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意义不确定的,读者对文本的阐释有重要作用,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文化传统,接受水平等确定翻译策略是影响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北京青少年近年五种文化消费模式的实地调查和样本数据分析研究报告.用统计数据和理论分析,对北京青少年校内外文化接受模式的实际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定性描述.并据此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政府文化领导权导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肖海燕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3,25(1):99-100
读者在阅读外语文学作品时常常受到异文化因素的干扰、影响。本文针对读者和外语文学作品不同的文化属性。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探讨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从接受美学出发探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形象转化问题,提出文化转换的四种基本策略,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以促进文化交流,并指出文化形象转换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扈海鹂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79
"文化接受"是文化社会学的一种研究角度。本文以"文化接受"为视角,分析青年大学生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转变与新的自我危机,从中揭示其经验的、亚文化的群体过程。"文化接受"研究不仅仅把消费行为、消费文化当成一种客观的经验事实,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苏为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86-90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总会伴随着文化的习得与接受。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角度,结合日常交谈与谚语的冲突与通约、词汇的文化内涵冲突与通约、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冲突与通约,探讨二语习得过程中文化接受的前提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二语习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习得,培养学习者的文化习得意识,接受不同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形象。曹雪芹曾接受畸笏叟的建议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改"淫丧"为"病死",使其由初稿中一个饱暖思淫欲的女子成为了今稿中寄予作者"兼美"理想的形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作者塑造与读者接受的复杂变异,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8.
9.
程继红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22(5):47-51
辛词接受史包括重点读者史、声名传播史、创作影响史、阐释评价史、视界史五大脉络,通过对各种选本、词话作大规模的调查,建立了辛词接受史档案,揭示了八百年人们对辛词的接受观念以及普遍的接受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与文化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学权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80-83
文本植根于社会历史语境,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而翻译则是文化身份的再现,受制于源语、译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文学翻译的文化再现。在西方的叙事话语里,东方被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西方而存在的神秘落后、可供驯服的异国他乡。受这一虚构神话的影响,文学翻译中往往展现出一幅歪曲变形的东方形象,这体现了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弱势文化的歧视与压制。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所尊崇的智慧象征和人格典范,他们不仅是语言大师,同时也是修辞大师。二者在相同时代不同语境里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均为精湛的修辞表达,但其终极修辞接受结果却大相径庭。从接受修辞学的学科视域着眼,其原因在于这两种修辞活动在接受渠道、接受者、接受语境、接受效果这四方面存在诸多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接受主体,研究学生是怎样接受的,注重指导学生读解课文,不断提高其接受水平,应在文本的对话中,开放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求真,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热”是20世纪末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短短的20年中他经历了三次接受高潮。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回顾和考察了20年中钱钟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钱钟书接受热潮的兴发和流变的过程。在这一接受过程中,钱钟书被完成了一个文化英雄的书写:首先在专业化的领域内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依据,因为80年代“文化大讨论”的契机在知识界不断扩大影响,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逐渐演化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文化昆仑”的“符码”。这一文化符码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并成为90年代不同的思想文化立场的精神资源。钱钟书的原型形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写和误读。 相似文献
16.
17.
接受美学,把读者接受作为文学演进中一个基本环节与内在动力看待,认为应以作品被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象为基础,作品价值与作家地位是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将它引入电影研究领域,提出,在电影研究中,既要对作品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和“共时性”的研究,还应联系观众的“期待视界”去挖掘电影响的“深层涵义”,电影的欣赏是影片与观众的融合,电影的意义则是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的结果,理想的电影观众应该是既受历史的局限,又超越历史,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研究电影时,还应着重关注电影作品各场景之间的空域以及观影中不断的否定,并探索其双重否定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传统译论受传统美学文论的影响,从文本出发一味追求译作文本与原作本文的全方位的契合,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幻想。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冲破了传统文论专注于作者与作品的研究樊篱,第一次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以往被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的问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古诗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只不过是跳出了过去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给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程继红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5)
对八百年来18种词选本进行抽样调查,并结合历史上80位词评家的意见,对辛弃疾作品的接受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整理、分析其接受史实,为今日之辛弃疾研究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作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国浒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3-75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