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孔乙己》叙述说法不一的情况,我们认为《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本,其中小伙计“我”必然包含两个自我,即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真正的叙述应为叙述自我,而且是可靠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本体现出的对孩子的关注意识和作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2.
胡卫水 《科技信息》2011,(25):222-22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也是教学重点之一。特别是鲁迅的小说,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以小说《孔乙己》为例,略谈探究鲁迅小说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对话描写是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鲁迅善于抓住人物有特色的谈话,他还善于运用对话交代情节,进行过渡,推动故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的主旨并不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不是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也不是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孔乙己》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孤独与虚无,它是困扰了鲁迅一生的森森鬼气的形象化。  相似文献   

5.
才让 《果洛科技》2007,(2):26-27
《孔乙己》中人物的愚昧、麻木、冷漠甚至冷酷的心态是被封建社会的人才观扭曲的。即只有为官作宦的人才是人才,官品的大小就是人的才能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对话描写是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鲁迅善于抓住人物有特色的谈话,他还善于运用对话交代情节,进行过渡,推动故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说《孔乙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很短的篇幅中融入了鲁迅对人性、文化人自我定位以及生存本质的美学思考。论文论析了该小说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三重意蕴,体现为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反思、人与文化关系的两难悖论、对生命"原初痛苦"的悲剧性揭示。  相似文献   

8.
以学术期刊编辑为视角,从描述学术腐败现象入手,分析了当下学界产生学术腐败现象的主要诱因,讨论了作为学术把关人的学术期刊编辑在维护学术自尊、扼制学术腐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扰,并给出了相应的反腐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说中的第一类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是日常生活的悲剧。魏连殳勇猛地向社会和历史宣战,然而他本人却深陷矛盾之中,打不了持久战。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反省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小说中的第二类孤独者是作为女人命运象征的魏连殳祖母。“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心理健康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且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分析了制约大学生自尊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提高自尊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鲁迅、毛泽东都读过“上大人孔乙己”25字描红纸上的歌诀,并且都与这段歌诀结了缘。鲁迅源自这段歌诀创作了著名小说《孔乙己》;毛泽东留下了这段歌诀的珍贵手书,两人都通过歌诀获得启蒙教育,并对歌诀产生浓厚的兴趣,被后人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2.
以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慢跑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慢跑练习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且对女生的效果优于男生,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4个因子中,只有运动技能在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大学中文系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鲁迅概论(鲁迅研究)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下大学生对鲁迅的接受状况并不乐观。如何能够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的走进鲁迅,如何切实改善当下大学课堂鲁迅教学的现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教材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成为我们改善鲁迅教学现状,实现真正走进鲁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米兰·昆德拉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有着大致相似之处,因此他们在小说形象塑造、文化品味上表现出了许多精神上的同构,他们都塑造了知识分子孤独者形象和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都强烈地反对专制制度,关注在这种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以严肃文学的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他认为,通俗文学不同于平民文学,并不要求它像平民文学一样表达纯粹的平民的思想感情,也不必像严肃文学一样,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的认识和发现,但一定要以“劝善”和“娱心”为主旨,要求其故事应有“劝善”的“暗寓”性,对它的一些“粗俗”描写,他并不全盘否定。鲁迅不像那些精英文学(严肃文学)作家那样,一味去指责通俗文学,而是在强调严肃文学的政治影响功能的同时,强调通俗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及娱乐功能,反映出他注重功利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社戏》的诗意只存在于双重视角中的童年视角,其内涵并非完全的人性纯美,它是现实性而非理想性的,因此也是不纯粹的。它表达了鲁迅对平桥村农民真挚的爱,隐含其后的是深刻的理解与别样的怜悯,同时显示出鲁迅与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意识上的差异。这种不同让其批判之笔从农民身上的国民性转向了知识分子,因此《社戏》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与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顾准的美学可称为"摩罗美学"。他们都是一种异端的美学。其要义在于对作为"虚假的意识"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反抗,在于对作为美学理想的神圣"天国"与"好地狱"的怀疑与戳穿,也在于对个性的张扬与对情感、感性力量的重视。鲁迅美学拆除传统美学以抽象理念和道德命令所构建的"共通感"。认为个体感性的激发本身就是人的生成过程。力图在"反抗绝望"中"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顾准对"性善论"的批判和神学意识形态的分析,也是从人的生存的政治向度着眼的。他对鲁迅提出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以其理性与睿智洞察着社会历史,深刻、集中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美与丑,通过感性的艺术形式、作家情感体验的多重刺激向社会、读者传递了丰富多彩的审美信息,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信息内涵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