究,并作为整体结构地震反应及薄弱层抗震可靠度分析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讨论一类约束矩阵方程的反对称解及其最佳逼近问题,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讨论基于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摩擦消能支撑参数优化方法,通过约束条件限制结构体系在整个地震时程中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层间侧移延性比,用多层复形法对摩擦消能支撑参数进行优化。由于多层复形法全部优化过程都是在可行域内进行,所以得出的结果必然满足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以路表弯沉、沥青层底及半刚性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层间条件假定完全连续。实践中路面分层修筑,层间不完全连续,对路面结构受力状态影响甚大。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假定层间完全连续与层间不完全连续2种状态,以壳牌计算软件Bisar 3.0和数值软件Matlab 7.0分析了3类常见沥青路面在2种层间接触条件下的三维力学响应分布及最不利受荷点。结果表明:层间结合不连续导致结构内应力、应变骤增;各类路面在不同层间状态下出现最大应力及应变的位置不同;2种层间条件下复合式路面的响应均居于柔性与半刚性路面之间;路面结构设计时,应在现行规范的基础上,对层间不完全连续状态下指定点位处的力学指标进行验算,为路面在运营期内的可靠度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窦国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1):5361-5365
从框架支撑等效刚度和层间位移基本原理出发,以鹤壁某煤矿六层钢框架办公楼工程实例为背景工程,通过改变支撑在结构平面内的布置位置和增加支撑数量等,对结构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研究支撑布置对钢框架结构抗侧移性能的影响,探讨支撑布置的影响规律,为多层钢框架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用自旋波理论研究了层内是反铁磁性耦合的反铁磁体的低温性质,找到了零温及有限温区的子晶磁化强度和内能与层间耦合间的变化关系,并给出有了有限温区内磁比热和平行磁化率与层间耦合之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提出沥青路面层间界面剪切损伤本构关系方程、引入Goodman接触单元,模拟路面各分层之间的应力接触传递;基于ANSYS软件建立起考虑层间界面剪切损伤的沥青路面数值分析模型,对重载车辆制动荷载作用下典型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车辆轴重和层间粘结强度对层间界面损伤度、路面内水平剪应力及最大值位置、路面总沉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车辆超载1倍并制动时,层间界面损伤度最大值增加约50%,路面水平剪应力和沉降最大值翻1倍多;层间粘结强度减弱50%时,标准轴重车辆制动荷载下层间界面剪切损伤度翻1.5倍多,路面内水平剪应力、沉降最大值增加20%~30%.  相似文献   

16.
针对层间隔震结构体系,考虑结构阻尼矩阵的非比例特性,建立小震下非比例阻尼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采用零均值的Clough-Penzien双过滤功率谱模型,运用虚拟激励法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随机响应分析,得到了结构各层的层间位移响应峰值统计量,建立极限状态下的功能状态方程,利用当量正态化法,通过串联模式,研究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可靠度.最后以一栋12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算例,根据建立的方法比较层间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响应和总体体系失效概率,分析隔震层刚度、隔震层阻尼以及场地类别在小震作用下对层间隔震结构体系失效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隔震结构的整体失效概率比非隔震结构明显降低,且随着隔震层刚度的增大而上升,随着隔震层阻尼的增加而下降,结构场地土越坚硬,可靠性越高.  相似文献   

17.
用水热离子交换法将过渡金属Co^2+取代的Keggin结构杂多阴离子SiWqO37Co3(H2O)3^10-(简记为SiWqCo3)嵌入Zn-Al型阴离子层状结构粘土层间。通过元素分析,XRD和IR,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多阴离子被嵌入粘土层间后,仍保持原有的Keggin结构,并使粘土的层间距从0.89nm增加到1.47nm,从而得到大层间距的新型层柱微孔材料,值化实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证明了仿射约束矩阵秩最小问题与无约束矩阵秩最小问题的等价性,即存在λ00,对于任意的λ∈(0,λ0),无约束矩阵秩最小问题与仿射约束矩阵秩最小问题有相同的最优解。通过求解无约束罚函数矩阵秩最小问题的最优解来近似替代仿射约束矩阵秩最小问题的最优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以仿古中式三层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力学抗震分析模型.对结构整体分别施加人工波和天然波2种地震波,并进行时程分析,得到X和Y方向的层间位移.研究表明:模型X向层间位移比Y向小,说明X向侧移刚度与Y向相比较大;模型的1~3层的层间位移角远小于弹性限值1/550,结构刚度偏大;减少墙、柱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或减少梁柱数量,对结构力学的性能影响不大.为提高结构整体刚度,需加大Y向侧移刚度,这可以通过加大Y向截面尺寸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测井、生产测试等静态和动态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逐级揭示了平方王油田沙四中滩坝沉积特点。从层内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这三类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入手,探讨了滩坝相低渗透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及其对水驱油开发和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层厚度及垂向的剩余油分布;平面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面积和平面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