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把张承志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文学现象,分析了他的皈依宗教的原因在于回族血统的感情、英雄情结的共鸣、宗教道德的感召,探寻了他信仰道路上的流浪者形象和他对流浪者的情感,阐述了他在中国信仰的意义包括文化建构和人性关怀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张承志的作品以其对于草原生活的描写显示出一种激情和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张承志散文的分析,对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草原情绪作出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中青年作家,张承志、李杭育、张辛欣、刘索拉还有王安忆、铁凝、张曼菱等让人感到一种不平静的力,同时,在强劲雄风中绽开着一簇簇清新和缓的花儿,令人赏心悦目。本文想就张曼菱的中篇小说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谈谈她小说的创作追求。《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以散文诗般的笔调和完全属于作者自己的激情和神韵,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初步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并在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美学追求。这部集子共有三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和《星》,均以作者的家和她插队的傣寨为背景,反映了祖国西南边疆的风貌和作者同代青年的艰苦、动荡却又终生难以忘却的插队生活。  相似文献   

4.
《金牧场》是张承志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一次大总结 ,也是作家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丰厚深刻的思想内涵、辽远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反叛传统的结构形式 ,使这部长篇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最富有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询杜拉斯的作品与童年经历,发现童年对杜拉斯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童年经验形成了杜拉斯的印度支那情结,而童年时候的创伤经验是她反复描写童年生活的内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已经历百年之路,每一个阶段都对应地出现了儿童文学的思潮或潮流。现实主义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主潮,但各个时期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却并非全是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反而是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温情主义相结合的那一部分。温情主义萌芽于五四时期,显现于新时期,它与对童心的自觉呵护、与童心的友善对话、对儿童生活的温情注视及对童年的诗情想象与构建密切相关,也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物质至上风潮的侵蚀,文学所表现的世欲化倾向来势汹汹,张扬物欲,把玩技巧一时之间大有弥漫文坛之势,然而也有少数作家秀出班行,他们抵御了名利的双重诱惑,拒绝媚俗,留守在拯救世道人心的文学祭坛上,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倾注满腔热血,为民族探寻能够滋养活力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作家中,张承志是最为可敬者之一。 张承志在为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所写的一篇自白中这样表述:“旅人一词的分量在于这旅途无止无尽,和命一样短长。只要活着,我总是面临这跋涉的压力,总是思考着各种大命题,思考着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张承志几乎所有的作品——小说、散文乃至艺术意味较浓的学术著作印证着这段自白的客观性。他自创作之初就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为中国招魂,招来清洁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是“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繁华的背后美国梦的破灭,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一种他特有的法国情结。这种法国情结始终伴随着他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浪漫,更加有异国情调,通过他的法国情结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家更为真实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在郁达夫的心灵世界深处,潜隐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自卑情结。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情境构成了郁达夫自卑意识滋生的土壤;中华民族屈辱的、备受歧视的国际地位以及他因自我封闭而造成的极端孤立的现实处境,又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自卑意识。这种自卑意识最终发展成为其人格结构深层占支配地位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不但激发了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潜在的成长动机,而且影响、制约甚至规定了他的审美意向和艺术选择。于是,郁达夫选择了写作作为精神救赎之路,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走上文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草原。是草原培育了他文学的神韵和个性,他创作的以草原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出色的草原歌手。其中的散文创作,更是表现出在喧嚣的商业时代张承志对理想、对清洁精神的执着追求和执拗歌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研究新时期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的两篇作品,指出作品中的男女性别“战争”中,男女之间既是相互对抗,又是相互依存的。笔者的结论是,人类生活要和平和宁静,就应不断对男权中心话语进行消解,从而达到男女地位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9,(4)
走出张宝贵的雕塑作品陈列室,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赋予了他的造石艺术如此诱人的魅力呢?张宝贵强调艺术要真诚。真诚源于情感的真实,真实的情感源于生活之中,存在每个人的心里。人们常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来概括今天的张宝贵:因为他有"老三届"去农村插队的磨难经历,所以今天他才会获得成功。张宝贵却这样认为:人生的幸福欢乐贯穿生活过程的始终,酸、甜、苦、辣构成了华彩的生活乐章,幸福就在其中。他认为他过去的农村插队不能说就是生活的失败,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能说是成功。他认为生活就是农民默默无闻地耕耘,就是工人有节律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是个善于关注、描写死亡的作家。他无论是生平、还是创作都具有浓郁的死亡情结。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分析了生活给他带来的创伤和启示以及他死亡情结的影响作用。又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剖析了他死亡情结的内涵。进而认定,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应包括对死亡的充分认定和积极面对两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明威死亡情结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时期文学的浩瀚海洋,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许多小说表现出对已逝岁月的浓厚兴趣。作家们往往把眼光投向已经远去了的生活.或从其中寻找美好,或揭示丑恶,或追寻祖先业绩.或寄寓依恋情怀,总之具有明显的反顾意识.这种反顾意识,不仅体现在对题材的抽取上,而且体现在作家的创作动机与创作心态上;不仅体现在个别或少数作家的作品中,而是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家各派的作品中,因此,反顾意识的强比已经成为新时期义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里.试剂新时期小说反顾意识强化的原因,它在作品中的表现,它对于小说自身发展的意义作…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学注重日常生活话语的传统在当代一段时期遭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否定,新时期以来这一传统得以承续。但是这一作为市民阶层利益的文学表征形式,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个体日常生活话语并且被标榜为"纯文学"的城市文学缺点也较为明显:在当下语境中政治意识的阙如。而同样描述城市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底层文学对现实的政治介入相对而言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6.
苦难的“二十二年”成为张贤亮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历史”情结,他的作品深处聚汇的一种中心意识永远都在这个情结中徘徊。可以说作家本人没能对极左政治影响下的自己的心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苦难合理化到控诉苦难正是这种复杂创作心态的具体显示。而具有终结者意义的《习惯死亡》则达到了批判力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18.
路遥是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的小说从现实出发,本着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描写交叉地带的农村人物,并在作品中倾注浓厚的时代意识、富有强烈的现实感,呈现出自己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9.
徐谞 《镇江高专学报》2011,24(2):38-39,49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10篇反顾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回忆散文,其中前8篇皆为对童年故乡生活的记述。《朝花夕拾》表露出了铮铮铁骨背后的点点柔情,也正是这种铁血与柔情的碰撞,"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给鲁迅的散文作品增添了新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20.
墨白是一个注重文学形式变革和语言诗性的先锋作家,但是他却有大量作品以直白的语言直面城乡二元对立这样一个在当代中国颇为沉重的话题。在这些作品中,墨白主要从城市对乡村的经济的控制与压抑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人对乡下人的精神优越和乡下人面对城市时精神的焦灼与自卑入手对这个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其中,墨白对于城乡二元对立诱发的乡下人深重的精神焦灼的分析表明了他在城乡二元对立这个社会问题的写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