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天然的非血栓性表面,同时一般认为正常血小板不贴附于内皮细胞。当血流与外界表面接触时,最初的显微镜观察是血小板的贴附和聚集,随之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血栓在外表面上的形成是人工心脏和辅助装置植入体内后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祖先发明了石斧技术后,经过100多万年的时间,非洲土著才对其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古腾伯格发明了活动印刷术后,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其发明才得以进一步改善。亨利福特于1909年发明了T型车,一直卖到1927年。在这18年  相似文献   

3.
雌猫受精后,在第2天外周血小板数量即明显低于受精前和未孕的正常猫(P<0.01).在受精后第7—8天将受精卵从输卵管或子宫冲出后,7天内又回升到受精前水平.由此可见,外周血小板数量减少与受精卵在生殖管道的存在有关.假孕猫经胚胎移植后,第2天血小板数目也明显降低于移植前.因此,外周血小板计数可望成为检测猫胚胎移植成效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全市合理、足量输注血小板,通过研究冰冻血小板的制作工艺,延长血小板保存期,对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疗效评估,科学应用冰冻血小板。从冰冻血小板的制作进行研究,调取临床病历,对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两组患者进行输注后血小板疗效评估。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比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疗效无差异;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疗效有差异(单采血小板疗效好)。为保障临床血小板的供应及应急,在单采血小板供应不足时,将冰冻血小板作为应急手段用于临床输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成份输血的广泛应用,输注血小板浓缩液(简称Pc)作为辅助治疗白血病、MPS、肿瘤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尤为重要。Pc的制备方法从手工法逐步走向运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法,提高了Pc浓度及纯度。笔者于1995年运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法和手工法制备Pc中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含量,并进行了分析比较,对临床应用Pc治疗某些出血性疾病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生长因子,它由A、B两链组成,是一种碱性的蛋白质,PI9.8~10,分子量30KDa。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PDGF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特有的生物学作用。PDGF不仅在正常体内起作用且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 1974年Ross等人发现血凝块或全血中存在有促进间充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分裂作用的物质,由于这种物质来源于血小板,故被定义为血小板生长因子,但是分泌血小板生长因子不只限于血小板,其它许多细胞如:某些赘生物或肿瘤细胞、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期间L-精氨酸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30例先天性房缺、室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精氨酸组(T组)(15例)于麻醉后切皮前将L-精氨酸20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经颈内静脉用微量注射泵以99ml/h的速度泵人体内。对照组(C组)(15例)中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泵人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但未加任何药物。在麻醉后切皮前(基线值t1)、CPB后30分钟(t2)、CPB结束时(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24h(t5)检测两组病人血小板数(PLT),电镜观察血小板形态及超微结构;记录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切皮前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1相比,两组血小板数于t2~t4各时点均下降(P〈0.05);T组血小板数的下降幅度较C组低(P〈O.05)。术后胸腔引流量较C组明显减少(P〈0.05)。C组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T组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较C组明显减轻。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超微结构异常改变,易致术后出血;L-精氨酸在CPB术中可以起到保护血小板、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刘某,男,48岁。病志号9205160。因左足疼痛,第二趾一处颜色青紫,并逐渐加重。于1992年11月27日入我院外科。确定诊断:左足脉管炎,第二趾湿性坏疽。诊治计划:(1)提出有关辅助检查。(2)暂对症、支持治疗、择期手术。1992年11月28日血常规检查:末稍血片见大量成堆成片血小板;WBC 23.0×10~9/L(<50×10~9/L)BT2min CT 5min BPCI580×10~9/L(>1000×10~9/L)。次日BPC 1500×10~9/L。进一步骨穿,其骨髓象结果;增生明显活跃;以巨核细胞增生尤著;原始与幼稚巨核细胞增多;无白血病浸润现象。据国内外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病。据此,转入我院血液内科,针对其病因治疗,到1993年1月16日,BPC降至790×10~9/L,病情转好出院。 讨论 血小板增多症分原发(特发性)和继发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成立于1963年3月,刘仙洲、郭栋才、何光远、李守仁、高元恩、陈志等历任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注射与脾大部栓塞两种方法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15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皮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用药期问和用药后1月、3月、半年、1年、2年分别复查血常规,观察疗效。与我科之前报道的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作一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相当,血小板生成素注射副作用少,脾大部栓塞则疗效持续时间长。结论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首选血小板生成素,无效时再选择脾大部栓塞。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提取液是否含有聚集血小板的物质,将15例头颈恶性肿瘤和14例非恶性肿瘤组织匀浆取组织提取液,分别致聚于头颈恶性肿瘤21例。非肿瘤,非恶性肿瘤33例及健康人16例的血小板,发现,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提取液致聚于头颈恶性肿瘤21例,非肿瘤,非恶性肿瘤33例及健康人16例血小板,发现,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提取液致聚的阳性率比非恶性头颈肿瘤组织提取液致聚的高;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提取液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随病期进展而增强。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的血小板易受组织提取液激素,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随病期进展的增强,表明,晚期头颈恶性肿瘤组织含促血小板聚集物。这可能是直接引起恶性肿瘤机体血小板聚集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已有的研究认为盲鱼是美国于1842年率先报道的,在136年之后中国才首次发现了盲鱼.实际上,至迟在1839年,清代博物学家郑光祖在<一斑录>中,不仅早已记载了盲鱼,而且敏锐地认识到盲鱼是生物本身适应环境的自然演进.  相似文献   

13.
佛山市南海区血站成立于1998年9月7日,建筑面积1562平方米。现座落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桂平路,毗邻广州、佛山。 血站现有工作人员34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5%,具有中级职称5人。内设血源科、采血成份科、贮血发血科、检验科、质控科、办公室。现已开展各种血液的检测、成分血的制备(如: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冰冻机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白细胞、洗涤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  相似文献   

14.
佚名 《青年科学》2008,(11):47-47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止血和形成血栓,这是由血小板的生物特性所决定的。其特性是血小板的黏附特性,凡是能激活血小板的因素,即引起血小板黏附;血小板的聚集特性,起到止血与凝血的作用。血小板产生后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为7~14天,只有开始两天具有生理功能,然后这种功能逐渐衰退,最后衰老和损伤的血小板经脾脏及肝脏清除。能激活血小板的因素如体内血管壁损伤、体外采血过程接触玻璃制品等。  相似文献   

15.
清末学制产生于“新政”改革之初,是与科举考试改革举措密切相关的。在1905年废科举之前,新学制的实施举步维艰;只有在废料举后的几年里,中国近代学制才得到真正推广。由此奠定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检测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是研究血瘀证实质和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雪莲活血化瘀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本实验对沙门氏菌性“热毒血瘀”模型兔给药前后的血小板数、血小板电泳速率、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及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进行了检测。证明雪莲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正常兔和“热毒血瘀”模型元的血小板聚集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1.1±2.9%(±Sx)和25.6±2.7%(±Sx),且对模型兔血小板聚集性的抑制作用要比对正常兔的强(P<0.01);雪莲对亢进的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此外,雪莲还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及抗机体纤溶活性降低的作用。但雪莲对血小板的表面电荷无影响,对血小板的生成也无明显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雪莲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与其促进机体纤溶活性和降低血液凝固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杜桂贤 《甘肃科技》2023,(2):132-134
探讨艾曲波帕与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取医院于2020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10例ITP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艾曲波帕与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使用艾曲波帕与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1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记录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峰值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水平,并对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4%(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峰值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且研究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与对照...  相似文献   

18.
<正> 淡水水母为W.Sowerby于1880年6月9日于英国伦敦Regent公园一人工水池中首次发现,标本经E.R.Lankester研究,订名为Craspedacusta sowerbyi,于同年发表。自此以后才在世界各国陆续发现,主要是在欧洲、亚洲及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1907年日本人川井正方在我国湖北宜昌附近长江沿岸采得淡水水母标本,为日本学者丘浅次郎研究,当时误订为一新种Limnocodium kawaii,于1922年改为一变种L.sowerbyi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中,血小板的参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血小板所起的重要作用是由其结构、特性、功能而决定的。1 血小板的结构与主要生化成分血小板(Platelet),也称为血栓细胞(Thrombocyte)。电镜下分为三部分,即外周层,基质层、细胞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增多的过程和处理。方法对18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致520~790×109/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患者术后第二天血小板逐渐增多,术后1~2周达到高峰值。血小板>380×109/L时开始用药,用药约3周后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应尽量采用保脾手术,脾切除术后血小板>380×109/L时应考虑使用药物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