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人类学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2 0 0 4年5月2 9日至3 1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中国人类学者在银川聚会,以“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为主题在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年会上展开了对话与讨论。会后发表的《生态宣言》是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标志性的学术文件,这是本届论坛的第一大亮点,也是中国人类学者就人类的生态问题发出的中国声音。本届论坛的第二大亮点就是人类学高级论坛的顾问、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院士以《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李亦园院士演讲从宏观的立场探讨说明生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问题、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学术史 ,我们或许会不无惊异地发现 ,“艺术人类学”(AnthropologyofArt)这个字眼开始变得越来越跳跃 ,越来越醒目 ,以至于如今已悄然成长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复旦大学中文系虽然从1 995年就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艺术人类学、人类学美学等本科生系列课程 ,并分别于 1 998年、2 0 0 1年开始在文艺学专业招收人类学美学方向的硕士生和艺术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生 ,但对艺术人类学这门学科来说 ,2 0 0 3年 1 1月 1日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是日召开的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 5 9次会议 ,在院系学位分委员…  相似文献   

3.
发扬文化自觉,坚持田野研究——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综述●周星王铭铭/著一、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是首届研讨班的延伸和发展1997年1月5日至12日,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①,在费孝通等海内外人类学家们的关怀下,得以在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上期 )三、人类学诗及诗学诗 与诗学一直是文学或文艺学的一项研究领域。但亚里士多德概念中的诗却具有一般的意义 ,即艺术。因此诗学实际上包含了诗论 ,也包含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与美学原理。作为其重要研究领域的比较诗学 ,则是以文学理论为核心 ,涵盖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以及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显然 ,这与人类学所擅长的文化比较研究有很大的相关性。[2 1 ] (P2 2 9~2 49) 2 0世纪 60年代以后 ,诗学逐渐成为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话题。其哲学背景就是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对科学主义的质疑和…  相似文献   

5.
今年正值广西民族学院建院 50周年 ,同时 2 0 0 2年人类学高级论坛在广西民族学院举办 ,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此我想重复一下在即将进入 2 1世纪时我曾讲过的话 ,用以和在座的人类学同人们互相勉励 ,在 2 1世纪 ,随着文化交往的复杂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差异的双重发展 ,研究文化的人类学学科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众目睽睽的情景下 ,人类学者能为人类、为世界做点什么 ?———这成了我们的学科必须细致思考的问题。而这当中有一点是明确的 :假如我们的学科 ,要对 2 1世纪的进程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那它就需要有一个坚固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对 很多人来说 2 0 0 3年 7月 1 0日可能平平淡淡 ,而对申办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的学者们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我们获得了第 1 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的举办权 ,并将于 2 0 0 8年在昆明举行。它对于 1 3亿中国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它的议题包含了从基因到人权几乎所有与人类相关的内容。我们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世界上是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 ,需要各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家来认证。中国需要向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介绍改革开放的经验 ,也需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更好的经验和做法。至少我自己把这次会议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湘潭举行。文章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从文化看文学、学科建设: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未来等三个方面对本届年会的交流论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田野工作的方法也是其重要研究方法 ,在多民族国家中 ,应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既能保持自我文化认同又能适应 2 1世纪的具有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全球人。  相似文献   

9.
论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本土化的目的是发挥中国人的创造力和保持自己自尊、自信的独立性 ,创立适合研究中国人和各民族社会与文化的理论与方法 ,本土化的途径主要是创新 :一是模仿———创新 ,二是综合———创新 ,创新是 2 1世纪中国人类学的主题 ,也是本土化的核心问题。同时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结构 ,2 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中国化和国际化都将同时加强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22日至23日,文学人类学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结合研讨会主题及文学人类学近期研究动向,综观研讨会全程,可归纳为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N级编码理论,玉石文化,神话(兼原型)、族群(兼民族)、仪式(兼民俗)、生态、宗教信仰等文学人类学研究热点以及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等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贵阳花溪举行。文章从人类学对传统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学范式看人文社科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质疑和反思等四方面介绍本次与会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文化人类学发展史表明,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不但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自身在田野调查访问以至室内整理研究过程中研究人类群体文化的必要工具,而且是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的重心。同样,这种方法也得到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认同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妇女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篷勃开展、诸种女性主义思潮在学术舞台此起彼伏的状况不同,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从文化多元角度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发展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它不仅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多元性有重要价值,而且也将为世界妇女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将于 2 0 0 8年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 ,有利于推动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宣传、展示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 ,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和经济交流 ,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由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于 2 0 0 2年 5月 1 3~ 1 5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本届论坛在会议的组织形式上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 ,组委会聘请了在人类学界较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如庄英章、曾少聪、陈庆德、徐杰舜等教授做观察员 ,负责对在这次论坛学者们的学术发言进行评论。下面摘录的即是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的评论。庄英章 (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 :所谓的观察员评论 ,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这次论坛的形式与内容有所响应 ,提出…  相似文献   

16.
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议题有“中国艺术人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人类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个案”,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应该具备多元的研究方向 ,可以有非常古典的题目 ,也可以有非常现代的题目 ,古典与现代是相对 ,它们之间有内在的结合点 ,在学科建设上 ,完整的人类学应该包括 :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四个分支。中国人类学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四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音乐人类学认为,音乐反映着文化价值,而且音乐也能引导改变文化方向的行动。音乐人类学学科建立以来,一直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把一切音乐活动都看成是其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中 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博士撰写的学术专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一书于2 0 0 1年 1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 30 0千字 ,国际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和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为该书作序。该书遵循解释人类学理论范式的思路 ,通过辅以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 ,对中国四川凉山彝族社区 2 0世纪后 50年来语言与教育的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揭示了少数民族在力图融入现代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的权利与成果的同时 ,试图保存自己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两难困境 ,并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