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彻寻宝水下遗产屡遭劫掠 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是一位职业寻宝人,曾打捞出“二战”时期的军舰和古代沉船80多艘.1984年,哈彻在中国南海发现一艘古代沉船,从中打捞出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15万件,以及总重约45千克的金锭.这些文物在荷兰嘉士德拍卖行拍卖,成交额达2000多万美元.  相似文献   

2.
正在挪威西海岸维加岛附近的海域,有个叫曼蒂米凯的大漩涡,它曾经吞噬了不少过往船只和渔民的生命,被人们称为"魔鬼大漩涡"和"恶灵之眼"。然而,一位挪威海洋考古学家却在这一令人恐惧的大漩涡中奇迹般地逃生了。恶灵之眼兰德伯格是挪威颇有知名度的海洋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他先后发现重要的海底城市遗迹数十处,主持打捞的沉船有上百艘。被他打捞上来的金银财宝和颇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海底寻宝记     
1817年3月5日,从广州开往马德拉斯的英国商船戴安娜号,在经过马来西亚和印尼、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时不幸触礁沉没,英籍船长和两名印度水手遇难。船上载有各类纺织品、茶叶、香料和锡铁,还有18吨广东瓷器。今年3月6日,从在海底沉睡了176年的戴安娜号打捞上来的24000件瓷器和其它文物终于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加士德拍卖行重返人世,全部拍卖所得为560万荷兰盾。拥有这笔财富的海底探宝人鲍尔也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被当地人誉为"马六甲探宝英雄",圆了他8年的"戴安娜之梦"。8年说起来话长,鲍尔原来是在电脑业工作,业余喜欢潜水。1979年他在新加坡定居下来,以后在一次潜水活动中结识了他现在的妻子。他们成了家,  相似文献   

4.
自1989年弗莱希曼(M.Fleischmann)和庞斯(S.Pons,下面合称二人为弗-庞)宣布发现氘-氘(D-D)冷核聚变以来[1]."冷聚变"这个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有二十多年.如今,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核聚变,包括了一大类无法解释的,在凝聚态中发生的核聚变、核嬗变以及核反应截面增高等异常现象,通称为凝聚态核科学.  相似文献   

5.
到伦敦旅游,凡是对文化、历史和文物感兴趣的游人,都会到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馆去参观一下.前不久,我有幸小游大英,确实觉得不虚此行. 大英博物馆,又名大不列颠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开放日计,大英博物馆整整走过了250多年.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5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参观者如果在观赏每件物品时花1 min,那么即便不眠不休,整整12年都看不完大英博物馆所有的藏品.  相似文献   

6.
20年前,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东侧发现了兵马俑坑。这一重大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巨大发现之一"。20年后的今天,兵马俑三个坑中的一、三号俑坑早于1979年10月1日和1989年9月27日先后正式对外开放。二号俑坑于今年3月1日正式发掘,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在开掘仪式上铲了第一铲土。(左图)二号俑坑保存最完好,建筑、兵种、阵列最复杂,雕塑更精彩。秦俑三坑即将全面展现当年整个军阵的磅礴气势。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3,(8):65
7月8日,完成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预定8次深潜任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返回至南海1号冷泉区:6月17日~7月7日,"蛟龙"号前后共下潜8次,在进行深海科学勘探的同时,采集到了丰富的包括贻贝、毛瓷蟹、多毛类蠕虫等深海生物以及碳酸盐岩、沉积物海底样品。以下展示的是这次在南海捕捉到的部分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8.
正借助深潜技术,中国海洋科学家渐渐看清了南海深海的海底世界。这里不仅具有壮观的海底地貌形态,更存在着活跃的深海生命系统。2018年5月,"深海勇士"号的深潜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这里就是来自"深海勇士"号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正>"潜龙三号"于近期开始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西南海域进行试验性应用第一潜。4500米级"潜龙三号"潜水器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以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资源环境勘查为主要应用方向。"潜龙三号"此次进行了两个海试潜次。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在对"潜龙三号"最大工作深度、航速、无动力下潜和上浮、续航力、卫星通信、导航等50项试  相似文献   

10.
1951年4月出版的以连续国界线画法绘制的我国南海U形海疆国界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是佐证中国南海疆界线的重要史料.研究发现,该图用明确的连续国界线地图符号(·——·——·)(当时国界线画法)绘制标明了我国南海U形疆界线;并用表示行政区划线的红色实线叠加描绘连续U形线,将中国南海划在中南行政区管辖范围内;该地图的U形海疆国界线内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台湾岛、北部湾和曾母暗沙等.该地图由光华与地学社编制、三联书店出版.研究提出,U形海疆线是中国南海的海疆国界线,主权归属中国;"连续U形线"和"断续U形线"两种方法都是国际认可的中国海疆国界线的描绘方式;提议用"南海U形海疆线"更形象、准确、完整、科学地表征中国南海的海疆线.  相似文献   

11.
<正>在经历连续3年的空缺之后,2014年1月10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以"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我国超导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科研和工业制造领域。而铁基超导作为2008年才开始起步的研究项目,以新锐姿态成为超导领域最受重视的板块,吸引了世界上诸多优秀科学家的目光。为什么铁基超导如此特别?针对它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日前画上句号。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中国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中国科学家上一次赴南海钻探,还是1999年。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2014年1月28日从中国香港起航,3月30日在中国台湾基隆港靠岸,历时62天。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春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联合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共有13名中国科学家上船参与科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宇宙天体家族中,说起谁最"厉害",那么非黑洞莫属.它有着强大的引力,可以把任何身边的物质都抢夺过来,收归自己所有.它的物理性质,每一项都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若是问起谁是"厉害"程度仅次于黑洞的天体,人们似乎还摸不着头脑,但会想到密度这个问题,黑洞无限大的引力就是因为它有着无限大的密度.从这个角度看,密度次之的中子星应该是第二"厉害"的天体.  相似文献   

14.
骆遥  李敬敏  张文志  刘诗华 《科学通报》2019,64(23):2390-2394
<正>唐丹玲等人~([1])发现1951年光华舆地学社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第二版)以连续国界线方式绘制南海诸岛地图,明确了南海的管辖权,并建议以"南海U形海疆线"表征我国南海的海疆线.为了深化对南海U形海疆线的认识,在此特补充文献中极少提及的《南洋群岛新地图》(Map of East Indies)~([2])并附讨论.《南洋群岛新地图》由亚光舆地学社于1948年1月  相似文献   

15.
毛宁波 《自然杂志》1999,21(6):325-327,328
人工地震技术是目前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工具。地震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震技术已远远超出了勘探领域,已向油气开发领域发展。本文回顾了地震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三维地震、四维地震、多波地震等地震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家调查发现,人口过度膨胀及人类过度消耗,导致以数十亿计哺乳类动物、鸟类、爬虫及两栖动物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警告地球已步入自4亿多年前冰河时期以来的第六次"生态大灭绝",速度之快超出预期。研究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出的2.7万种脊椎动物为对象,结果发现近几十年,约1/3的品种数量大幅减少。科学家呼吁,各国制定应对动物灭绝的措施已刻不容缓,并建议短期可从控  相似文献   

17.
2006年香港举行的“中国古代消闲娱乐展上”,展出了一件14个面的小东西——“陶茕”。这是战国时期的骰。子还有用于行酒令的茕由,铜木、石、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酒来”或“自饮”的字。样另外还展出了唐代的骨骰子,样式跟我们现在常用的六面骰子一样。可见饮酒游戏的历史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有一个说法是:自从有了酒,就有了喝酒的游戏。  相似文献   

18.
彗星之谜     
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太阳系,从地球上发射了6个空间探测器进行考察;1994年7月17日到7月22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分裂成的22块碎片相继和木星相撞,全世界的天文台都把望远镜对准了木星,正在天空中的"伽利略"号探测器和"哈勃"太空望远镜也忙于收集彗木相撞的照片和磁场变化、射电流量变化等信息;1994年8月13日又发现一颗彗星"麦克豪尔2号",发现时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7,(5):32
2006年12月26日晚,我国南海海域发生7.2级地震,致使该海域铺设的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陆续发生中断,其中有亚太1号、2号海缆,中美海缆,亚欧3号海缆,FLAG海缆,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
65岁的宋同明教授是甜玉米专家,他研究甜玉米近40年了,培养了“甜单1号”、“甜单8号”等甜玉米品种。目前,我国普通玉米供大于求,而特种用途玉米都是大热门,在特用玉米中,首推甜玉米。 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专有粮食作物。1779年,一支欧洲人远征队发现印第安玉米品种里有一种发甜的玉米果穗。1836年,美国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